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道守护兵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孙国 本章:〇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道守护兵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对北朝鲜的重要车站、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进行重点封锁,狂轰滥炸,对铁路运输造成严重威胁。中央军委决定,调铁道公安装甲团赴朝参战,担负守护铁路隧道、桥梁的任务。

    <er h3">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建设新中国的铁道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六支队担负起修复大同至太原的北同蒲铁路的任务。

    1950年8月,当从大同修复到朔县时,由于当时国民党残余及土匪活动猖獗,直接威胁铁路运输和沿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上级命令第六支队接受新的战斗任务,由大同开赴北京西直门车站,改编为铁道公安装甲团,组成6列铁甲列车,每列为1个中队,每列车上配备有山炮、野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六零”炮2门,高射机枪1挺等武器,立即开赴柳州、归绥、包头等地执行护路剿匪任务。部队火力配备齐全、战斗力强、机动灵活,哪里有敌情,就抓住战机迅速出击。短短几个月,便剿灭了大量残匪。

    部队接到赴朝参战的命令后,于1951年7月中旬,把柳州、归绥、包头及唐山的铁甲列车集中到沈阳车站,做战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适应入朝行军和战斗的需要,首先将老弱病残精简复员;其次进行轻装,把山炮、野炮及炮弹等重武器留在列车上,将“六零”炮、重机枪、高射机枪及弹药全部上缴。接着,清理个人物品,因部队常年驻在铁甲列车上,一切行动都是随车行动,过去不存在徒步行军及背背包的问题。如今,干部、战士的个人物品也多起来了——除部队所发的被服外,排以上干部还发毛毯、皮鞋,有的战士发的布鞋平时舍不得穿,这次也同多余物品一起清理掉,统一集中交留守处保管。为了战争需要,部队重新配备了以步兵为主的装备。

    为了解决部队人朝后语言不通的问题,每个连队配备了一名联络员(翻译)。

    1951年9月1日,部队接到赴朝的命令。列车经过两天两夜的运行,9月3日凌晨,突然停了。联络员向朝鲜铁路员工询问,才知道已到了朝鲜的满浦。这里原来是个车站,现已被敌机轰炸破坏。为了安全,防止空袭,部队立即疏散,拂晓时到了一个村庄。村庄距车站约2.5公里,在一山沟内。房屋都在山脚下,东一座西一座地零散分布着。

    因前方线路严重受损,近期不能通车,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决定徒步行军。这对常年驻在铁甲列车上的部队来说,的确是一项艰巨任务——在铁甲列车上,行军是随车行动,用不着背背包,每日行进几百里,还能观看沿途风光,并不感到行军时的苦和累。现在可不同了,因入朝前部队的武器装备都配备齐全,又发了棉大衣、棉衣裤,无法打背包,只好把棉衣穿在身上,棉大衣另卷一卷放在背包上面,每人又自带小米、炒面各5斤,总重量在70斤以上。

    白天,敌机不断出现在空中,只要发现有人、车的踪影,便扫射轰炸。白天行动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白天休息,黑夜行军。

    太阳落山后,部队开始行军,走的虽是公路,但因系山区,道路崎岖不平,有的路段遭敌机轰炸破坏,坑坑洼洼,有时还要冒雨赶路。

    经过8天行军,终于到达了守护区,成川郡三德一号、三德二号隧道及新成川一号桥梁。

    前方部队的战备物资主要靠铁路运输。美军倚仗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供应线实施严密封锁,实施“绞杀战”。铁道公安装甲团的主要任务:一方面保护进入隧道的各种车辆的安全;另一方面保护隧道及附近线路的完好无损,保障桥梁畅通。

    新成川是铁路的枢纽地区,也是敌机重点轰炸封锁的目标。美军定期派飞机进行轰炸,这个地区一段73公里的公路,4个月中弹3.8万多枚。敌机的轰炸一般是在白天进行,有时两三天,有时三五天,很不规律,每次出动飞机二三十架,投弹四五十枚,破坏相当严重。

    到了夜晚也不安宁。当地的情况很复杂,每当夜晚车站编组、调动车辆时,就有敌特在附近山上给敌机打信号弹。敌机见信号弹后,便开始扫射轰炸。有时,敌特用冲锋枪、手榴弹袭击执勤岗哨,对部队造成很大威胁。

    铁道公安装甲团还不能驻在守护区:一是附近房屋都被炸毁;二是驻在附近易遭敌机轰炸,不安全。一般都选择在距守护目标不远、较隐蔽的山沟内,不管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暑,有时还要冒着敌机扫射轰炸的危险,按时上岗执勤。

    为了更好地完成守护任务,防止敌特袭击,需要构筑工事,但在当时条件下,一无钢筋水泥,二无木料砖瓦,大家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一般在隧道口选择一适当位置,挖深两尺、直径三尺的圆坑,靠隧道口留一门,其余用石块垒起高约六尺,四周留有瞭望、射击孔的护墙,顶部用木料盖住,一个简易工事就修成了。

    不管白天黑夜,铁道公安装甲团对进入隧道的人员都要进行严密的盘查,以防敌特进行破坏,并不断对附近线路进行查看,特别在敌机轰炸后更要及时查看,一旦发现被炸,要立即进行抢修。

    执勤战士每天都要在隧道内来回走动,因机车白天在隧道内停留,有时线路被破坏要停留三五天,机车所冒黑烟把隧道熏成了黑洞。过不了几天,刚穿上的新棉衣就变得黑一片灰一片,战士个个都像煤矿工人。

    <er h3">二

    为打破美军的轰炸封锁,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铁道公安装甲团在志愿军总部的指挥下,同工程兵、高射炮兵等兄弟部队一起,在战地后方与敌展开了顽强的反轰炸封锁、反“绞杀战”的斗争。在作战实践中,创造出了防空哨这一特殊的战斗形式。铁道公安装甲团以守护任务为主,有时也协助后勤部队担任夜间防空哨的任务。

    朝鲜的铁路和公路有多处是并行的,除铁路运输外,还有一支庞大的汽车运输队伍,汽车白天不能行进,也在晚上走,在山区公路上又必须开大灯快速前进,由于驾驶室马达轰鸣,敌机飞临也听不见,特别是敌机夜间也进行巡逻,发现亮光即扫射轰炸,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后勤部门便在公路上每隔500米左右设一防空哨,如有汽车开灯前进,敌夜航机来临,我军即向汽车方向上空鸣枪报警,押运人员听到报警信号,立即用手拍打驾驶室,驾驶员听到信号立即关灯,不让敌机捕捉到目标。

    防空哨看似简单,但完成好却不容易。不仅要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还必须有熟练的业务技能。执勤战士在战火磨炼中,很快掌握了一套防空本领。不论飞机、汽车有多少,声音多么嘈杂,也不论寒风呼号、雨雪交加,都能准确地辨别出敌机与汽车的声音,辨别出敌机的类型,懂得其性能、活动规律及对公路运输的危害程度,从而机警熟练地掌握鸣枪报警时机,达到报警及时准确。

    铁道公安装甲团接防时,美军正在前线发动所谓“秋季攻势”,上甘岭战役正在进行。为阻止志愿军

    人员及军用物资运往前线,敌人加紧对铁道公安装甲团守护区——新成川车站及附近隧道、桥梁进行重点轰炸封锁。

    入朝后虽在行军途中屡遭敌机袭击,但多发生在夜间,且是一两架敌夜航巡逻机,目标不太准,威胁也不大,没有造成大的伤亡。而这次却不同了,这是铁道公安装甲团第一次受到的重点轰炸封锁,又是白天,整个目标暴露无遗,所以敌机命中率也较高。见敌机数量多,来势猛,志愿军守护人员只有避其锋芒,撤人隧道深处隐蔽。此时,隧道内也被震得直晃动,顶部的土块、碎石哗哗下落。一枚炸弹落在隧道口,炸塌的土石几乎将洞口堵死。

    敌机的这种重点轰炸封锁,一般情况下是一次性投弹,投掷后立即返航。为了及早修复通车,铁道兵、朝鲜铁路员工、守护部队和当地老百姓昼夜不停,一齐出动,冒着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进行抢修。部队在附近山上布置了防空哨,一听到敌机的马达声即鸣枪报警,所有人员就地隐蔽,敌机飞走后马上抢修,那种状况并不比亲临作战一线轻松安全。特别是冬季天寒地冻,一个深2米、上口直径为3米的弹坑,要填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无法取土,只好用些石块和枕木垫平,再铺设枕木、钢轨。

    敌机每隔三四天轰炸一次,有时上次破坏的还没修复好,又被轰炸破坏了。铁道兵英雄杨连弟就是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的。不管敌机轰炸破坏得多么严重,都要随炸随修,直至修复通车。

    铁道公安装甲团经过多次观察,掌握了敌机的一些规律:敌机在轰炸封锁时,都是二三十架的机群,不但有战斗机也有轰炸机,战斗机飞行速度快,轰炸机速度慢。敌机在守护目标上空俯冲投弹,俯冲下来的高度很低,同时四面是山,投弹后又要立刻拔高升空,而此时的高度就在步枪、轻机枪的射击范围之内。

    经研究决定:在守护目标的山头上方,挖单人坑道及轻机枪掩体。为了轻机枪转动灵活,及时捕捉目标,大家开动脑筋,把工事挖成圆形,中间留一土台,土台上装一个可转动支架。把轻机枪架在活动支架上,转动起来非常方便灵活。又因敌机在空中飞行,飘忽不定,俯冲、拔高、盘旋,速度、角度各不相同,很难命中目标,这就要在瞄准射击时,根据各类飞机的飞行速度、方向,掌握正确的射击要领,增大命中率。接着,便组成有数挺轻机枪、10支步枪的对空射击组。

    第一天,对空射击组人员吃了早饭便进入阵地,但只有几架巡逻机在高空掠过,没有战机。第二天又进入阵地,上午8点左右,20多架敌机飞临上空实施定点轰炸。与此同时,高炮阵地上的“八五”炮、“三七”炮、高射机枪以及对空射击组一齐开火,只见空中散布着几百朵炮弹爆炸的烟云,有架敌机被击中起火,拖着浓烟栽到3.5公里外的山沟。因是低空飞行,飞行员来不及跳伞,随着一声巨响,敌机和飞行员立刻粉身碎骨。

    <er h3">三

    部队在后勤方面也很艰苦。

    入朝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要改善生活却没白面,司务长设法在附近某师卫生队借了一袋白面。没有肉、菜,只好在老百姓家中买了几斤豆腐,自己到地里挖野菜,吃了一顿素饺子,总算改善了生活。以后供应,还是以高粱米为主,有时也能领到一些白面。

    青菜很缺,有时只好用仅有的口粮到老乡处换些南瓜之类的菜吃。副食方面主要供些咸菜干、豆豉,及少量豆腐干、花生米等。

    由于部队长时间吃不到蔬菜、肉类,大部分同志得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看不清东西,上下岗还需有一名眼睛好些的同志带领,削弱了战斗力,直接影响到守护任务的完成。团部发现这一情况后,给部队发放了一些维生素丸,又从国内买来猪肝、牛肝来补充。后来,团部也从国内买些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分配给各连队,但少得可怜。

    连队做饭无处买煤,只好烧柴。朝鲜树木虽多,但为了爱护朝鲜的森林资源,不能随便进山砍伐树木,只好到山林内拾些干枯的树枝。冬季来临,为在大雪封山之前备足一冬天的燃料,每人250公斤的任务,只有突击完成,每天走出三四里,爬很高的山,拾好一捆,扛在肩上,因山林茂密很难行走,每背一次都要付出很大力气,连续奋战五天才完成任务。

    部队在住的方面也很困难。因朝鲜北部屡遭敌机轰炸,较大的村镇已不复存在,在守护区附近也难找到完整的村庄,只好在守护区两三里外的山沟内找几间房居住。房子不足,只好在山坡上挖防空洞栖身,夏天尚可,冬季就不好过了,因为朝鲜北部冬季寒冷,滴水成冰,而部队所住的房子四面透风,又没取暖设备,每人只有一条被子、一件棉大衣。

    数九寒天,脱衣睡觉是一大难题,因脱了衣服钻入被窝如钻进冰窟,只好人挤人地挨个躺着,互相用身体取暖。哨兵在简陋的工事内执勤,头戴棉帽,脚穿棉鞋,身穿棉大衣,也只觉得和穿单衣一样,冷风吹来,冻得浑身发抖。每班执勤两小时,只有不停地走动,以防身体被冻僵。

    部队后勤供应渠道也不畅通:没有牙膏,只好用盐水漱漱口;没有香皂,只好到小河边用毛巾抹一把脸了事;衣服脏了没肥皂洗,只好在河水中搓一搓、涮一涮。

    文化体育生活更是缺乏:那时又没有半导体收音机及有线广播,好长时间看不到报纸刊物,信息闭塞,什么消息也听不到;想开展文娱活动却苦于无器材;怕敌机空袭,灯火管制很严。

    战地生活虽然很艰苦,但部队把驻地打扫得很干净,装扮得很美观:在门前院落用白石子摆成五角星、和平鸽的图案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装点美化周围环境,营造一种舒适欢快的氛围。

    1952年12月21日,部队奉命回国。

    从1951年9月1日由沈阳启程赴朝作战到1952年12月21日奉命回国,铁道公安装甲团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作战,使后方铁路、公路线成为“炸不垮、冲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打破了美军“空中优势”的神话,胜利完成了所担负的各项任务。


如果您喜欢,请把《共和国警卫纪实》,方便以后阅读共和国警卫纪实〇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道守护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共和国警卫纪实〇六、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道守护兵并对共和国警卫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