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忧虑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林嘉文 本章:贾谊的忧虑

    面对刘恒在货币方面的改革,贾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只要开放民间铸币,掺假就不可避免,且维护货币秩序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铜矿也没能够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在贾谊看来,刘恒的货币改革就是一场灾难,会动摇帝国的统治。

    贾谊此时虽然正满腔抑郁地待在长沙国,但他那颗满怀政治热情的心却片刻都没有离开过刘恒。针对刘恒提出的改铸四铢钱、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货币政策,贾谊给刘恒上了一道奏折,讲了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贾谊认为,这种货币政策归根结底是在引诱老百姓犯罪。

    贾谊谈到,一旦政府放开对民间私自铸钱的管控,铸钱就会变成许多人牟取利益的手段。即使是目前的法律规定铸钱的时候禁止掺假,违者要处以黥刑,仍会有多数人知法犯法,从而节约成本来牟利。

    秦汉的钱币和我们现代的纸币不同,它的面值是和铸造过程中花去的铜的价值相等的。也就是说钱币铸造本身是不盈不亏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铸造钱币的同时还要消耗其他的人力、物力,这就往往使得铸钱成了亏本生意。

    当整个社会广泛地兴起铸钱业的时候,就说明铸钱业内部有办法可以盈利,而要盈利,唯一的途径就是向钱币中多掺假,而且只需要掺入很少的铅和铁就能获得很高的利润。贪财之人往往都是亡命之徒,为了获得丰厚的利益,他们宁可冒着被黥面毁容的风险也要去尝试,政府就是惩治再多的人也无济于事。

    贾谊还强调,由于老百姓违规铸币都是偷偷摸摸的,这就会使得涉案人员数量大到难以排查。过去一个县可能会有数百人因此而被判刑,因为这些事而受到政府审讯和监控的就更多了。

    明明知道禁不住百姓犯法,却非要设立法令,这难道不是在诱使百姓犯罪吗?纯粹是自找没趣。

    第二,关于钱币的法律太不完善,这就会导致币制失去标准。

    贾谊认为民间不同地区用的铜钱轻重不同,而市场又是自由流通的,这最终会造成市场币制的混乱,弄不清轻钱币和重钱币怎么相互兑换。

    而且政府要统一币制本身存在着难度。强硬手段必然遭受强大阻力,经济改革不同于政治改革,它需要一个合理、可操作的法律来维护,这个法律的制定和施行需要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民间,就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经济改革的管控权,会扰乱市场秩序,扰乱币制。

    第三,贾谊认为,政府必须要控制铜的流通。

    贾谊提出,解禁民间铸钱的行为必然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影响。许多从事农耕的人会因此转业去从事非法铸币,试图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质量低劣的钱币每天都在增加,而粮食产量反而在减少。

    好人会经受不住非法铸币带来的巨额利润诱惑而犯法,老实巴交的人也会因被别人搅和进来而受到刑罚。国家虽然不能广泛地对百姓施以刑罚,但面对这些问题,政府总归是要拿出方案来解决的。

    贾谊不支持再次禁止民间铸钱,因为这样会导致钱币的数量变少,单个钱币的价值就会上升。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人甘愿冒着犯法受刑的风险,试图从事非法铸币。即使政府将“私铸钱币判处死刑”列入法律条文中,可能都无济于事。

    既然私铸钱币防不胜防,国家就应该转而从铸币自身想办法。要铸币,先要有铜。政府之所以不能垄断铸币业、不能够提高钱币中铜的纯度,就是因为中央政府没有铜矿,铜都在民间和诸侯王手里呢!只有掌控了铜的流通才能真正控制铸币业。

    第四,贾谊认为,如果按照他提出的方法解决货币问题,会有以下七点好处:

    1.政府把铜统一从全国收管起来进行支配,民间也就不会乱铸钱,扰乱货币市场,同时政府也可以减少对老百姓施以黥刑的次数,从而推行德政;

    2.假钱少了,老百姓也省去许多担忧;

    3.那些参与铸币的人会重新回归农业生产;

    4.铜被政府管控,那么政府就可以多积累铜来驾驭轻重,钱币轻的时候大量收购,钱币重的时候就大量散发,这样就可以使钱和物达到平衡;

    5.可以通过对大臣赏赐的铜制品的数量、质量来区分贵贱,还可以用铜来打造兵器;

    6.掌握钱币之后可以调控市场、调剂缺余,抑制自由经济和商业;

    7.控制多余的财物,可以争取到更多在匈奴和汉朝之间犹豫不定的百姓。

    此外,原来担任灌婴骑从的贾山也上书刘恒。他认为,让百姓获得铸币权就等于让百姓瓜分了帝王的权力,拥有钱财是身份显赫的标志,而只有皇帝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贵贱。

    既然钱财能够使人显赫,那就必须让它把握在君王一人手中,而不能让百姓和君王共掌权柄。要是老百姓都可以完全凭借自己发家致富,混进上流社会,那天子的权威就会被削弱。

    贾谊和贾山的话确实是按照专制王道那一套讲的,显而易见,这和刘恒的治国思想不太相符。

    贾谊一再鼓动刘恒要严厉地抑制商业发展,加大政府对民间商业的干预,这是刘恒不能接受的。一来,商业繁荣才能快速为国家积攒财力;二来,讲贵贱、重农业是儒家的那一套,刘恒信奉黄老之学,尽管黄老之学没有单独提到过对于商业的态度,但是道家既然要顺应“民之自然”,而商业发展又是民间发展的必然,所以自然不能排斥商业。

    纵观中国的历史,抑制商业发展一直都是导致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资本的加速流动是刺激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手段,尽管传统社会的性质是以王道立基,导致政府不能公开地、大规模地鼓励商业的发展,但社会没有活跃的商业就不会有进步。

    刘恒不比贾谊,后者是一头扎进儒家经典里的书呆子,考虑问题都是单线的;而前者作为汉帝国政治的操舵手,不能够单单以某种理论来处理社会所有的问题。

    贾谊、贾山的话本质上就是鼓吹独裁。当然,儒家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独裁本身就是儒家的重要理论,这一点我们不能批评贾谊、贾山。但毫无疑问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远没有儒家那么热衷于独裁。刘恒是开明之君,要用黄老之术治理国家,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二贾”的这些主意的。

    实质上,刘恒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还是有效果的。允许民间铸币其实是一种政策赌博,想要让益处大于弊端,就要懂得见好就收,不能让民间铸钱的势头扩大。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精准完成。

    果然,刘恒“放线”太长,终于勾住两条“大鱼”,可惜“鱼线”怎么收都收不回来了,他们的分量都太重——这两条大鱼一条叫邓通,另一条叫刘濞。


如果您喜欢,请把《当道家统治中国》,方便以后阅读当道家统治中国贾谊的忧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当道家统治中国贾谊的忧虑并对当道家统治中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