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

    五世同堂的温馨之家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与106岁的婆婆和睦相处了65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承受着家庭的种种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并以无怨无悔的孝心,无微不至地侍奉着她那高位截肢的百岁的婆婆,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和孝道传统,也向世人展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尽人心的高风亮节。她,就是江苏省沛县大屯镇大屯村现年82岁的张公兰。

    2010年2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在江苏省徐州市文明办和沛县有关同志的引领之下来到了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张公兰老人的家。这是苏北地区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三间瓦房,白色的墙壁,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一些农具。老人的家里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今天特别热闹。人群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张公兰老人,满头银发,脸庞消瘦,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老人家客气地把记者一行人让到屋里,招呼大家坐下。这也是苏北农家最普通不过的客厅了,一张方桌,几把木椅。二月的天气虽然谈不上寒风刺骨,但是苏北一带的农村都没有暖气,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是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坐了片刻,张老人提出让记者到里屋去看看她的婆婆唐尹氏老人,正好记者也非常希望看望传说中106岁的老婆婆。进入里面的屋子,立刻感觉非常的温暖,屋里生着一个小煤炉,一个拐弯的烟囱通向窗外,所以屋里暖腾腾的。唐尹氏老人躺在床上,儿媳张公兰和一大帮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满满地坐了一个房间。记者原本以为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的房间或多或少会有些异味,没想到房间里没有任何让人不适的味道,记者不由从心里暗地佩服公兰老人对婆婆照料的细心。

    据公兰老人介绍,她的侄子现在也做了爷爷了,家里人丁一代比一代兴旺,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了。只是婆婆最近身体不太好,年前的时候得了脑血栓,打了十几天的针,现在终于康复了,但有的时候会认不清人。“我娘在年前的时候,脑子可清楚了,什么事情都记得,只是得病之后,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公兰老人叹了一口气说,“有的时候连我也不认识。”她抓住婆婆的手,问寒问暖,一口一个“娘”叫着,特别的亲热。

    “娘,您今年多大了?”

    “106了。”

    “娘,我是谁啊?”

    老人微微地摇了摇头。

    旁边公兰老人的女儿探过头来问:“奶奶,我是谁啊?”

    “你是臭妮啊。”

    公兰老人对婆婆说:“我是臭妮的娘啊。”

    公兰老人说,老人家对于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老家,家里几个弟弟妹妹都记得特别清楚,其他的事情都记不得了。她希望婆婆能尽快地好起来,毕竟老人家年事已高。

    围在火炉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想起了一段一段的陈年往事。

    同命运抗争的艰难岁月

    公兰老人说:“我们这个家,经历过的灾难太多了。以前的事不能提,那日子可真难啊。”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波折的张公兰说起从前的日子,眼泛泪花。张公兰生于1928年,祖籍是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父亲张宗兴,母亲张奚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张公兰没有读过书,父母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没有处心积虑地教育儿女尊老爱幼的道理,只是默默地以自身朴实的行动影响着子女们。村里的风气也相当淳朴,公兰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念诵《劝孝歌》:“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张公兰嫁到大屯村的时候,只有16岁,那是在1944年,经媒人的介绍,她与唐金成结为夫妻,丈夫也刚刚18岁。在嫁到唐家之前,16岁的张公兰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设想与憧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公兰啊,到了婆家要勤快,要听婆婆的话,要把婆婆当亲娘一样孝顺,可别跟婆婆闹别扭,不能让外人说咱们家没有家教啊!”娘的朴实的话语一直装在张公兰的心里。

    懵懂的她经过了简单的婚礼,带着朴素的妆奁,来到了唐家。从这时起,公兰就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唐尹氏年轻守寡,丈夫去世时肚子里正怀着三个月大的二儿子唐金松,手里则牵着两岁的大儿子唐金成。要强的她,独自吞下无数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苦难,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婆婆含辛茹苦地拉扯两个孩子,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婆婆的坚强让张公兰打心眼里佩服。婚后,作为大儿媳的张公兰主动帮婆婆承担起持家的责任。她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婆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丝毫没有怨言;而婆婆看到儿媳这么贤惠,也打心眼里高兴,婆媳俩的关系就像亲生母女一样,成为邻里之间羡慕的对象。

    解放前百姓都很穷苦,张公兰在婆家由于同丈夫感情好,同婆婆关系融洽,所以日子虽然平淡,也算舒心。唐家的坎坷是从1948年开始的。这一年,小叔唐金松突然染病身亡,仅20岁出头,就撇下了三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弟妹李尚云也不过22岁。儿子的早逝对于早年丧夫的婆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兰作为大儿媳,心里也很难过,她一方面要安慰婆婆,另一方面也劝慰妯娌尚云,这时候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得重了。公兰对婆婆说,“人死不能复生,保重自己的身子骨要紧”,又开导尚云,“想开点,日子还得向前过”。婆婆在公兰的安慰和照料之下,不再那么悲痛了。而尚云带着孩子十分困难,晚上睡觉的时候怀里搂着一个,脚上蹬着两个,公兰同丈夫金成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此唐家一家老小的生活逐渐正常起来。

    小叔去世之后,一家人和睦生活了将近30年,其间没有大的波折。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收成不好,公兰和丈夫带着大女儿和二儿子一起也逃过荒,一路向西讨饭,最远去过洛阳。因为买不起车票,一家人只好趁夜里偷爬运煤的火车,在车顶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冻得浑身发抖。他们挨门挨户讨饭,或者给人打工。翻地、锄草、和泥、制坯,这些活儿丈夫能干,公兰也样样能干。在外暂时能填饱肚子,她却时刻想着家里的婆婆,回来时带回平时攒下的半袋杂粮和一些干甘薯叶,把一家人乐得像过年似的。这些困难对于他们来说也算不上什么,熬一熬就过去了。六七十年代公兰和丈夫参加集体劳动,也都比较卖力气。真正让公兰感觉天突然塌下来的时候,是在1977年。

    那一年刚过了春节不久,丈夫唐金成突然感觉胃疼,到大屯煤矿医院检查了一下,确诊为胃癌晚期。这一个结果让公兰觉得五雷轰顶,天旋地转,仿佛好好的一个家庭突然之间就垮掉了,她呆立了良久才哭出声来:“俺的娘呀,俺这是啥命呀!”

    公兰回想起来同金成结婚的这三十几年的时光,俩人非常恩爱,不用说吵架打架了,就连脸都没有红过。两口子面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泪流满面。金成知道这病治不好了,哽咽着对公兰说:“这个病你就别费心了,是治不好的。娶了你这么一个贤惠的媳妇,我知足了。可是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咱们那年近80岁的老娘了,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弟弟金松走得更早,娘就托付给你了!我走之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省下些钱,照顾好娘和咱这几个孩子……再苦再难,你也要咬牙撑着,来世,我当牛做马报答你……”

    回想到这里,张公兰老人的眼眶湿润了。虽然时隔多年,她仍然很伤心。拭去了眼角的泪水,公兰老人接着说,他们两个人当晚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朦胧的月光下,公兰望着丈夫蜡黄的脸,有多少心里话要跟他讲啊,但当时她只哽咽了一句:“金成,你别说了……”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

    为了给丈夫治病,公兰四处寻医,求亲戚求朋友,砸锅卖铁也要给丈夫看病。公兰怕婆婆知道了金成的病会悲痛欲绝,所以千方百计地瞒着婆婆,不想让她伤心,虽然婆婆终究会知道这件事情,但公兰想能瞒一天就瞒一天吧。白天的时候公兰在婆婆面前强装笑脸,可是晚上的时候她就以泪洗面,她的泪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经常在早上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枕巾。这么大的事情也只能瞒得过一时,细心的婆婆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因为她感觉家里这几天人总是进进出出的,事情不对头。她把年幼的小孙子叫到面前来,问他这是怎么了。小孙子听娘的话,不肯把爹生病的事情告诉奶奶,只是在奶奶的怀里一个劲地哭。婆婆急了,吓唬小孙子说:“你再不说,我就不要你了!”小孙子情急之下,哭着说了一句:“我爹,他不行了!”婆婆当时就晕了过去。

    公兰费了好大的劲,又是掐人中,又是盘腿,才把婆婆给救醒。婆婆抓住公兰的手,哭得死去活来,号啕着对公兰说:“我的个儿啊!老天爷咋对咱唐家这样不公平啊!你公爹21岁就走了,你二弟也20岁就走了,咱娘俩唯一的希望就在金成身上了,他要是再走了,咱娘俩可怎么活啊?老天爷也让我走了吧!”说着说着,婆婆一口热血涌上心头,又一次昏死过去。公兰吓坏了,万一婆婆再有个三长两短,那可咋办啊!公兰赶紧把婆婆救醒,紧紧地握着婆婆的手,哭着说:“娘,您老别伤心了,您要再病了,媳妇我怎么过啊?金成走了,不是还有我吗?只要我活着,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您的……”话没说完,娘儿俩抱头痛哭,公兰的儿子、女儿也跟着娘和奶奶一起哭,唐家院里一片哭声,邻居们也不禁偷偷拭泪。

    一年多的四处奔波求医,最终没有能挽留丈夫的性命,金成走了。料理完后事,家里的所有担子都落在了公兰身上,她不仅要照顾年近八旬的婆婆,还要管好自己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当时年龄小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还要负担他们的学费。公兰为了能让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为了养家糊口,她以一种超出寻常人数倍的毅力,拼命干活,像个男人一样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种好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农忙之余,她高卷裤腿到微山湖捞虾捕鱼、采莲挖藕,常被蚂蟥咬得鲜血直流,手被芦苇刺得伤痕累累。她白天下地,晚上纺棉花、织布,织好后让儿子扛到附近的集镇上卖了,挣一些零钱。由于她家在公路附近,她又在门口摆了个茶水摊儿,卖大碗茶,顺便也卖些瓜子、糖果。就这样,张公兰经历了一个个严寒酷暑,一个个春夏秋冬。渐渐地,家境一天天地好起来,张公兰不仅成了婆家的主心骨,还让心灰意冷的婆婆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后来,提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婆婆经常念念不忘张公兰的好:“没有俺这个儿媳妇,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

    虽然生活困难,举步维艰,但人穷志不短,公兰经常告诫子女,人活着要有志气,要让人看得起,要多多吃苦,经历磨难。几个孩子深深领会娘的一片苦心,非常听话,几年下来,每人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大儿子先是参军,复员后开了个家电修理店,后来积累了部分资金改行搞起了食品批发;二儿子对机电技术较为在行,在一家机械厂做了一名维修工;三儿子从小在饭店当学徒,学会一手面食手艺,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店。几个孩子在事业上有了初步的成绩,家里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公兰很是欣慰,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一场意外的不幸又悄悄地降临这个家庭。

    那是1981年的秋天,农民们都在忙碌秋收,张公兰和儿子、儿媳们也都在忙里忙外,婆婆在家里照看曾孙钊子。有一天下午五点多,婆婆正在公路边上带着钊子玩儿,这时候钊子碰巧看见爸爸从麦场里干活回家,于是兴高采烈地跑上前去。可就在这一瞬间,山东省微山县张汪公社的一辆一拖一挂的50拖拉机疾驰而至,曾孙钊子眼看就要被碾压在车轮之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婆婆想都没想,立刻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钊子的命保住了,而婆婆被碾在车轮底下,当时就血流满地,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家里人都慌了。公兰赶紧和几个儿子一起把婆婆送到医院救治。经过检查,婆婆右腿被车轮碾碎,是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刻高位截肢,否则就会有性命危险。截肢之后,婆婆的命保住了。受到极度惊吓的钊子也跟随众人来到了医院,大家照顾完了婆婆才发现,原来钊子的裤子也完全撕破了,小腿肚子也是血花花的一片。

    公兰老人回忆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当年被曾祖母救起的钊子现在也30多岁了,直到现在腿上仍然留有非常明显的疤痕,而曾祖母则一躺就是将近30年。张公兰说,“我娘为了救孩子,不顾自己的死活,很让人感动,无论她将来咋样,我都完全有责任照顾好她。”

    就这样,这个家庭的不幸,使婆婆从此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幼子,老年丧长子,年近80又高位截肢……婆婆从此变得孤僻,寡言少语,甚至冷漠起来,这可给公兰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婆婆经常内心焦虑、急躁,不高兴的时候难免会迁怒到公兰身上,而公兰总是想起丈夫临终前对自己说过的话,从来不跟婆婆顶嘴,婆婆让她做什么她就去做什么。对公兰来说,更加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唤起婆婆对生活的信心,让她重新开朗起来,不再消沉。

    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

    公兰老人说,婆婆高位截肢之后,如何让婆婆生活得舒适,成了她的首要任务。婆婆完全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平时,她只能用手扶着凳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艰难无比,穿衣服、上厕所都不能自己料理,都得靠公兰照顾。

    张公兰是个勤快而爱动脑筋的人。农村没有软床垫,她就在婆婆的床上铺上了厚厚的海绵。老人用的被褥,公兰洗得很频繁。夏天里,为了防止蚊子叮咬,公兰专门缝制了一顶加长又加宽的蚊帐,天一擦黑就守在婆婆床前,首先看看蚊帐里面有没有蚊子,哪怕有一个,她也钻到蚊帐里面扑打;赶跑了蚊子,公兰就用蒲扇给婆婆扇风乘凉。婆婆喜欢吃糖,所以家里总是冰糖不断,婆婆闷的时候,公兰总往她嘴里塞上一块冰糖,就连婆婆平时喝的水里也放了冰糖。那时候家里还不富裕,有一次,公兰发现婆婆的冰糖少了几颗,原来是被小孙子拿走了。公兰对小孙子说,孩子,听话,冰糖是给老奶奶(农村称呼曾祖母为老奶奶)吃的,小孩子不要抢老人的东西吃啊,要好好孝顺老奶奶。小孙子很听话,乖乖地把偷拿的冰糖交了出来,送到了曾祖母口里。

    就这样,张公兰一直细心地照料着截肢的婆婆,日子不知不觉地过了20年。没想到在2002年的一天,又发生了一次意外。这天早晨,公兰跟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给婆婆一件一件穿好衣服,扣上扣子,系上腰带,小心翼翼地搀着婆婆下了床。婆婆自己手扶板凳,跟往常一样一步一步向屋外挪去。上午11点了,到了给婆婆做饭的时间了,公兰就在灶房里生起了火。这时候她突然听见院子里发出“哎呦”的一声。公兰一惊,怕是婆婆摔着了吧?她急忙冲出灶房,跑到院子里一看,果然婆婆摔在了凳子旁边。从那个时候起,婆婆再也不能起床了,再也不能自己扶着凳子挪步了,在床上瘫痪了8年之久。

    一开始的时候,公兰跟儿子一起,用平车载着婆婆四处求医。经医生诊断,婆婆在歪倒的时候触动了神经,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公兰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现实。婆婆的瘫痪给张公兰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但这并没有让公兰打退堂鼓,她不仅帮助婆婆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病痛,而且在精神上鼓励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欲望,与命运抗争。

    张公兰在如何给婆婆喂饭这个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为了让婆婆吃好喝好,她给婆婆准备的饭食总是稀稠搭配,有滋有味。婆媳俩人一双筷子,吃一口喂一口。婆婆躺着不方便,为了能让她把饭吃到肚子里,公兰叫大儿子唐如友找来一小段粗的芦苇,把其中的关节打通,放在锅里煮了煮,消消毒,然后自己先含到嘴里试了试,这个“吸管”果然很好用,就交给婆婆使用。稀饭公兰让婆婆用“吸管”吸食,稠一点儿的就用汤匙一勺一勺地喂,这个办法简单而且方便。街坊邻居有时候来探望老太太,看见这个办法,都夸好,说,公兰为了孝敬婆婆,啥办法都想到了。公兰对婆婆的一日三餐非常重视,隔三差五的总买回些鲜鱼、鲜肉来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年秋天,婆婆的口腔发炎,舌头肿痛,两颊发红,很难进食,公兰就买了很多豆腐脑、豆浆、牛奶、麦乳精、芝麻糊等营养品给婆婆吃,再加上吃药,婆婆的炎症很快就消失了。

    为了平衡婆婆的饮食,除了主食之外,公兰还让婆婆多吃水果。一年四季的时令干鲜果品,家里都没缺过。夏季的时候,西瓜是必不可少的。麦黄五月,西瓜刚刚上市,价格高达三块钱一斤,她都舍得买给婆婆吃。买回来西瓜洗干净,打开之后,红瓤儿黑籽儿,看着就很舒心。公兰专挑中间的瓤儿给婆婆吃,一勺一勺地挖,送到婆婆嘴里。靠近瓜皮的部分太硬了,扔了可惜,就给孙子啃着吃。喂婆婆吃其他的水果的时候,公兰总怕婆婆嚼不动,每次都切成很薄很细的片儿,放在温水里浸泡一下,再一片一片地送到婆婆嘴里。

    饮食之外,是婆婆的日常生活问题。婆婆刚卧床的时候,公兰怕她长期躺着,非常难受,就脱鞋上床把婆婆揽在怀里,婆婆感觉舒服多了。可是舒服归舒服,婆婆觉得这样太难为媳妇了,就说:“儿啊,我这一躺还不知道躺几年呢,这样做不是办法啊,还是让我躺着吧!”但公兰总是想方设法让婆婆更舒适一些。一天,公兰让如友去找一个废了的汽车内轮胎来。儿子不明白娘的意思,问道:“娘,找那个干嘛?咱家又不开汽车修理铺。”公兰说:“让你找就去找呗,当然有用处了。”汽车内轮胎找来了,让儿子打上气,她自己坐上去试了试。聪明的儿子马上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公兰非常高兴,把婆婆放在充了气的汽车内轮胎上。公兰耐心地调节了充气量,不能太足也不能太少,软硬适中最舒服。等婆婆躺累了的时候,公兰就扶着婆婆在轮胎上坐一会儿,婆婆也感觉舒服极了。出生于封建社会,婆婆深受裹脚之苦,落下了脚趾骨损伤的毛病,每到冬天的时候左脚就疼得厉害。公兰为了解除婆婆的痛苦,每天都坚持给婆婆洗脚,坚持用热毛巾敷脚,婆婆感觉好多了。

    张公兰特别注意婆婆的卫生。公兰平时爱干净,虽然现在已经是82岁的老人了,她总是穿着利落,干干净净。公兰想,只有卫生条件好了,婆婆生活才会舒服。婆婆的衣物、被褥,公兰常洗常换,房间她每天都打扫,时常通风,有时候还喷一些清新剂。除此之外,公兰每周都要给婆婆擦洗身子一两次,婆婆卧床多年来,从未生过褥疮。就这样,婆婆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异味,每一个来看望老太太的人都感觉很惊奇。

    婆婆的日常生活,公兰照料得无微不至,然而公兰总担心婆婆年纪大了容易生病,因此她总是预备一些防治感冒、腹泻的药物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有一年的夏天夜里,外面下着暴雨,电闪雷鸣。公兰刚侍奉好婆婆睡觉,婆婆突然说自己肚子疼。公兰立即感觉不妙,因为她和婆婆相处几十年,婆婆的秉性她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疼得厉害,婆婆是不会说出来的。想到这里,公兰马上起身,拿上一把雨伞就出了门。她叫来了村卫生所的医生,给婆婆做了诊断,原来是婆婆肠胃发了炎。婆婆吃过药后,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了。公兰担心婆婆万一再出现什么症状,就一直守到天亮。像这样彻夜不眠服侍老人的情况,据张公兰老人的回忆,大概有过十余次。

    张公兰为了让婆婆生活得不乏味,除了保证婆婆生活上的舒适,在精神上,常常给予安慰,常常陪婆婆讲故事、聊天。公兰老人说:“俺娘就像个老小孩似的要人宠着、哄着,缠着俺打听外面的新鲜事,电视里看的,广播里听的,街坊邻居讲的,俺都跟她讲,跟个小喇叭似的。俺娘一会看不到我就喊,看着我在跟前转悠就安心”,说到这里,张公兰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也是,每天听着俺娘‘公兰、公兰’地喊,心里美滋滋的。俺寻思,自己虽然一把年纪了,还被人依赖着,多幸福呀。俺都八十岁了,还有一个100多岁的老娘,这是俺的福分呀!”晚上的时候老人经常睡不着,公兰就打开电灯,披着衣服坐起来,婆媳俩就唠家常,上至几千年,下至几百年,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一套一套往外搬,讲着讲着婆婆就睡着了。听着婆婆微微的鼾声,公兰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张公兰从不间断,婆媳俩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常年卧床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别人照料,这是最考验子女孝心的地方。婆婆平时喝水多,因此小便就多,有时一天要有十几次,张公兰从不嫌烦。为了及时服侍老人方便,张公兰晚上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从来没有安安稳稳地睡过觉,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婆婆年龄大了,解大便很费劲,解一次要几十分钟,有时真解不下来,张公兰就用手去抠,每到这种情况,婆婆就眼含热泪,说:“老天咋不让我死了呢,老是让你跟着我受罪。”听到这话,张公兰就说:“有您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家,是俺的福分,侍候您俺高兴!”

    婆婆在张公兰的悉心照料之下,虽然年过百岁却并不显得苍老,面容慈祥和蔼,看上去就像七八十岁的老人。

    关于孝亲敬老的朴素阐释

    自古至今,婆媳关系在中国都不是太容易相处的一种关系。农村有句俗话说:“婆婆不是娘,篱笆不是墙。”婆婆是丈夫的娘,而儿媳妇大多数都是在婆婆的面前叫“娘”,而在与其他人聊天时则是说婆婆如何如何。但张公兰从来不这样。不管是人前还是背后,公兰都没有叫过“婆婆”,她都叫“娘”,在邻里面前也都说“我娘怎么样”。她觉得,娘是啥样,婆婆也是啥样,娘是娘,婆婆也是娘。有了这样的想法,她总是一口一个“娘”叫着,叫得是那样的甜。婆婆听了,总是甜甜地答应着,脸上笑眯眯的,逢人便说:“俺不知道是哪辈子的福分,让俺碰到这么孝敬的儿媳妇!”外人也经常问起张公兰为什么把老人伺候得这样好,还不烦也不躁的,公兰说:“我们娘俩时间越长越有感情了。我娘一辈子没有个闺女,我就是她的闺女。我不疼她谁疼她?我们娘俩儿最好了。”记得婆婆在车祸前,公兰卖大碗茶的时候,婆婆也经常帮忙照顾茶摊儿,有一次过路人喝茶,边喝边聊起家常,听见张公兰一口一口甜甜地叫“娘”,那人便对婆婆说,你闺女真好,真勤快。婆婆说:“她呀,不是俺闺女,是俺的大儿媳妇。”那人听了,连连夸道:“这样孝顺的儿媳妇真难得啊!”那人接着又问:“你的二儿媳也像大儿媳一样孝顺吗?”婆婆没说话,张公兰马上接过话茬,乐呵呵地说:“孝顺,孝顺,一样的孝顺!”

    张公兰对于孝道有自己的朴素理解。多年来,农村的养老一直存在着攀比的问题。但在张公兰看来,孝道敬老各在人心。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婆婆高位截肢以来,张公兰除了照料婆婆,还要操持家务,一天到晚,忙里忙外,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左邻右舍见了,于心不忍,私下对公兰说:“婆婆不是你一个的,他二婶子也有份,你们轮流着,一家一个月,你也有空歇一歇呀,别把身子骨累坏了。”对左邻右舍的劝说,张公兰既没有摇头,也没有点头。她理解邻居们的好意,但她心想:“二弟走的早,弟媳上一把、下一把地拉扯三个孩子也不易呀!再说,孝敬老人,全凭各自的心嘛!”她不仅不攀比,而且每逢碰到有人在弟媳面前说些闲话的时候,她总是示意那人走开,并安慰弟媳道:“别人说啥,你别往心里去。不错,娘是咱两家的娘,但是咱两家的情况不同。我体力比你强,再说,俺家的孩子都大了,都懂事了,能替我干些事,你就放心吧,把几个侄儿侄女照顾好,我当大嫂的也就放心啦!”公兰的宽厚与仁慈,让弟媳妇尚云自愧不如。在大嫂的宽容与感召之下,尚云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常与公兰一起照顾婆婆,隔三岔五送些吃的喝的,也尽了自己对婆婆的一份孝心。

    张公兰不仅自己孝敬老人,而且常常教育孩子们孝亲敬老。她经常把儿子、孙子和媳妇们叫到跟前,给他们唠一些家常里短,告诉他们什么是“忠厚传家远”的道理,她还经常对儿女们说:“做人要尊长爱幼,咱们可不能学那些不要老不要少的人,这样才能在人家面前抬起头来!”在张公兰的教育与感染下,儿女也都个个懂事、听话,大儿子如友,二儿子如贤,三儿子如意,还有公兰老人的三个儿媳,个个比着孝敬奶奶。现在的张公兰比以前幸福多了,在跟婆婆做伴的同时,每晚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儿媳陪伴自己和婆婆,祖孙三代媳妇在一间屋子里,照看老人的同时,唠唠家常,一点都不寂寞,晚上万一婆婆有点个什么事情,互相有个照应。公兰老人的两个女儿虽然出嫁在邻村,也时常回娘家看望奶奶。张公兰的几个孙子、孙女也都很孝顺,在家的时候经常陪着曾祖母说说话,问寒问暖的。如今的张公兰已是儿女满堂,重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公兰指着儿孙媳妇们对婆婆说:“娘,咱已五世同堂,都互敬互爱,你我活值了!”

    张公兰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故事感动了乡亲父老。在张公兰的心里,尊老敬老是一个晚辈应尽的义务,她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孩子们,也给全村人树立了好榜样。如今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和和睦睦,成为村里村外学习的典型。几年前,同村的江老汉曾跑到村委会“状告”自己两个儿子不孝顺。村委会主任看到江老汉的两个儿子一人一脸的不情愿,还互相埋怨对方对待老人不如自己,并没有给他俩讲大道理,而是将他们带到张公兰家里,看张公兰老太太现身说法,看张公兰老太太如何照顾她百岁的老婆婆。半个多小时以后,江老汉的两个儿子满面羞愧,心服口服地说:“啥也别说了,看俺们的行动吧。”在张公兰老太太的影响和感召下,大屯村95%的家庭,都成为五好家庭文明户,大屯村也成为全县有名的孝亲敬老模范村。

    张公兰的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立即得到了镇党委、县党委、县老龄委、县妇联的高度赞扬。早在2000年中秋节的时候,县老龄委主任黄美满就来专程看望了百岁老人唐尹氏,并对张公兰无怨无悔、无微不至照顾婆婆的动人事迹给予了高度表扬。2007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在大屯镇党委书记的陪同下,带着面粉、食油、点心等慰问品登门看望。这个大家庭孝老爱亲,和睦幸福,2007年、2008年被沛县妇联、大屯镇政府评为“五好文明家庭”,2008年张公兰被评为沛县“孝老爱亲”模范,继而又被评为徐州市“敬老爱亲”道德模范。她的事迹广为传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在2009年第三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张公兰获得第三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同年,张公兰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2009年9月20日晚,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张公兰作为孝老爱亲模范和其他54位道德模范一起接受国家授予的荣誉,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刘云山、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出席颁奖典礼并与张公兰合影留念。随后,徐州市委市政府、沛县县委县政府相继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热烈欢迎赴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的张公兰老人载誉归来,号召全市全县向张公兰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市委领导说,张公兰老人是徐州第一位全国道德模范,这是中央对张公兰老人60多年如一日照顾百岁婆婆的褒奖,张公兰老人给全市人民做出了示范和榜样,我们要学习张公兰老人的品格、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从爱岗敬业、孝老爱亲开始,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获奖之后的张公兰家里几乎天天喜事不断。前天一大早,张公兰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祝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笔签名的贺卡、贺信。李长春同志在贺卡中祝她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贺信说:“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希望道德模范们一如既往地践行道德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始终走在全社会前列,以自己的善行义举引领社会风尚,传播精神文明,带动道德先进人物大批涌现,使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道德情操更加淳朴高尚,共同塑造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近11点钟,张公兰家的小院再次热闹起来,沛县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将鲜花、生活用品以及10万元帮扶款交给张公兰,这是全国、省、市文明办及沛县特地划拨的专款,对生活困难的张公兰给予生活及住房帮扶。

    盛誉之下的张公兰老人心情很平静,她说:“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今后,我会把百岁婆婆照顾得更好。”张公兰一直强调,“我孝顺自己的老人,不是应当的嘛,这是应该的。”张公兰对于孝道的阐释就是这样朴素。谈起这么多年来她坚持孝敬婆婆,心中有没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她,她说:“要说么,也不是没有。做人最要紧的是什么?是守信。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俺跟孩子爹一个锅里摸勺子30多年,他的家人就是俺的家人,他娘就是俺娘。既然答应了孩子爹替他照顾老娘,就一定得做到,不能辜负了他。”老人说着话,心情特别的舒畅,“有时候俺也寻思,这么多年吃苦受累图个啥呀,后来想想,图个啥?图个心安!俺不讲按法律该赡养老人,就凭俺的良心!”

    (作者:刘进,1974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方便以后阅读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四九 82岁儿媳和106岁婆婆的传奇——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并对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