“打造中国人的品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彭征明 本章:“打造中国人的品牌”

    在复关的谈判桌上,咄咄逼人的对手要挟中国让出通信市场作为条件。中国这个充满诱惑的市场早就令有心者垂涎欲滴了,急于饱餐的“狮子”早就在门外徘徊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要想跻身其间,艰难可想而知。

    面对雄厚的外国大品牌,许多中国企业知难而退,纷纷依附于这些大品牌,结果受制于人。中国缺少的就是品牌,然而要打造民族品牌谈何容易!

    任正非全然不顾,他要打造品牌,打造中国人的品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平等与尊重。”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可以与那些老牌巨头们抗衡,为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华为“横空出世”

    美国新闻巨人雷斯顿出身贫寒,他的母亲对他说:“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工人。贫穷本身不是罪过,但是如果你始终一贫如洗,才是真正的罪过。”

    任正非经历了多次磨难,不满足于永远贫穷,他要闯出一条生路。在经历了一次次人生沉浮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

    1987年10月,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的两间“简易房”里,任正非和他人合伙投资21000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取名“华为”,注册为集体企业,经营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警报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相关的工程承包咨询。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hAX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就这样,华为横空出世了,不过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将走向世界的公司,包括任正非自己。

    华为创办初期,任正非与父母、侄子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生活十分清苦。父母为了省钱,专门买死鱼、死虾吃,等到晚上菜市场快收摊时才出去买菜。

    华为刚刚创办时,位于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幢大楼。有老员工回忆说,那时候很是羡慕这家大公司,觉得在那里上班很神气。但是“10年以后,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

    家徒四壁,后来华为搬到南油工业区另一栋大楼。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屋上无片瓦,“斜风细雨”全不挡,根本不用担心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从仓库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做配件的板件(SKD),再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

    但是,人穷志不短,有勇气创业者都有远大志向。在深圳湾畔,在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小房子里,在打通的仓库里,任正非胸中已藏着“中华有为”的潜龙之志。

    如今蓦然回首,任正非感慨万分:“华为成立之初十分幼稚,选择通信产???,没想到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华为公司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疯狂年代中的定力

    传统中国人做学问最讲究定力,“十年寒窗”,不仅要坐得住,还要能坐得久,唯有如此方能成为一代大师。现代中国之所以不出大师,原因也在于此。诱惑与浮躁弥漫于整个社会空气之中,整天东张西望,患得患失,浮躁得根本无法让人坐下来。做学问如此,做企业也是如此。整天就盯着眼前的钱,看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看着没利可图就一哄而散,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长久。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过三年治理整顿,经济进入恢复性的高速增长。但是火暴的投资、急剧的扩张,使得经济开始“发高烧”。

    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飞向南方几个地区,海南800亿,北海300亿,惠州150亿,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炒狂潮。“到处在开工,房子还没有盖,甚至还只有一张图纸就进行转让。项目转让了一手、二手、三手。开发的人还没有炒作的人赚钱快,开发的可能赚500元一个平方,炒作的人一下可以赚1000~2000元一个平方。”一位曾经身临其境的人回忆说,“那时候甚至国内各省的政府部门都筹集资金到海南来捞一笔,一个人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上演着另外一种疯狂。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从8月8日起,百万股民浩浩荡荡进军深圳,在深圳全市302个发售网点前排起长龙,满怀希望地购买百元一张的抽签表。8月9日早晨开始发售时,尚能秩序井然,风起云涌,越炒越高,一张认购证被翻炒到上千元,结果招致“天下大乱”。8月10日上午,抽签表全部售完。就在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市内深南中路游行,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形成对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势。这就是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8·10”风波。

    当时大名鼎鼎的四通集团大踏步多元化,紧跟潮流,涉足房地产。一贯主张“想好了再做”的柳传志也忍不住了,在惠州投资地产,然而后来不得不改变计划,以“国际电脑城”的名义进行招商,最后只好用做自己的南方生产基地。在历次回忆自己头脑发热的情形时,柳传志说:“如果再让我来一次,我很可能还会这样选择。”

    俗话说,观念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在华为诞生后不久,任正非就提出“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的目标,并且逢人就讲。他的愿望是:“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残酷,不发展就灭亡,没有中间道路。华为同样如此,没有退路,要生存就得发展。任正非咬紧牙关坚持,“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地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不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打倒”。

    管理大师邱吉尔·谢安东说:“绝不可追随产业界的时尚,要做其他公司不肯做的事。同时,不要做其他公司已经在做或将来可能要做的事。”任正非没有为暂时诱人的利益所动,始终专注于开发自主技术,他带领华为走上了充满未知风险的研发之路。

    “亮剑”登场

    中国人喜欢侠客,古代侠客中流传着亮剑精神。这些侠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管对手多么强大,即使是天下第一,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惨败也虽败犹荣。这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难能可贵。

    华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敢于亮剑,勇于挑战最强大的对手。为了民族工业的独立,为了在市场上立足,任正非努力搞研发,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与国外巨头一争高下。

    企业刚有些积蓄,任正非就决定倾全部资金投入到数字交换机的自行研究开发上。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巨额资金研制C&C08机。于是,从1992年就开始投入研制C&C08机,当年研制出第一台小型交换机,3年后研制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

    1994年11月,华为万门机诞生了,在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会上获得极大成功。就在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平均到每个员工头上,就有近百万。华为万门机的横空出世,无疑让华为多了一把横行天下的“利剑”。

    1996年,华为在国内的销售额达到2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1996年,华为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从此,华为异军突起,凯歌高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生力军,不断壮大。“中华有为”闪亮登场了。任正非为华为设计了出路,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迅速伸向海外。

    华为1996年踏上香港,1997年进军俄罗斯,1998年打入印度,2000年攻入中东和非洲,2001年迅速扩展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2002年进入美国,2003年基本上完成海外市场布局。

    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巨头,任正非没有退缩,大胆地亮出了“宝剑”。面对充满风险、吉凶难测的未来,他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为教父任正非》,方便以后阅读华为教父任正非“打造中国人的品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为教父任正非“打造中国人的品牌”并对华为教父任正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