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下的党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祁玉江崔子美 本章:大树下的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成立于1933年3月,由中共苏区中央局和政府、青年团、工会联合办学,任弼时任校长。同年4月,张闻天兼任校长,中央工农监委主席董必武兼副校长。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大部分学员被编人干部团,陈赓任干部团团长,宋任穷任政委,徐特立、成仿吾任政治教员。行军宿营休息时,干部团还坚持上政治课。

    长征之后的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瓦窑堡组建了中央党校,董必武担任校长。学员发展到六七百人。1936年6月,中央党校迁到志丹县,校部驻扎在刘坪村,学员分散居住在附近的保娃沟门、任坪、阳台、高台、武沟门一带有窗户和没窗户的烂土窑里。

    当年,刘坪村住七八户人家,开阔的台地上长有一棵硕大的中槐和一棵春天里花色缤纷的大楸树。在大槐树的南侧,有两个互相连通的四合院,四合院由石窑洞组成,所用石料都是河滩里的石片,被匠人仄仄斜斜地巧妙砌成,犹如堡垒可以防御匪患。这些石窑洞历经风雨岁月,虽然窄小、低矮、古旧,却依然呈现着曾经的大户人家立业务实的气象。

    这些石片窑属于当地人刘家,中央党校来到刘坪时,刘家让出了大部分窑洞供党校领导和教员居住。

    党校搬到刘坪的第二天,召开了一个学员大会。校长董必武和教务主任成方吾分别讲了话,将学员编为六个班:一、二、三班是普通班,另外还有工会班、研究班和高级班。党校教员有白东才、吴文林、李养兰、李锦银、马定邦、廖志高、吉汉杰等。

    中央党校在刘坪村办学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学员每天早上在宽展的台地上进行两小时的军事操练,早饭后围坐在大槐树下听课。每礼拜四天课,两天讨论,一天休息。中央党校在这里恢复了原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后,学员们经常去窑洞四合院里借阅图书,往往院子里坐满了人,起伏着喃喃的读书声和讨论问题的声音。

    刘坪是非常贫穷的地方,加之战争留下的创伤,使党校在吃、住等方面都极端困难。可是,学员士气高昂、满腔热情,如饥似渴地投入到革命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党校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马列主义和游击战争知识等,并成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罗迈、成仿吾、吴亮平、张云逸等人讲授“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苏维埃政权”、“游击战争”等课程。当时,学员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

    当年的学员徐锡林回忆说:那时党校生活困难,吃不上饭。确实,由于人多,粮食供给十分紧张,党校专门组建了驮粮队,到乡下采购粮食。几乎天天吃小米和洋芋,往往吃不饱,动员大家利用星期天到山里挖野菜,补充大灶上的菜蔬不足。当定边、盐池等县解放后,党校在10月份迁到长城脚下的定边县城,生活、学习条件略有改善。

    毛泽东从1935年11月起,着重钻研哲学,阅读了苏联和中国学者撰写的哲学著作10余种,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撰写出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讲义。其他哲学教员在备课时也是先当学生,像毛泽东那样发奋读书后系再向学员讲授。当时的中央党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先后四次,毛泽东到刘坪的大槐树下,给中央党校学员作报告,内容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统一战线”等,听报告的主要是党支部委员以及每个班选派的部分学员。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活捉了蒋介石。党中央为了适应统一战线的新形势,把一批党校干部调回中央所在地志丹,聆听毛主席、张闻天、博古等中央负责人的报告。毛泽东穿着一件白板羊皮袄,长长的头发,脸显得有点消瘦,讲话铿锵有力,说:“过去我们生活在山沟里,现在我们要到延安去,大家要学会城市工作,开辟抗战的新局面。”


如果您喜欢,请把《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方便以后阅读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大树下的党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大树下的党校并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