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儿子•乘客•学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3.儿子•乘客•学生

    小明是一个12岁的小学生。一天,他吃过早饭,背上书包,要去上学,妈妈叮嘱他:“儿子,放学后,早点回家。”当小明乘车前往学校时,他又成为一名乘客,上车后,他马上掏出钱,说:“阿姨,买一张票。”当他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正巧碰上他的老师,小明马上举起右手行礼,并问候:“王老师,你早!”短短的时间里,同一个小明,既是儿子,又是乘客,还是学生,在这里,儿子、乘客、学生就表现了不同的角色。

    人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由人的社会角色的承担来体现。那么,什么是社会角色呢?

    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戏剧,一般是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演戏的人在装戴上面具以后所扮演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所作的行为。在一些学者看来,人类社会好比是一个天然舞台,人类社会上种种活动,就如是一种社会剧。每个人都在这个剧中,占据一种或数种地位,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老师,有的但任厂长,有的担任医生,他们各有其地位,各尽其责任。这许许多多的角色,在串演一场场社会活剧,于是一些学者就把舞台上的“角色”这个概念运用到社会科学中,把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

    在戏剧里,角色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它有两层含意,一层是:不管是哪一个演员,只要他担当某一个特定角色,他便要扮演这个角色的行为和姿态,按着这个角色规定行事。如在《江姐》这部戏中,扮演江姐的演员在塑造“江姐”这一形象时,必须按照江姐这位英勇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行动。再一层是:扮演某一角色的演员会消失,但这个角色一直存在。即使这个演员不存在了,将来的演员还是可以扮演的。我国解放后上海的话剧《江姐》,江姐扮演者一共换了四茬。社会角色也包含这样的意思。例如,教师和学生是两种社会地位,两种社会地位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诸如教课、辅导、给学生考试评分,这是一个教师的角色。谁当教师,谁就要按这套模式行事。听课、做作业、接受教师辅导,这是做一个学生的行为模式,谁当学生,谁就要按这套模式行事。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学校里,这班学生毕业出去了,那班新生又进来了,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然而,不管谁来当学生,他都要尽学生的本份,要按学生的行为模式行为。戏剧舞台的角色与社会舞台的角色也并不完全一样。在戏剧舞台上,演员和角色之间可以实际上毫不相干,一个演员可以时而扮演贵妇人,时而扮演妓女,时而扮演教师,时而扮演工人,而演员仍旧是她自己。可是在“社会舞台”上,却不能这样做。他所扮演的角色必须符合他自己的地位,符合这个地位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我国古代的行为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前边提到的君臣父子就是指的地位,后边提到的君臣父子就是指的角色,如果二者不相一致,就叫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有着多种的相互行为和复杂的相互关系,有着多重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实际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多种角色。比如,一个人在家中扮演父亲角色、丈夫角色,或许还扮演兄弟姐妹中的一个角色;在大家庭和家族中,可能还要扮演女婿、叔侄、外甥、姐夫、叔父、姑夫等一个或多个角色;在居住的邻里中,有邻居角色;在工作单位,有与其他职工相处的同事角色;在工会有小组长角色;在社交中,有朋友角色;在影剧院有听众、观众角色,等等,这就是说,一个人身上可以担任很多角色,当他在一个社会位置上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关系,表现不同的行为。由于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就不是一个角色,而是多个角色或者说是一套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个人的独立活动越多,其扮演的角色也就越多。

    尽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是并不是对每个角色都能担任得好的。一个人担任某单位领导职务的时候,是个好领导,工作负责,对人和气,讲民主,但是在家里却可能是个“暴君”,要妻子侍候,经常打骂孩子,他担任这两种角色的表现是极不协调的。这种现象常常称之为“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有不同的情况,一个人承担的角色甚多,角色之间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不可能一致,由此产生角色冲突,这叫“角色间冲突”。某单位一个产科大夫,正在家中招待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作为接待客人的主人,正要举杯的时候,突然来人要他出诊接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出诊,就要丢掉老朋友,会使老朋友感到冷淡;不出诊,产妇可能会因难产而出现危险。这时大夫和老朋友两个角色同时向他发出要求。但他不能分身,同时满足双方的要求,这便发生角色间冲突。

    社会生活中这种角色间的冲突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一个法官的儿子触犯刑律,作为法官他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包括自己作为法官的尊严,承认儿子是有罪的,是应该受惩处的;但作为父亲,有责任保护儿子的生命和名誉,包括自己的名誉,不希望儿子是有罪的,这时,在法官和父亲这两个角色面前,他的角色行为就有所矛盾和冲突了。

    角色冲突,还有一种情况,叫做“角色内冲突”,它是角色本身的各种规范要求不协调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小明和张杰是一对好朋友,小明对张杰要真诚相待,尽力帮助,也要珍惜和保护与张杰之间的友情,如果张杰做错了事,而且还根本不能认识错误的时候,小明不批评张杰,对张杰就不是真诚相待,小明批评了张杰,就可能会伤害与张杰的感情。这就是作为朋友角色的各种规范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引起的矛盾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经常面临某种抉择和选择:做还是不做、接受还是拒绝、坚持还是妥协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番思想斗争。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必然反映到角色行为中去,因此角色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一般人经常产生角色冲突,英雄人物和先进分子也有他们的“角色冲突”,而且其冲突的激烈程度,远非常人所可比拟。据报载:张海迪在上海结束了一天的参观、报告和座谈之后,“她疲劳极了,心跳每分钟高达100多次,呼吸突破30次(正常人每分钟20次内)我们发现,与半小时前在座谈会上又说又笑的情景相比,海迪判若两人。我们这些在场的人都禁不住暗暗抹泪在上海期间,我们不止一次地听海迪说过:‘我是完全靠精神支撑着的!’‘我和大家一样,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除了疾病带来的,还有来自社会的。我觉得自己不应该陷在个人小圈子里,要在生活中战胜懦弱的我,塑造坚强的我’”这确实是先进人物的肺腑之言。

    从张海迪及其他先进人物的经历,不难发现,“角色冲突”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人们对角色冲突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是积极的参与,也可以是消极的回避。态度上的选择固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有时个人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是无可讳言,也受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制约,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使一个人克服巨大的障碍和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角色,随着人的年龄增大,社会交往的增多,社会角色越来越多,而对自己或他人角色的认识,是靠社会化实现的。关于角色社会化问题,不少人都曾经作过研究,一般来说,个体在社会中学习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与演员在舞台上学习扮演角色完全一样。演员扮演的角色在出台之前要经过“师傅”或“导演”的教练,经过反覆的排演练习。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在担任一定角色之前也要经过类似的“教练”和“排演”的过程,由家庭、学校等社会化机构出任“师傅”或“导演”。一个人出生后要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角色社会化,才能进入社会大舞台,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人学习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

    学习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宕终生的内容。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孩子出生以后父母要问的第一句话都是:“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迫切的心情本身就说明了性别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都有人认为,男女行为上的差异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男女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尤其是不同的性激素导致了两者迥然相异的行为模式,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男女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差别是由社会化因素决定的。

    人类学家最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本世纪30年代曾对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进行研究,并据此写出了有名的《三种原始社会中的性别和性格》。米德发现,在叫做阿拉佩什的部落中,男女都有一种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女性特征的个性,他(她)们都性格温顺,待人热情,强烈反对侵犯、竞争和占有欲,男女都照看孩子。与此相反,邻近的一个叫做蒙杜古莫的部落是一个有吃人肉的习性的部落,那里的人认为无论男女都应该凶暴并且有侵犯性。女人们很少表现出母亲的特征,她们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尤其对女儿抱有敌意。第三个部落是昌布里部落,与前两个部落不同,这个部落中男女的性别角色差异显著,但与一般人认为“正常”的角色截然相反。女人专横跋扈,盛气凌人,不戴饰物,精力旺盛,是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支柱;男人都喜欢艺术,喜欢饶舌,富于情感,并照顾孩子。米德据此提出,男女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在不同文化中经过系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形成的。

    男女性别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有深刻的影响。孩子未出世时,父母已经怀有某种期望,当他一旦降临于人间,父母便会通过取名、衣着、玩具、护理等途径给予儿童与其性别相合适的对待,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父母往往给男孩穿素颜色的衣服,给女孩子穿鲜艳的服装;给男孩买玩具刀枪,给女孩买布娃娃;给男孩较多的自由,给女孩较多的保护,要求女孩仪表整洁、行为温顺,容许男孩顽皮、多干体力活。长此以往,儿童便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和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逐渐形成与自己的性特征相适应的性别角色。

    学校的教科书也鼓励学生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许多社会都把不同性别的作用反映到教材中去,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中描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不同。有一位叫威茨曼的学者将美国几个杰出的作家在1967~1971年之间出版的学前儿童读物作抽样分析,结果是:书中以男生或女生为主角的相比,比例是7:2,插图中男生图象261张,女生只有23张,成11:1,女性出现的场合,多数从事于服务性质工作,或扮演被救护与被帮助的角色,男性则常以教导人,或救人解围的英雄角色等出现。这表现,男女儿童尚未进入小学,这些读物所散发的思想已在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男女有别,女不如男。

    大众传播工具——电影、书刊、电视、广播、录音等,也都大力强调传统的两性角色行为规范,从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不少电影、看,所刻画的女性多是温柔的、美丽的、软弱的、羞怯的,或被帮助的、被迫害的、被拯救的,或嫉妒的,或缺少远见的;而男性则多是坚强的、有力的、机警的,或助人的、侠义的、凶悍的、暴虐的。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小羊、小鸟往往采用女性配音,而狮子、老虎、黑熊、灰狼则往往采用男性配音。这些都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或顺利,关键就是看他承担社会角色的情况。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

    --------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的社会化漫谈》,方便以后阅读人的社会化漫谈3.儿子•乘客•学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的社会化漫谈3.儿子•乘客•学生并对人的社会化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