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他的《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四句话,都是说环境影响的作用。朱,朱砂:赤,红色。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这两句话比喻一个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能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能受到坏的影响,后两句话以形和声为比喻,进一步作了说明;形体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一定清而不乱。这是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古人讲的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一个品行端正的青少年,一旦“近”而交上了坏朋友,由于受到坏思想的熏陶感染,经过潜移默化,往往被腐蚀影响以至走上邪路;而一个误入歧途的失足青年,有幸“近”而得到了良师益友,由于受到好思想的熏陶感染,经过潜移默化,往往唤醒了良知和羞耻心,因而恶习得到矫正。

    “同龄群体”就是这样一个对青少年行为有着强烈影响的群体,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龄群体。

    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都可能接触一些同龄群。童年时代,同龄群体大都是偶然形成的。刚入小学的儿童,他的同龄群就是学校中的班级、或班级中的所在小组、或者是邻居伙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就可能根据共同的爱好和劳动,根据同等的收入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来选择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伴随着人的生理发育成熟和独立性增强而加强的。童年时代,最需要的是抚爱,因为这时候,独立意识及独立生活能力都十分缺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生理发育的加速,使得几年前还是那么稚嫩的儿童,转眼间成了个具有大人模样的少年或青年。与生理变化相适应,青少年心理同样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独立意识增强。尽管他们如同远洋航行的轮船,不管多远的航程,也总还需要家庭这个躲避风暴、停泊依靠的港湾,但他们迫切需要冲出家庭的有限范围,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社会交往的天地,以期得到新的感情寄托;特别是迫切需要结交更多年龄相仿、心境相通、智能相当、志趣相投等各方面都比较相近的伙伴。正因此,在儿童升入中学之后,同龄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父母与教师的影响。美国学者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学生与同龄群体在一起度过的时间是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愿意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国在80年代,西安市对138名中学生进行“你喜欢接近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的调查,也发现同一现象,即回答“同学”的占44%,回答“父母”的仅占19%。

    对于青少年来说,为什么他们更乐意与同龄伙伴交往,更倾向于加入到某个同龄群中去?这与同龄群体的自身特征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些特征可以归纳为下述几点:

    (1)选择自愿。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由初生之时,一直到青少年时,都是相当重要的,但总的来说,学龄前远比学龄后重要。学龄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家庭差不多垄断一切,此后便受到各种群体的挑战。与家庭、学校不同,同龄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一个人的出身家庭是无可选择的,学校的选择在童年时代也多半是由父母决定的,而且一个人只能属于一个家庭,在相对一段时间里,也只能属于一个学校,可是,对同龄群体来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几个。比如一个孩子即可能属于由住在同一条街道或同一幢公寓的孩子组成的群体,也可能属于所在学校班级的群体,还可能参加一个夏令营或课外小组伙伴组成的群体,也有可能加入时常在一起的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组成的群体等。面对这样多的群体,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同龄群体中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一切,心理受到挫伤,尚可以退出,加入到别的同龄群去。家庭、学校是难有这种选择权利的。

    自愿选择同龄群体,对个体极有意义,因为它是个人自愿加入的群体,往往容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就不是被动的、强迫的结果,而带上了主动、自觉的色彩。

    (2)吸引力强。同龄群体,是相似年龄,或相似地位者的结合。与家庭、学校不同,它不会有一套严格程序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它完全以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中心,而且主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因而更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在群体内部,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谈天说地,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例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个人生理发育的秘密进行讨论和交流,他们可以谈论自己初恋的体会,谈论与其同伙相处的关系或者别的伙伴交了什么样的异性朋友等等。通过这种途径,少年和青年可以了解许多由于某种原因成人不愿告诉他们的必要的东西。

    由于同龄群体常以玩乐为主,使青少年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情绪上获得满足,因而几乎每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加入到一个或数个同龄群中去。如果某一个体被自己一心向往的群体所排斥,内心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以至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由于同龄群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群内成员对他人的评价就格外敏感和重视,这就无形中产生一种制约力,促使个体遵从同龄群的诸多规范。

    (3)地位平等。不论家庭,还是学校,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一边倒的。父母与被社会化者有年龄差别,智力、情绪及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在许多方面,造成一种指导与被指导、保护与被保护的上下关系,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迫使孩子做他们不大喜欢的事。但是在同龄群体中,大家处于相等的地位,没有年龄、声望或成熟性的区别,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因此,交往自然也是对等的,个人具有较多的心理自由,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态度,而能运用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从事自由判断,建立个人态度。可以说,这是个体一生中首次获得这种体验,也是同龄群引人入胜之所在。

    同龄群体上述几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决定它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同一般:

    (1)它往往能够满足个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在同龄群体中活动,大家不仅年龄相近,知识、经验也相差不多,这可以使青少年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当遇到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难题时,学着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或者寻找同龄群中的知心朋友商讨,共同对付难关。由于朋友之间趣味相近,能使每一成员在家庭里难以体现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可以在同龄群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而这种被人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很难从成人那里获得的。

    (2)同龄群体能为儿童特别是青少年广泛接受社会信息,拓展其经验世界提供场所。儿童时期孩子们依赖成人而生活,其生活圈子主要局限于家庭,与父母谈话的内容大多狭窄,主要涉及学校生活与家庭琐事,而且这种信息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他们强烈渴望了解的许多东西无法从父母那里获知,而学校的老师对此也很少给予传递。相反,与同龄人的交往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同龄人在一起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交流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交流的题材极为广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乃至平凡的生活细节,几乎无话不谈。在他们中间,个人秘密缩小到极有限的地步。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拓展个体的知识,使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丰富和改变他们知识结构和思维形式,为以后踏入复杂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同龄群体还可帮助青少年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提供新的社会角色。在大多数青少年同龄群体中,都存在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标准。他们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有自己的乐趣、消遣、服装、发式甚至有自己的语言,由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近年来,美国青少年中流行一种新的发式,人们将留这种发式的孩子叫做“朋客”。他们将头发四周剃光,只留中间的一条,并涤染得五颜六色,以增加怪异的效果。他们不仅仪表装束怪异,而且行为荒诞不经,他们在夜总会里表演最下流的舞蹈,有时,有的把鼻孔刺穿,套上一条长长的链条,让女朋友像狗一般牵着在街头走来走去。同龄群体中的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对塑造青少年的行为模式有特殊意义,他们以新的模式作为自己的榜样,并变得更加不依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他们谋求赢得同伴的注意、欢迎和尊重,并以群体和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通过这个过程,懂得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学会攻击和自卫,也获得了竞争与协作的一定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其加入什么样的同龄群,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产生极大差异。古语说:“欲察其人、先观其友。”这话说得很在理。处在风气良好、情趣健康的同龄群体中,同那些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思想进步、感情高尚的人接近交朋友,学会接受有益影响。拿青年人的榜样张海迪来看,她是一个交游广、朋友多的人物。在她的周围,总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分子群”,无论是在城里、在乡下,她的住处就是一所“友谊俱乐部”,这里聚集的都是一些意气风发、好学上进、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好伙伴。张海迪把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友谊给了朋友们,也从朋友们身上得到了温暖,受到了教育,呼吸到了时代的新鲜气息,学习到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

    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加入的是一个情趣低劣,违反社会价值标准和规范的同龄群,则可能接受消极有害的影响。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大都交了些不三不四、乌七八糟的坏朋友,他们在游戏人生、恶作剧般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影响,交叉感染,传播不良的社会信息,交流病态的生活经验,在交往中结成团伙,依仗团伙的势力,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终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证明,结交坏朋友——接受不良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往往是犯罪青少年失足的“三步曲”。许多犯罪青少年在锒铛入狱之后方才悟出这一点,他们追悔莫及:“坏朋友害了我!”“坏朋友把我拖下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这句古谚在我国流传很久。无独有偶,原苏联作家柯切托夫也曾打过一个与之含义相近的生动比方:“如果你周围是一群鹰的话,那么你自己也会成为一只鹰;如果你在一群山雀中间的话,那么你就看不到海阔天空。”两句话,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都说明人的周围环境,特别是朋友群的作用,寓言鲜明,道理至深,值得我们记取。

    --------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的社会化漫谈》,方便以后阅读人的社会化漫谈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的社会化漫谈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对人的社会化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