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菜和宫廷菜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二毛 本章:谭家菜和宫廷菜

    两次直奉战争,张学良都常驻北京,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北京的谭家菜和宫廷菜。谭家世代官宦,由广东南海迁至北京。谭家菜是在清末谭宗浚时形成的,传到其子谭篆青时已经誉满京城。谭篆青生于京城,宣统年间任邮传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议员。后因家道中落,不得不偷偷操办家宴以补贴家用。

    东莞人伦哲如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曾写诗描述谭家旧事。诗曰:“玉生俪体荔村诗,最后谭三擅小词。家有万金懒收拾,但付食谱在京师。”谭篆青的谭家菜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化餐馆,深受文人政客的青睐。我们以前说过,美食家张大千在南京时曾空运谭家的黄焖鱼翅宴客,他盛赞谭家的黄焖鱼翅、红烧鲍脯、白切油鸡是中国美食中的极品。台湾美食家唐鲁孙更认为谭家菜就是神品。谭家菜在民国初年还不出名,在曹锟登上总统宝座之后,京城吃喝之风盛行,才有人偶然发现谭家菜的精妙绝伦。

    张学良最喜欢谭家菜中的白切油鸡。在他看来,白切油鸡味道之鲜美,肉质之肥嫩,是他吃到过的所有鸡菜都无法比拟的。这道菜最早出自广东,食材是选那种自由散漫、一边走一边啄食小虫的十五六个月大的仔鸡。这其中选鸡也有技巧。在鸡的胸颈之间有一块人字骨,摸上去如果软而有弹性,就恰到好处。如果人字骨发硬,肉就会“发柴”,只能用来调汤。做白切油鸡的时候,把仔鸡放到沸水里滚十五分钟就要捞出,这样才能保证它的肥嫩。煮熟后的鸡要做到鸡皮爽脆、肉质软嫩。然后将鸡去骨剁成小块,在盘子里码成整鸡状上桌。蘸料的做法是将姜、葱、盐、蒜泥拌匀,盛入小碟。将油烧至微沸,淋到碟里即可。

    白切油鸡在四川叫白砍鸡,到重庆发展为著名的江湖菜口水鸡。口水鸡前半部分的做法与白砍鸡相似,不同的是最后将调料直接浇在鸡上,而且加麻辣。

    谭家菜开始由一个叫陶三的厨师主理,后来谭篆青从广东带来的三姨太赵荔凤在帮厨过程中,学到了各种菜品的做法。赵荔凤是个烹饪天才,不仅学到了陶三的手艺,还学到了京城各大菜系的精髓,她的拿手菜黄焖鱼翅、白切油鸡让她跻身中国历代十大名厨之列。

    谭家菜到现在还享誉海内外,是招待外国政要必不可少的美食。

    张学良在北京认识了包括溥杰在内的一大批满清遗老。溥杰曾向张学良介绍过他进宫时亲眼目睹皇帝摆膳的场面。那时溥仪在紫禁城内养心殿摆膳,其规模较之前清已然逊色不少,但依然让溥杰大开眼界。溥杰回忆,溥仪在养心殿开的早膳,一般要摆六七个八仙桌,伺候的太监有十几个,将大小盘碟依次从门外传进内门,再传到内厅。早膳的炒菜有几十种,分量不大,但很精致。主食中各种粥就有七八种,比现在星级酒店的自助早餐还要有排场。

    张学良对宫廷菜很感兴趣,为此还叫人找来御膳菜谱研究。

    1925年,北海公园开放,一位原在清宫的“菜库”(买办)赵仁斋邀请了沈昭然等几位曾经的御厨,在北海公园里开了一家专门模仿宫廷菜的仿膳斋,1959年扩建后改名叫仿膳饭庄,直到现在。它以经营清代宫廷菜为特色,擅长烹制满汉全席。主要名菜有熘鸡脯、一品官燕、烤鹿肉、蛤蟆鲍鱼等。

    当时那些御厨听说少帅对宫廷菜感兴趣,纷纷表示愿意一展厨技,依照早年宫廷传统工艺来烹制一桌仿膳菜。但张学良顾及影响,认为过于奢侈,因此拒绝了御厨们的美意。

    后来张学良的五姨娘寿氏过寿,张为给其祝寿,专门邀请御厨在北海办了一席寿宴,地点是在假山黄塔下的四合院,一共摆了三桌。当时是由赵仁斋亲自主持,完全仿照慈禧六十大寿时的席面操办。可见,张学良对宫廷菜确是非常喜爱的。


如果您喜欢,请把《民国吃家》,方便以后阅读民国吃家谭家菜和宫廷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民国吃家谭家菜和宫廷菜并对民国吃家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