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陆定一长征中的二、三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培一 本章:第十六章 陆定一长征中的二、三事

    一、扛着梭镖参加长征

    长征前,父亲陆定一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打击,被撤消了党和团内外一切领导职务,调到《斗争》杂志编辑部,从事刊物的刻蜡版工作,被人称作是个“刻字匠”。

    根据父亲陆定一执笔的《长征大事记》中记载:红军长征启程是1934年10月12日,“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野战军,开始向西南移动”。

    1934年10月18日,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和总部首长夜渡于都河。于都县城东门,就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纪念地。1996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当地人民在此修建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碑座左侧,刻有陆定一手书箫华的《长征组歌》中的第一段歌词内容,其中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的字句。

    长征开始,陆定一是被编入“红章纵队”的“干部队”里。他没有职务,也没有枪,只能扛着一支梭镖。

    我的前母唐义贞,由于身怀六甲,不能跟随长征,被留在地方坚持斗争。后来据毛泽覃的爱人贺怡讲:红军长征后,唐义贞继续受到王明路线的打击,被开除了党籍。但她革命志向不变,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必定为革命奋斗”。1935年1月,被“铲共团”抓去,她坚贞不屈,遭敌人剖腹开膛,壮烈牺牲。

    当时,中央苏区参加长征的有1、3、5、8、9五个军团和两个军委纵队。第1纵队叫“红星纵队”,第2纵队即“红章纵队”。红章纵队主要由军委的后勤、卫生、后方机关人员组成。它下属的“干部队”,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员组成,没有什么战斗力,大多数人手里的武器,只有一梭镖。当时在干部队里,还有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等几位老人,以及成仿吾、李坚贞等同志。这些同志的待遇要比父亲好许多,他们也尽量帮助父亲,父亲的行李,就是由李坚贞同志的马代驮着。年近花甲的林伯渠,一手拄棍一手提灯行进,黄镇同志为林老画了张速写,一直保存了下来。父亲讲:“这是我们红军艺术史上的一幅杰作。”

    此时的陆定一没有职务,他的任务就是写标语、做宣传,是个“宣传员”。

    虽然一直受着王明路线的打击和排挤,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胜利的期望。在红军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个难走的山”——越城岭(亦称“老山界”)时他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叫《老山界》,在艰苦的长征环境中,文章中充满了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篇文章后被编人我国的中学教科书中,教育、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父亲在文章中说:“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现今,老人的宿愿终已实现,一个大大的石碑屹立在老山界上,上刻有父亲手书的“老山界”,它已成为湖南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老山界的主峰猫儿山,已成为自然保护区,也为纪念红军长征修建了“红军亭”。父亲在红军亭中为猫儿山题字:“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庐山之幽。”

    二、遵义会议后,调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遵义会议前,长征的指挥者是“三人团”,“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可谓是“太上皇”。红军长征开始时,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在敌人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情况下,又不愿丢弃“盆盆罐罐”,连兵工厂、印刷厂的笨重设备,都不愿丢下,人挑肩扛,辎重队伍一夜行军走不到二三十里,处处陷于被动,战斗部队伤亡很大。

    由陆定一执笔所写的《长征大事记》中,逐日记载了红军在突破湘江封锁线时的战斗情况:由于行动缓慢,突破湘江的战斗从11月25日一直打到12月初,中央红军损失过半,由出发时的近8.6万人,锐减到了3万。

    此种状况,到12月18日开始发生了转变。这即是党史上所说的“通道转兵,黎平整编”。这是由毛泽东同志力主的结果,由朱总司令下达命令。据《长征大事记》记载,转兵和整编是同一天在黎平进行的。

    1936年1月7日,攻克遵义,15~17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长征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挫折走向了胜利。

    促使遵义会议顺利召开,除主观原因外,听父亲讲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在战斗中把每天都要向共产国际联系和汇报的电台给丢失了,不能向共产国际请示和汇报了。父亲讲:“现在想来,道是‘塞翁失马’。否则,继续受到共产国际的米夫之流的遥控,我们哪里开得成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部队将一路抬过来的机器设备,不必要的行李辎重,几乎都扔到了赤水河里,同时,部队也进行了缩编。陆定一也是在这个时候,被调到了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干事。他到总政治部宣传部后,和邓小平等几位同志在一起工作。后又调任宣传部部长,并接任小平同志《红星报》的工作,任《红星报》主编。当时长征的条件十分艰苦,进入云(南)贵(州)地区时,地处穷乡僻壤,缺吃少穿,但同志们都充满了乐观精神。听父亲讲:在没有吃的,饥肠辘辘时,就和(邓)小平等几位同志各自说以前吃过的好东西,进行一场“精神会餐”,然后哈哈一笑,又饿着肚子干起工作来。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原为4开铅印,发行1.73万份,长征中由于条件所限,改为油印,不定期刊,每期七八百份,一直发到连队。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改为《八路军军政杂志》。

    三、提出“红军万里长征”的政治特定用语

    1935年5月,红军到达安顺场,蒋介石前堵后追,妄想要使“朱德、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但红军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的梦想。

    在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当地人民在安顺场修建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邓小平同志题了碑名,陆定一亦在纪念碑上题“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当时红军1师1团虽抢占了大渡河安顺场,但仅有江上几条小船,几万人马大军仍过不去。为了争取时间,必须翻过大凉山,借道彝族区,另辟新径,让大军从泸定桥上通过。

    为了向彝族(当时称为“夷族”)聚居区宣传我党和我军政策,朱总司令指示陆定一撰写了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并以朱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张贴出去。

    父亲撰写的这一布告,是六字一句,共26句,并一韵到底。这是红军在长征中,发布的唯一一份布告。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汉贫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戳。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民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负责刻版、油印此布告的是当时总政治部文书科长赵发生同志。他在悼念陆定一的文章中,记述了父亲的这一功绩,并说:“可贵的是,这一布告不仅是整个红军长征中唯一的布告,而且第一次使用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在赵发生同志手中,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这一布告的原件。

    “红军万里长征”这一政治用语,是由陆定一首创,并经朱总司令首肯而被广泛传播开来,载人了历史的史册。

    四、“在长征的研究中,缺少不了定一同志留下的遗产”

    父亲在长征中,从一个“宣传员”,到遵义会议后的“宣传部长”及《红星报》的主编,不管他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在被打击的时候,都是以笔为矛,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地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现在能保留下来的部分党史资料显示:

    父亲在长征中所写的文章有《老山界》、《榜罗镇》。

    其中《榜罗镇》,是记载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初到达榜罗镇,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并召开了全部队连级以上干部大会的一篇记述文章。

    《老山界》则是做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题材,在“文革”前后,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教育了数以亿计的青少年。

    父亲在长征中所写的革命歌曲据记忆和查找得到有:

    《红军入川歌》,陆定一、戈丽合编;

    《打骑兵歌》,陆定一、黄镇合编;

    《两大主力会合歌》,陆定一词、曲;

    《长征歌》,陆定一、拓夫合编;

    《红军东征歌》,陆定一编。

    其中:

    红军入川歌(1935年5月)

    天险的金沙江、大渡河,

    蛮荒的大凉山、“倮倮”区,

    我英勇红军真正是无坚不摧,

    占领了泸定桥建大功。

    我们创造了中国历史新纪录,

    我们取得了两大主力的配合。

    勇敢前进,勇敢前进,

    消灭敌人,革命万岁!

    定一、戈丽合编于泸定桥

    两大主力会合歌(1935年6月)

    两大主力军邛崃山脉胜利会合了,

    欢迎红四方面军百战百胜英勇弟兄。

    团结中国革命运动中心的力量,

    唉!

    团结中国革命运动中心的力量,

    坚决争取大胜利。

    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

    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

    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

    唉!

    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

    高举红旗向前进。

    定一词曲,编于宝兴;

    打骑兵歌(1935年7月)

    敌人的骑兵不须怕,

    沉着敏捷来打它。

    目标又大又好打,

    排子枪快放而射杀。

    我们瞄准它,

    我们打坍它,

    我们消灭它。

    我们是无敌的红军,

    打坍了蒋贼百万兵。

    努力再学打骑兵,

    我们百战要百胜!

    定一、黄镇合编于毛儿盖

    长征歌(1935年10月)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宜(章)临(武)蓝(山)道(州)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成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小,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黑水芦花青稞麦,艰苦奋斗为哪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积极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少人过,无坚不催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

    定一、拓夫合编于吴起镇

    中央苏区红军的长征,历时13个月,故《长征歌》作十三段,逐月唱出了万里长征的全过程和各大事件,用歌曲的形式,总结了长征。

    1983年,78岁的陆定一又对《长征歌》中的部分歌词作了修改。

    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彭德怀任司令,毛主席任总政委,陆定一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陆定一在山西石楼城下写了《红军东征歌》。

    红军东征歌

    密云遮星光,

    万山乱纵横,

    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

    摩拳擦掌志气高,

    我们的铁红军。

    猛虎扑羊群,

    冲锋向前进,

    但见那阎军连跑又打滚;

    猛打猛冲还猛追,

    追到石楼城。

    土皇帝阎锡山,

    太原坐得稳?

    传来了警报胆颤又心惊;

    沿河堡垒一扫平,

    骇掉汉奸魂。

    红旗山西飘,

    同胞齐欢迎。

    “华北国”阴谋受到了当头棍;

    抗日讨逆大家来,

    工农商学兵。

    以上歌曲中,由陆定一自编词、曲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是为红一、红四方面军的会师而作。两大主力红军会合,是长征中的一件大事。陆定一在宝兴县自编词、曲赶写了此歌。两天后,部队越过夹金山,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第4团和红4方面军先头部队第80团在达维地区会合,6月16日,两大方面军的大部队在懋功会合。两军在懋功召开了会师的庆祝大会,两军高唱《两大主力会合歌》。据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干部战士同声高歌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庆祝大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在建国十五周年大庆时,大型献礼节目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又将陆定一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改编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歌》,向全国人民播放。其歌词,由“两大主力”改为“三大主力”,而歌曲仍保持不变。

    父亲在长征中所组织编辑和亲自执笔撰写的长征史料有:、《长征大事记》。

    ,原名为《二万五千里》。是1936年8月5日,由毛主席和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同志,联名致函给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起“集体创作”,出版一本。大家纷纷响应号召,开始撰写回忆录。这个具体的编辑任务,就交给了时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短短两个月,总政治部就征集到200多篇作品,约50万字。总政治部成立了编委会,由徐特立、成仿吾、丁玲、徐梦秋等同志具体选编。1937年2月,宣传部就编辑完成了此书,共选出110篇,30多万字,分上、下两册,并取名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条件所限,当时仅抄写了20本,并将其中一本存于总政宣传部,供“内部参考”。1942年11月,该书才有条件送到印刷厂去印刷,总政治部宣传部将《二万五千里》改以为名正式出书。32开,封面除书名,还印有“党内参考材料”和“总政治部宣传部印”及“1942年11月”字样。这套书,据说目前仅存6套,其中朱老总送给《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那一套,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常人一般以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是最早介绍长征的著作,其实不然。最早介绍长征的,是1937年2月编写出来的《二万五千里》一书,亦即后来批量印刷的,这是关于长征的最早最可靠的回忆录。陆定一在负责组织编辑此书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陆定一执笔亲自撰写的《长征大事记》,则是早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由杨尚昆和各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原始资料,由父亲陆定一亲自执笔整理和追记而写出的。《长征大事记》一直记录到遵义会议之前,后因红军1936年初要进行东征,而没有时间再继续写下去。

    此本《长征大事记》,不同于在延安时由毛主席所发起而整理编辑的。因中110多篇仅是对长征中某个事件或某个战役的回忆文章,是对长征过程中一个片段的回顾,而陆定一所撰写的《长征大事记》,则是逐年、逐月、逐日地记录了长征中的整个过程。

    这本《长征大事记》是长征过程中唯一留下来的、描述长征全过程的一本珍贵手记史料,都是第一手资料。原件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

    1996年5月9日,父亲病故,享年90岁。当时正值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在对父亲的追悼、告别活动中,当谈到父亲在长征中的经历时,杨尚昆同志和一些前来慰问的老前辈对我说:“定一同志在长征中,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史料。在对长征的研究中,缺少不了定一同志留下的(这些)遗产。纪念长征,就是要纪念这些先烈和他们的革命精神。”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军长征人物谱》,方便以后阅读红军长征人物谱第十六章 陆定一长征中的二、三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军长征人物谱第十六章 陆定一长征中的二、三事并对红军长征人物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