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转型.肇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四章 转型.肇新

    永不褪色的善良

    《圣经》载:我看到阳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因为“时间”与“机遇”。

    不得不承认,1978年的改革开放便是临到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个重大机遇。

    当东莞正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下奋力改变自己农业县命运的时候,在广东梅州的兴宁,有一位农村青年也在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命运而奋斗。这位22岁的年轻人做梦也没料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将会转向一个新的航程。更没料到,在经过26年的航行后,自己的人生航船会驶到一个叫东莞的城市,从此同舟共济……

    这人便是东莞市现任市委书记刘志庚。

    2004年的春节,对时任清远市市长的刘志庚来说,过得异常特别,两天前的腊月二十九,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刘玉浦突然找他谈话,告诉他:“省委常委会已研究决定,任命你为东莞的代理市长。”

    自古为政者都有治理天下的一番经典宏论。刘志庚到东莞市政府报到的那天,说了五句话让所有的东莞人至今还回味无穷:为政之要在于兴业;从政主策在于创新;治政之道在于安民;施政之本在于廉政;繁荣东莞在于团结。

    初到东莞时的刘志庚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撒开腿来往基层跑。这一跑,居然跑出刘志庚的许多感慨来,使他对这块富裕之地又多了一番新的认识。

    这一天,刘志庚跑去了虎门的渔民村。令刘志庚颇为震撼的是,中国人印象中的这块富得流油之地居然还生活着一群穷困潦倒的渔民。这些渔民祖祖辈辈靠海生活,而今,内河受到污染,他们因设备不齐又出不了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由于长年生活在船上,他们也难以适应岸上的生活,只能守在破旧的船里,望海兴叹,过着窘迫的日子。刘志庚进到那些人家的家里,船上到处是垃圾,甚至还有死老鼠。这哪里是人能住的地方?!眼前的这一幕使刘志庚一下子感受到了久违的苦情,这种苦情一直蔓延至他内心深处最柔弱处,令他感到一阵揪心的酸痛,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进入21世纪,在东莞这个富裕天堂里居然还生活着这样的人,显然,他们被快速发展的时代列车给抛弃了、遗忘了……刘志庚还去过革命老区大岭山镇的一个落后村,在贫困户的家里,刘志庚再一次心酸得落泪,那些人靠着政府的最低生活标准补助生活着,一个月才380元。

    “你们说说,这点钱在东莞怎么生活?”刘志庚在大会上一次次向大家发问,“同志们啊,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还有不少穷人,还有人没有房子住啊!”

    2008年初夏,当笔者采访刘志庚时,这位从田野间走出的平民书记向笔者谈起这一切时,脸色动容:“中央领导每次过来,大家都习惯带他们去东莞最富的镇去参观,结论是,东莞富得流油。实际上,我们还有几部分人群生活得非常艰难。我看到香港、新加坡等国家这方面有一些做法不错时,所以我们也决定给这些弱势群体发放一些补贴。”

    刘志庚所说的这个决定,就是后来被媒体炒得很热火的东莞发红包一事。

    2008年5月28日,东莞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东莞市户籍困难人员即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户等7类和低保边缘户共8类人群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每个人发放一个1000元的红包。政府发红包,这在内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有人说,“经济晴雨表”通常来自富豪,“社会晴雨表”则通常来自穷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富豪故事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丰裕社会中的穷人。其实,丰裕社会如何有利于穷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在刘志庚脑海里,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必定是共同的富裕,共产党人要实现执政为民的最终目标就必须让所有的人民都富裕起来。这是一位农民儿子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的执政理念,它折射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

    刘志庚长相谦和,处事也谦和。老百姓给他写的信,他都会一一阅读,并作批示。百姓们知道他们的书记不但看信,还真能解决问题,于是乎,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甚至那些积压了多少年的陈年旧事,全都一古脑儿跑了出来,跑进一封封收信人为“刘志庚”的信中……

    在东莞打工的湖南华容县农民张奇平,为挽救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7岁女儿张梦玲的生命,抱着一线希望给刘志庚写了一封求助信,刘志庚看信之后,连续两次批示,希望媒体呼吁社会给予帮助;梁绛菱在东莞买房,但没东莞户口,女儿难上满意中学,于是写信给刘志庚,在全市干部会议上,刘志庚宣读了她的来信;因跨栏横过莞长线而遭车撞,伤倒在床的外来工杨圣德写信给刘志庚,呼吁增建天桥,得到了刘志庚的批示……

    这位收信人因此忙得没日没夜,连坐车的工夫都被充分利用,有时一天能接到100多封来信,看不完,拿回家接着看。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多晚,也必须当天把信看完。刘志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感情。“如果你对群众没有基本的感情,你就不会觉得别人的事有那么重要。百姓利益无小事,写信给我的人肯定是真的遇到了难处。”

    淡淡几句话,刘志庚说得很平静、很随便,但笔者听后细细品味却极感深刻,更从中感觉出这位平民领导内心深处那永远也不会褪色的善良。

    一个处在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潮头的市委书记如此谦和与亲民,这不是这个万马奔腾的城市的福祉吗?东莞人,你们真的太幸福了!

    转型阵痛

    2006年3月,刘志庚正式出任东莞市委书记一职。

    刘志庚在任市委书记不到一年时间内,做了两件和他的善良性格似乎不太相符的事来——都是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刘志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了摩的司机的饭碗。

    按理说,摩的司机这部分人群算是弱势人群,风吹日晒不说,安全隐患不说,每个月能挣的钱也实在有限。那么,心地善良、一心牵挂着弱势群体的刘志庚为何偏偏要端去这些弱势人群的饭碗?

    笔者询问他。

    刘志庚笑笑,向笔者讲述起他印象至深的一件事来:“那次是全国的检察官检察长在东莞会展中心召开的年会,快散会的时候,东莞的检察长好心地提醒大家:东莞社会治安不好,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带包,不要一个人出去,最好是两个人一起上街。当时我也坐在主席台上,感到十分难堪。”

    这件事对刘志庚触动很大,当时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抓好治安。“我觉得我们东莞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发愁,关键是要给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东莞的老百姓慢慢富裕了,但社会治安差,假如你连命都保不住,你这个富裕又有什么意义?”

    确实,随着东莞的富裕,其社会治安也显示出令人担忧的一面来。据说,在抢匪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在内地抢一年,不如东莞抢一次。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得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另外,东莞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东莞户籍人口为171万,常住人口697万,再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达到1200万,在广东省排第三,这决定了东莞承载着巨大的治安压力。

    2006年4月,刘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重承诺:东莞的社会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得到明显好转,如果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开检讨。

    随着这个绝对的“军令状”,一场声势浩大的“治安运动”在东莞拉开了序幕。其中,最大的行动便是治摩(摩托车)。

    可千万别小看这治摩。东莞治摩成功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向曾培炎副总理自豪地介绍说:“全国36个城市治摩都是失败的,东莞是惟一成功的城市。”

    惟一?治摩难道有那么难?

    事实确实如此。不谈远的,就谈广州和深圳,这两家城市都曾采取过治摩措施,可最后因为压力大而以失败告终。许多深圳人还能记起当年治摩时的壮观场面,广场上聚集着几千辆摩托车,黑压压乱哄哄的一片,几千摩的司机们奋臂高呼着口号……即使东莞本身,前些年也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治摩行动,结果也是被几千摩托车围住了政府大楼。

    东莞治摩成功后,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过来取经。他们取到了最核心一点:人性化工作,是治摩成功的法宝。

    其实,治摩看起来是件具体的事,实际上是在考验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到达一定阶段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

    外资以往对东莞都有一种印象:经济发展速度快,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多,因为像摩的这样的一些现象,总在使东莞的发展和形象大打折扣。刘志庚和东莞市领导抓住这种现象大举采取整治措施,其实是通过治表而整治了东莞市发展经济和城市现代建设过程中暴露的本质问题,即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与提高市民素质、强化城市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一切围绕“人”字做文章,换位思考,先将自己谦卑的心点燃,作为火把,这样,再艰难的局面也不会迷失方向。泰戈尔有句话说得好:当我们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万事其宗,有关涉及“人”的利益的事情最难做。

    2006年东莞各镇换届时,刘志庚就碰到了一件麻烦事。按国家的新规定,各镇必须将镇委副书记的人数减至两名。当时各镇的镇委副书记大多为4名,有的为5名。

    往上提拔,皆大欢喜,但让干部从现有位置下来,那可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早已习惯了能上不能下的事实,除非你犯了错,否则哪有好端端下来的道理?

    这真是一件头疼事。

    然而,刘志庚不得不硬起头皮来处理这件头疼事。

    这件事后来处理得非常完满,可刘志庚当初却不知头疼了多少次。当时东莞32个镇区的正副书记,一共有100多人,刘志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都找他们分别谈了一遍,尤为重要的是,刘志庚可不是约他们来办公室,而是亲自去到镇里,一一登门。那些干部们纵有再大的不情愿,但一看到亲自造访的满脸谦和的书记,内心的委屈便也烟消云散,于是换届工作也就顺利进行。

    刘志庚当书记后做的第二件得罪人的事便是东莞人人人皆知的“双转型”。

    这件事要比治摩动静大多了,笔者在网站的BBS一看,那可是议论纷纷。刘志庚何必没事找事,给自己揽上一桩既招非议、又得罪人的麻烦事?

    “我不能光考虑眼下的,我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替东莞的未来考虑。如果我们现在不迈出这一步,不采取措施,那将来万一国家政策一调整,再加上某些因素,很有可能会造成东莞的产业空心化,到那时候你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那么多酒店谁去住啊?那么多房子谁去租呀?所以,我们当领导的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舍不得眼前的小利,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千万不能追求一时的政绩呀。哪怕得罪人也要干!”刘志庚说。

    透过刘志庚这样的市领导的清醒,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乘风破浪,扬帆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料到了眼下,形势发生剧变。可以说,这艘经济巨轮从没像今天这样身处风急浪高、险象环生之境地。

    首先,乌云密布的大气候不容乐观。我们日益缩小的世界已经走到了一道受到竞争威胁的“门槛”面前。更为重要的是,东莞这艘经济巨轮经过这么多年的疾驶后,自身问题也开始显露。亮丽的成就背后积攒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对于这些问题,刘志庚曾向笔者简单举了一例:比如说电,东莞2007年用电量为508亿度,超过广州和深圳,位居广东第一。东莞在2007年的产值为3000多亿,而深圳则为6000多亿。“这表明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我们的高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作为支撑的。成本太高了!还有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人口过多、交通堵塞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因为过去快速发展导致的。如果我们再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话,那接下来的问题会越积越多……”

    显然,东莞这艘经济巨轮经过多年的航行,已是负荷过重,四周又是遍藏暗礁,如果还沿着原来的航向前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完成转舵这个高难度动作,东莞才算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2006年4月,刘志庚带领考察团,浩浩荡荡出发去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对广州、深圳、苏州等八个城市逐一进行实地考察。从长三角考察回来不久,刘志庚便在会上抛出了“双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这个思路。他向大家阐明一点:“我们进行双转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当然,我也知道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有一段过程的,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必须要起步就有一个目标,否则怎么往前走?”

    会议室里,新一届领导班子又一次把东莞的前途和命运掂过来掂过去,寻找着最为稳妥最为准确的前进航向……

    2007年1月9日,在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刘志庚代表东莞市委作了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报告。这是东莞改革开放史上富有重大意义的一幕。从这天起,东莞这艘经济巨轮开始调转船头,驶离了原有的航向。

    然而,这艘经济巨轮一旦转航,立马陷入到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细听,波涛声中,似有悲壮的楚歌声在四面唱响。确实,这楚歌声分别来自企业、外来打工者、村集体、老百姓这四个群体。

    改革本身就是一场利益的改革,势必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这四个群体便是这次转型中的利益受损者。

    行事缜密的刘志庚心里清楚一点,当你堵死一条路时,作为出台改革措施的政府应该开辟出另一条路,否则将产生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譬如治摩,当你堵死摩托车载客这条路时,那你必须得引导出另外两条路:一是摩的司机的生存之路,二是老百姓的出行之路,因此,只要解决好摩的司机的再就业问题和大公交问题,那治摩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但这次问题可复杂多了,东莞这次的大转型,受影响的群体众多,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说,你必须替这四个群体都引导出相应的一条条路来,这巨大的漩涡才有可能变得风平浪静,充满和谐之美。

    先谈企业,这是经济转型的主体。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对转型一事都有抵触情绪。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不利因素,就企业自身而言,他们也有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内在愿望。在这个愿望上,政府需做的便是引导和推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寻求突围之道:东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产业提升的政策,比如将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0个亿成立科技东莞基金,用于推动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升级转型。

    再看外来务工者。如何引导他们从低技能工人成为高素质的工人?笔者了解到东莞的做法是:东莞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对新莞人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高的技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能够跟城市一起来提升,跟城市一起进步。

    相对来说,企业和外来打工者的问题还好化解,但是,来自村干部和村民的两面楚歌可就不怎么好听了,因为这次转型涉及到村集体和村民们的利益,那可是自己人了。一句话,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

    众所周知,东莞几万家企业大多都在村里面,工业区大多在村里。对于眼下的产业转型,村级显然不太情愿,为了解决就业、收租费及发展服务业,他们更乐意留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际情况是,租赁经济是村组两级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多靠的是集体经济。

    这次的转型意味着旧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难怪村干部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了。最大的理由便是:“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不应该干预,那些老板愿意走就走。”

    这可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啊!其冲击力和引发出的争议绝不亚于改革开放后东莞所发生的任何一场重大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改革都是从极“左”的路线中跳出来,革的是旧体制的命,然而这次革命却是革到了自己头上——不仅要从过去的经验、观念和路径依赖中跳出来,还将对既得利益“山头”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刘志庚向笔者坦言道:“东莞当初靠‘三来一补’起家,‘三来一补’对东莞的原始积累有很大的贡献,它的历史作用功不可没。但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到了现在必须得进行调整。汪洋书记看得很准,他对我们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和我们提出的‘双转型’是一致的。这是东莞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忍住暂时的阵痛,因为要调整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我们还必须要忍得住经济速度的放缓,要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痛割爱。另外,我们还必须要忍得住社会的种种非议……”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正是新一代东莞领导者内心和实际工作中所追求的。东莞由此开始走向了荆棘丛生的未来之路。这是一条布满坎坷的崎岖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辉煌之路。

    我们期盼着楚歌声能早一日化为胜利的欢乐颂!

    事实上,胜利的前奏曲已经响起。而真正辉煌历史的创造者总是人民群众。说个具体的例子:凤岗镇原有企业1200家,经过转型之后,已减至800家,然而,其经济总量反而上升了20%以上,出口创汇也上升了20%。这不能说不神奇!

    说起东莞的未来,刘志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后,速度肯定会放缓,但是迟早会上去。我相信,东莞未来经济应该是高速发展的,环境会更加优美,社会会更加和谐。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树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思想解放促进发展的新跨越……”

    沿着刘志庚的世界眼光,我们可以发现,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国要拥有世界级的城市。

    无疑,这种世界性的战略眼光更远、更深刻。

    “麻雀变凤凰”

    1992年12月31日。云淡风轻。

    这个日子对所有的企石人来讲,是一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企石镇万人空巷,所有的村落人家一大早便早早起身,倾巢而出,从各个方向蜂拥到镇里,像参加狂欢节一样去观看企石镇12项大工程的奠基和竣工典礼。确实,这个隆重的奠基典礼非同寻常,在企石历史上绝对是亘古未见。其中,最激动人心的压轴节目是极富创意性的跳伞表演——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5个飞行员穿云破雾,从空中悠然而下,徐徐降落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农田里……

    所有的企石人都惊呼起来!

    然而,这对企石农民来讲,他们远远赶来的目的并不满足只是看一下“西洋景”。典礼结束,他们的狂欢却并未结束,甚至意味着真正的开始。这些已经富足起来的农民们口袋里装有足够的钞票,他们要进到12项大工程之一的宝石大酒店去参观,去消费,去享受。

    这一天对三星级的宝石大酒店的所有员工来讲也过得分外特殊,也许这一天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成为某一个年代的特殊印记。多少年之后,当年的酒店服务员熊素琼回忆说:“那天典礼一结束,我们酒店正式开业了。我们酒店所有的餐厅全都坐满了农民,餐厅门外也挤满了人,等着吃饭。那场面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恍如隔世。记得当年他们进酒店时,大多穿着拖鞋,有的干脆就光着脚进来……”

    有目共睹,这些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东莞,还是东莞人,还是像熊素琼这样的外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脱胎换骨。

    2007年11月,在华通城大酒店总经理办公室里,落落大方、美丽而能干的熊素琼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时,脸上一直含着笑容,她说:“短短十多年时间,完全不一样了。我亲眼看着他们的素质一年一年在提高。他们慢慢知道注意穿着,开始西装革履,他们进酒店像个绅士一样,所以你现在根本就认不出他们曾是当年的那些农民了。而且那些农民很多人后来又开始做生意,十几年下来,他们完全不一样了,气质也变了,整个人都换了个样。这点给我的感受太强烈了!”

    笑谈当年,往事如过眼云烟。在企石的十几年,熊素琼目睹了这里的一切变化,亲眼看着这里的柏油马路一条条建起来,高楼大厦一个个竖起来。而熊素琼自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一个清洁工变成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她的蜕变历程似乎演绎着“麻雀变凤凰”的神话。

    刚来宝石大酒店,熊素琼干的是清洁工的活。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熊素琼经常一干就是12小时。那几年,熊素琼整理了7987个房间,做的工作日志有174本之多。1996年,熊素琼因为工作出色被破格升为客房部主管,第二年升为前厅主管,再一年后又升为副经理。到2001年,她已经成为这家三星级酒店的房务总监。这年熊素琼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转折,她应邀加盟了刚刚开业不久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华通城大酒店。“我进来时是第六任总经理,也就是说前面的五任总经理都做了很短时间。我来的时候,酒店效益特别差,老板跟我说,我不需要你赚多少钱,你只需要把人气做起来就行。当时我跟老板讲,既然你讲了这样的话,那就表示我有很大的空间去操作,我相信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熊素琼不但没有让老板失望,而且让老板感到非常幸运——他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然而,熊素琼所付出的心血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从接任这个总经理的重担,她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华通城酒店的效益很快便有了起色,而发展也是一步一个台阶。2003年,建娱乐大厦,2004年建桑拿大楼,2005年建商务大厦,一直到2007年,华通城营业额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华通城酒店变了华通城大酒店。

    熊素琼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孩子。“我儿子今年12岁了,一直在重庆,请他姑姑带,因为我们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他。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10点才回家,每天都这样,没有周末,做酒店就是这样的。”

    看着她,笔者内心深受感动,其实,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熊素琼的辛苦付出,东莞才拥有了如此辉煌的今天……

    熊素琼说她自己早就变成一个东莞人了:“因为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基本和这里合拍了,毕竟在这里生活十多年了。现在东莞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所以我们3年前就有了想法,把家落到这里来。现在我们酒店的员工有98%都是外地的。说句老实话,一个外地人到东莞,一两年之内他不会爱上东莞的,很多人过来是来找机会的,有发展就呆下去,没发展就回去,但当他在这里呆上三四年后,开始习惯和接受这里的一切后,就会对这里产生感情了,也就是日久生情。”

    东莞真的是一个让人日久生情、欲离难舍的城市。

    其实,一个城市让外乡人真正爱上,绝不仅仅在于她的美丽、她的富饶、她的文化、她的品位,更在于这座城市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机遇、什么样的平台和什么样的未来。

    从企石返回东莞的路上,采访熊素琼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动还余波荡漾。那天,陪同笔者采访的是《南飞雁》杂志的主编柳冬妩,他感慨东莞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东莞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大奇迹也是由许多个体的小奇迹来组成。可以说,每个人在东莞都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我有好几个老乡,来东莞这边打了几年工之后,慢慢地开始自己创业,现在都成了老板,都在这里买下房子安居乐业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南下,像麻雀一样从原本呆着的农田飞落到城市,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变自己天生下来麻雀一样卑微的命运,变成他们眼里凤凰似的城里人。

    柳东妩主编的《南飞雁》杂志就是专门办给东莞打工者看的,因此他平时接触过太多太多“麻雀变凤凰”的事例,他给笔者随便讲了一例:在东莞企石镇,有个来自福建山村的小伙子。小伙子念到初一因家贫便早早辍学,16岁出外打工,不久和一女孩相爱。女方家嫌他是个穷光蛋,不同意他们交往,为此小伙子只好带着女友私奔到了东莞企石镇,那是1992年的事。来到企石后,小伙子找了一份打工活,帮一家正在施工的自来水厂批墙,一平方米两块钱。批墙的时候,机灵的小伙子多了一个心眼,自学了一门油漆手艺,而且自己搞发明创造。通过实验,他发现漆料里掺入玻璃胶和防潮胶后效果更好,以此方式粉刷墙面,不但造价便宜、质量好,还能防潮。凭着这独门秘技,在批完这些墙面后,小伙子没有失业,又揽了些刷墙的活,硬是在企石镇生存了下来。后来小伙子接了某个大企业造价一万元的一个急活,他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最后按时交付。这令老板很满意,又给了他一个造价5万元的工程,接着陆陆续续又给他一些工程。3年后,小伙子赚下了几十万。他便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开始办公司,五六年下来,他的亿鑫钢业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过亿的大型企业,成了企石镇的纳税大户。现在,这个叫邱启光的小伙子非常感激企石镇政府对他企业的支持,也将户口从老家迁到了企石,说企石是一个好地方,这里天时地利人和,给他带来了一生中的好运气好机会。

    听了这则故事,笔者感叹,东莞确实是个充满机遇的大舞台,她不仅每天都在自己创造奇迹,也为成千上万的外乡人创造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在这里,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要你勤劳、肯干、有毅力,在东莞这座富矿山上,就一定能掘到宝藏。这里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柳冬妩点头称是。其实,柳冬妩自己也是“麻雀变凤凰”的典型。前不久他刚出了一本书,叫《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这可是全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的理论研究专著,非常了不起。这个没念过大学的“打工诗人”写出的文章常刊登在《读书》、《天涯》、《文艺争鸣》等期刊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前几年他刚刚将自己的户口从老家农村迁来,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莞人。

    自1993年来到东莞打工,从一个打工仔成长为作家、主编,柳冬妩说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东莞城市的成长而成长的。

    东莞这片热土给了柳冬妩啼血的回忆,更给了他无限的天地与机遇。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十多年前那次艰难的漂泊,如果不是终于移植到东莞这片广袤而丰厚的土地上,他怎样才能奏响人生的强音?这只麻雀何时才能变成凤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的中期,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民们纷纷离开家乡,在他们的人生生涯中开始了不断转换和变动,无论怎么变,都会应着一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变换中,无数的打工者像麻雀一样纷纷飞到东莞这片土地寻找自己的梦想。

    我们可以抒情地说,东莞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像一只只麻雀停靠在她肩头,从她身上汲取了力量,因而成就了各自的梦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抒情说,他们的命运也就是东莞的命运,正是这些成群成群的麻雀用生命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凝聚成了一把涅槃之火。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他们涅槃了,东莞也涅槃了。

    有些并不抒情的数据似乎能佐证上面的抒情描述:据1978年的“东莞劳动服务公司”统计,当年东莞外来劳动力仅有5000人,而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从15.62万暴涨至584.98万,在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36.45倍;而在东莞外来工暴涨的同时,东莞的GDP亦从198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81.6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95.5倍。

    当然,同样也有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对照:东莞外来工通过邮局汇钱回乡的金额,1999年为119亿元,2001年为137.6亿元,2002年为142亿元;近10年来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在这所“黄埔军校”内得到了提升。

    无论如何,东莞将永远铭记和感谢这些曾为东莞付出过努力的每一位外来工。事实上,东莞也早已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他们,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新莞人。这些新莞人也早已爱上东莞,和这座城市深深地融为一体。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圆梦,还能得到充满人情味的关心和爱护。

    这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跨越。

    如今的东莞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天与地的和谐,山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莞人和新莞人的和谐……在这些和谐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政通人和的一种和谐。

    一个新城市的史诗

    2008年,对东莞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莞交出了一份气势非凡的完美答卷——2007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

    这份答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东莞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迈入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行列,而这样的大城市在中国还只有十几个!

    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排在东莞身后的,无论是沈阳、大连、武汉,还是济南、哈尔滨、石家庄,在20多年前,默默无闻的东莞,怎么可能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会赶超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呢?

    这确实是神话!据说,国外一位研究遥感技术的科学家曾经发出这样的惊叹:1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

    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崛起。从一个农业县到一个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横空出世实在令人惊叹!

    在成绩面前,具有超前思维的东莞人并没有被辉煌所迷惑,他们又开始了探索——2008年的东莞将承载着先行试点、先出成绩、先出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好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探路榜样的重任。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莞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开始了。

    关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起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解放思想”这个词在中共十七大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在2008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通过东莞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东莞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作为先导。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赢得了财富:1978年,东莞的地方预算财政收入总额只有0.66亿元,1985年开始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0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则为186.45亿元。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人走上了富裕之路:1980年,东莞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亿元,1986年突破10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元。据报道,2006年底东莞市银行存款总额为3400亿元,其中至少1000亿是个人存款。如果加上东莞居民投资在房地产、股票上的资产,东莞民间财富的总量有数千亿之巨。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孕育出了一大批自己的民营企业家:东莞初期引进的3000多家毛织厂,已基本由当时“洗脚上田”进厂的农民变成老板,如今成了民营企业家。服装、家具、电子、电脑、信息等产业也在“双转型”中逐步把核心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的集体经济、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大小工商企业发展到十几万户。东莞的村经济占整个广东省村经济的三分之一……

    够了,关于东莞30年所创造的神话,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太多了。对于东莞神话,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用什么样的事例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东莞的神话就如同上帝的杰作,完美无缺。比较中国各城市的改革开放史,我们不难发现创造东莞神话的一个法宝是:超前思维!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莞人都用这一法宝及时提升自己。

    如今,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在“双转型”精神的指引下,东莞人更加信心十足,东莞必将赢得更辉煌的明天。

    遥想1434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海上贸易和探险,开始了闭门锁国的历史。这也是天朝大国走向衰落的开始。此时的中国,技术在全球仍居于领先地位,直至17世纪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时,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巨大,成为这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这道国门的打开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和局势,使历史向着胜利的方向行驶,并以诗意的手法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世界的重心东移了!中国在崛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东莞曾经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无人知晓,正如闭门后的中国在世人眼里微不足道。然而凭借着中国伟大的改革东风,东莞迅速崛起,以她那耀眼的光芒为世界解开了谜底:中国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民族,这个民族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有着超人的胆识魄力,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东莞的发展史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史,也绝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成功典范那么简单,她的意义更在于,这是一首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英雄交响曲,更是一首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交响乐。

    如今,这座城市是新生的,从内到外,她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这个“新生儿”通体所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让人迷恋。在这金色光芒里,我们似乎看见了林则徐的身影。也许,正是他的英雄气概永远留了下来,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改革大潮中,用他们开拓者的身躯为东莞的未来开辟出一条辉煌之路,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强国富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他们的成功和教训,他们曾经的血汗、眼泪、希望、焦灼、智慧、渴望,不仅仅是东莞自己的,更应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东莞终于迎来了涅槃。

    涅槃给了东莞一个全新的生命!

    而东莞的涅槃,则向世界解开了中国崛起的谜团!


如果您喜欢,请把《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方便以后阅读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四章 转型.肇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四章 转型.肇新并对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