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优先”的人才战略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彭征明 本章:“潜力优先”的人才战略

    宝洁公司总裁理查德·杜普利说:“假如你夺走宝洁的人才,却留下金钱、房屋及品牌,宝洁将会失败;假如你夺走宝洁的金钱、房屋及品牌,却留下人才,10年之后,又会有一个宝洁。”比尔·盖茨也说:“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的“顶梁柱”,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科技产业中,人才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扩张的华为囤积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华为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华为的人才战略与众不同,不唯学历不唯经验,而是看能力和潜力,完全是西方式的人才管理理念,这形成了华为的一大特色。

    “集体大辞职”的“鲶鱼”策略

    有一则鲶鱼的故事很有启发性。讲的是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沙丁鱼。渔夫出海回来以后,总是发现很多沙丁鱼都死掉了,只有一个渔夫的沙丁鱼基本上没有死。人们很好奇,就向这位渔夫请教。这个渔夫说:“我知道沙丁鱼比较难成活,于是我在水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的游动激发了沙丁鱼的活力,这样我的沙丁鱼就能都活着回到港口了。”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长期以来过惯了悠闲舒适的生活,没有竞争压力,人就会形成惰性,斗志急剧下降。在残酷的商场竞争中,一支没有高昂斗志的团队是令人担忧的。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任正非在华为引进了“鲶鱼效应”。1996年1月,任正非做出了令业界震惊的举动: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公司采取竞聘的方式,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只批准其中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有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这就是震惊整个中国企业界的大事——市场部干部集体大辞职。

    任正非为什么要使出这么“狠毒”的一招呢?那些可都是曾经跟随他创业的老部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难道就这么不讲人情吗?

    任正非说:“华为在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的行为,抓住机会,奋力牵引;而进入发展阶段,就必须依靠规范的管理和懂得管理的人才。”

    在华为,市场部是最风光的部门,掌握着丰厚的利润。市场部的每一位干部都是经过“摸爬滚打”过来的,打江山的就应该坐江山,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没有市场部员工们的兢兢业业,就不会有华为的辉煌。很多人在那里干了好多年,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一突然的决定真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但是一言九鼎,覆水难收。

    华为创业初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结构单一,销售靠“土狼”的拼命精神,就可以做好市场。1995年以后,华为交换机研发成功,进入了以开发、销售自主产品为盈利模式的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和服务摆在了首位,因此传统的销售方式亟待转变。

    市场部总裁毛生江也没能幸免。毛生江刚进入华为不久,就担任了销售C&C08交换机的开发项目经理,参加研发,之后转做市场。他跟人谈的第一桩生意是东北第一台容量超过两万门的交换机项目,合同金额1000万元。1995年11月,毛生江开始担任市场部代总裁。这个突然的决定,意味着他辛勤经营的成果将有可能付诸东流。刚开始他无法接受,但经过短痛之后,他重振精神,一切从零开始,开始“脱胎换骨”。2000年1月18日,毛生江被任命为华为执行副总裁。

    任正非有一句话:“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华为许多人私下里都称毛生江为“毛凤凰”或者“毛人凤”,有位高层领导曾开玩笑问毛生江,你是不是一只烧不死的鸟?当时身心俱疲的毛生江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烧不死的鸟。”2002年,毛生江辞职,到尚阳科技担任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

    副总裁张建国,在这场运动中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不容易打出了一片天下,又要退下来,无奈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他被调任人力资源总监,以后又不断提升。2000年,张建国离开工作了10年的华为,去麻省理工大学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镀了金的他,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回国后在深圳创立了益华时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大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一运动。“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集体大辞职,再竞聘上岗,任正非很好地利用了“鲶鱼效应”,重新激活了市场部的活力,为华为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做了准备。

    “潜力”为上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性积累了许多经验,素有“经验大国”之称。经验至上,以经验排资论辈,这种影响直到现在还存在。许多公司招聘都很注重工作经验,有经验者优先。但是华为却不同,它最注重的是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任正非始终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

    胡红卫,1991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当年华为正好去那里招聘新员工,他顺利通过招聘考试进入了华为。胡红卫大学学的专业是精密仪器,而华为主要做通信产品,专业不对口,他有点担心。但是,这没有成为他发展的障碍。他从最基层做起,以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的身份,参与了华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后来又担任了产品试制段长、计划调度科长、生产部经理等职。不到四年,因能力出众,不断被提拔,1995年升任华为副总裁。胡红卫由一名“外行”成长为副总裁,华为看中的是他的发展潜力。

    华为每年从大学校园中招聘许多大学生,为了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把他们都送到社会大熔炉里去,首先让他们去做市场。“销售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做过销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华为市场人员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年,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一个毕业班40余人,39人被华为招走。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当年30余人毕业,有25人进了华为。这种整班成建制招人的盛况,自1996年华为进入大发展阶段后经常上演。华为如此热衷于招毕业生,是因为任正非乐意重用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单纯执著、充满激情、不怕吃苦、最肯牺牲。

    在华为的销售人员当中,刚出校门的学生往往能比有销售经验和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做得更成功。一线销售人员通常以3年为限,也许还没等到3年,就被调离这个岗位。期限满了,想接着干也不行。任正非说:“我要保证一线的人永远充满激情和活力!”

    由于新员工经验不足,潜力需要通过培训来挖掘,因此华为每年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开支非常庞大。华为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建立了培训基地,除了基地培训以外,还有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此外还建立了思想导师制度。

    华为内部有一个规则:一旦出现职位空缺或设立新职位,就利用内部招聘信息栏征召,对报名的人现场召开竞聘大会,每个竞聘者做15分钟演讲,然后评委和听众当场提问,公司高层和专家智囊团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竞聘者递交的竞聘报告、提出的方案质量、现场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现场评分,当场任命。

    任正非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激活了华为的发展活力,增强了员工努力工作的信心,为华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职业资格认证

    众所周知,军队是最职业化的队伍,只有高度的职业化,才能保证永不衰竭的战斗力。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华为职业化管理的漏洞日益突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1998年之前,华为提拔干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火线提拔和因功提拔。火线提拔靠“伯乐”慧眼识英才,所选拔的干部侧重于业务方面,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较少。因功提拔按照贡献大小,提拔那些在开拓市场、研发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但是,管理者除了专业特长,更需要的是协调能力、运筹帷幄的能力、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因此,这两种提拔方式都存在着弊端。

    随着华为的发展,任正非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前些年,由于快速的发展,我们提拔了很多人,当时犯了‘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错误,并不是我们选拔的所有干部都合乎科学的管理规律。因此,一定要把任职资格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底,3~5年内形成自己的合理制度,公司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1998年,在借鉴IBM经验的基础上,华为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NVQ)合作,在华为推行任职资格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制定和职业等级认证。

    任正非派副总裁张建国,专门到英国去学习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回国后主要针对华为的文秘人员,开展企业行政管理资格认证。

    依照英国NVQ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标准体系,华为开始建立公司的人事管理和人员培训制度,确定文秘工作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目标,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修订和细化了文秘资格标准,建立了一套华为特色的任职资格考评体系。此外,还在各部门建立资格认证部,形成专门的培训队伍。

    通过参加NVQ考评,员工的工作成果得到了认可,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工作主动性迅速增强。这也促进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总体效率和竞争力。

    在借鉴英国模式的基础上,华为设计了“5级双通道”,分为技术通道和行政通道。两条通道都从基层业务员做起,发展成骨干,骨干级别是2。然后两者出现分叉,行政通道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技术通道依次为核心骨干、专家、资深专家。2级员工只有具备了某个专业级别资格才能成为3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在获得2级技术资格之后,可以选择管理通道,也可以选择技术通道发展。一旦成长为资深技术专家,即使不担任管理职位也可以享受副总裁级别的薪酬与待遇。这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以能力为尺度,保证了公平,形成了良性激励机制。

    所有管理者不管是“老将”,还是“新兵”,都要根据能力和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提高。他们必须“持证上岗”,达不到4级任职资格的,不得出任部门总监;达不到5级的,不能担任公司副总裁以上的职位。

    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华为虽然培养不出天才的“李一男”,但培养出了成千上万个高度职业化、办事精炼的员工。

    以贡献论“英雄”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劳动力是商品,作为商品的劳动力需要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最高的商品,也是风险最大的商品。”

    管理学者史蒂格说:“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

    华为虽然高薪,但进入华为并不意味着就有高收入,要根据贡献而定。任正非评价员工,看中发展潜力和贡献,而不是学历和经???,也正好说明了这点。他说:“以贡献评价员工,而不是以知识来评价员工,这是企业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客观基础。”

    任正非在创业初期,经常根据能力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提拔的年轻人较多,他经常说:“年龄小,压不垮,有了毛病,招来提醒提醒就改了。”

    在高科技产业里,一般没有高学历很难提升,但是华为不仅提拔了许多高学历人才,也提拔读函大的高中生,也重用经多年工作积累而成才的工程师。华为不考理论,而考作业能力。因此,有学历、有知识是优势,没有学历的也不自卑。这种考核机制逼着所有的人都得奋力划桨,争取进步。

    新员工上岗前,按照学历、成绩等因素确定;培训合格正式上岗后,员工的工资按照对公司做出的贡献来评价。这时不再是以学历为准,而是以贡献论“英雄”了。

    华为在内部实行淘汰制,员工正式上岗后也面临着这一压力。

    培训挖潜力

    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华为喜欢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年轻,充满着激情和活力。但是,要想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就需要培训。任正非说:“华为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轻,因为年轻,充满生命活力;因为年轻,幼稚病多,缺乏职业化管理。”

    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普通个人可以起到超乎寻常的影响,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能导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悲剧。普通员工组成一个团队,要重视员工的素质。因此,任正非强调实行“低重心”培训策略。“要重视普通员工、普通岗位的培训。要苦练基本功,培养过硬的钳工、电工、厨工、库工……工程师、秘书、计划员、统计员、业务经理……每一个人、每一件工作都有基本功。”

    鉴于此,华为建立了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华为员工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系统、管理培训系统、技术培训系统、营销培训系统、专业培训系统和生产培训系统。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上机操作、工程维护实习和网络教学等。

    在华为,不但员工上岗前要进行培训,还有在岗培训和下岗培训。适时培训,使员工能及时跟上瞬息万变的需要,更好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新员工培训的大致过程是:第一步是接受企业文化及相关的制度法规等综合性培训,这一环节是教怎样做人。通过普通员工和高层领导的现身说法,“让你知道公司的理念,公司的做人方式”。下一步是技能培训,教怎样做事。做市场进入培训一营,不是教授销售技巧,而是教授产品,从通信原理开始,直到工厂参观。光让新人知道技术还不行,3个月后,把新人派到“用户服务”前线去、到地方和用户服务工程师一起干,切实把握客户在想什么,干完3个月调回总部。进入二营,学习市场和客户服务,观看胶片和VCD,详细听老师介绍,彼此交流,还被放到客户服务展厅,向客户讲解产品,等等,还会根据不同的岗位接受不同的考验。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新员工主要是学习,仅这一项培训投入花费就很可观。

    华为不轻易裁员,对于不合格的员工进行下岗培训,合格后再上岗。2000年7月的一天,员工葛剑开始了一段下岗培训的岁月。正当他自认为小有进步的时候,收到了培训通知。彷徨后,他接受了这一决定。在众多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他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到工厂参加了5周的生产,在师傅手把手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培训结束后,他又回到工作岗位,工作效率迅速提高。

    华为的培训对象很广,不仅包括本公司的员工,还包括客户方的技术维护、安装等人员;不仅在国内进行,也在海外基地开展。同时,还建立网络培训学院,培养后备军。

    华为主动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既提高了客户的自我维护水平,也为华为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可谓“一箭双雕”。

    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华为人的潜力被挖掘出来,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巨大的耗资看似浪费,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为教父任正非》,方便以后阅读华为教父任正非“潜力优先”的人才战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为教父任正非“潜力优先”的人才战略并对华为教父任正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