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赤然 本章: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境内基本无工业,农业也很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七七”事变后大批外地青年及革命志士,为了参加伟大的抗日斗争,纷纷奔赴延安。机关、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经费开支亦随之上升,边区人民的负担达到了极点。国民党当局不但不给予经济援助,反而停发薪饷,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造成整个边区经费和物资供应上的严重困难。

    当时战士每月有1元津贴,干部每月2元,朱总司令每月也只有5元钱。每天指战员只有5分菜金,1斤半粮食。每个连每日也只有4、5元钱的菜金。按当时市价,每元钱只能买蔬菜30至40斤,或清油2斤,或柴禾100斤。若买了菜就买不起油、盐,根本谈不上吃肉了。有时因粮食接济不上会饿肚子。战士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有的下雪天还打着赤脚。每连的办公费只有几元钱,要用来买灯油、笔和纸,这还不能按时发给。部队中也发生个别情绪消沉、工作不安心,甚至动摇逃跑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根据毛泽东批示,部队决定开展农副业生产。

    1938年8月8日留守兵团批示:为改善后方部队的物资生活,决定开展深入的大生产运动。具体要求是:

    1、立即创办各种合作社,以盈余红利改善生活。

    2、大量种植各种蔬菜,10月1日后做到自给自足,并储藏过冬。

    3、开展磨坊、喂猪、养羊、做豆腐、生豆芽等副业生产。

    4、9月底以前做到全部学会打草鞋,每人除穿外,能存1双以上。尽量发动做布鞋,各班分工合作,11月后,作到自给自足,同样要存1双以上。

    5、在节省的伙食费中,抽出一部分购买羊毛、驼毛,分给战士织造,保证10月底每人有双毛线袜与手套(如能做成背心、衣服更好)。

    6、提倡战士学会缝补衣服、上袜底。

    7、对司务人员加强节约教育,防止浪费。

    部队指战员积极响应,热情高涨,展开了生产运动大竞赛。仅半年时间,部队物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蔬菜能自给了,每周也能吃上1、2次肉。部分单位还解决了毛衣、毛袜、手套、鞋子等换季服装问题。一些军需品如挂包、子弹袋、裹腿等也得到解决。我们警备五团还给每人发了一块军用毛毯。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为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坚持长期抗日战争,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李富春在会上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报告。毛泽东、张闻天等出席大会并讲话。毛泽东说:现在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在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紧接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向边区军民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发出“自动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留守兵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种蔬菜外,还要种粮,各部队要解决储存1个半月的口粮任务。如此我团需生产约13万斤粮食。干部、战士积极响应,努力生产,许多人披星戴月上山烧火开荒。战士黑树才每天开荒3亩半,大家称他为“气死牛”,得到留守兵团嘉奖,并树为标兵。团里还举办了“五卅生产大竞赛”,“纪念刘志丹生产周”等活动。全团开荒1200亩,收获12万斤细粮。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同时还自己解决了1289人用的毛毯、被服、鞋袜等。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在边区地方政府领导下,我团派出沙得胜到瓦窑堡设立公司;袁德良在马头关、凉水崖设立公司;刘定华在临镇设立公司。主要输出食盐、甘草、牛羊;输入棉花、布匹、药品、电池和一些自己不能制造的日用品。运输只能靠毛驴和骡子,故此种贸易又被称之为“驴骡经济”。封锁线上碉堡密集,岗哨林立,干这项工作是风险大和非常紧张劳累。沿途人烟稀少,道路崎岖,还会遇上虎豹豺狼。有时遇上道路塌方或泥石流,运输就更困难了。有的同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大家仍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为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团经过不断努力,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改善了部队生活又减轻了人民负担,还产生了袁德良(后为广州军区后勤部长),刘定华、徐生发、胡守安(后为空军二航校校务部长)等一批模范劳动者。为使边区成为抗战的经济基地,大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请把《李赤然将军回忆录》,方便以后阅读李赤然将军回忆录大生产运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李赤然将军回忆录大生产运动并对李赤然将军回忆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