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零丁洋西岸土很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三章 零丁洋西岸土很热

    那一天雷声过后,雨下得特别地大,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新中山的降临……

    我们已知中山的前身是香山,而古香山在并不遥远的历史镜头里,它是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岛屿。因其“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也。由于珠江水日夜不息的冲积和先人们世代的辛勤围垦,“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香山岛渐渐地和浮在珠江口的那片海洋上的小山连在一起,于是有了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珠江与大海相接的珠江入海处的一片新海域。当地人都知道,这片海历史上早有名,它叫零丁洋。古人管海不叫海而叫洋。洋似乎比海更大。古时的零丁洋确实很大,在闭塞和落后的百余年前,珠江三角洲的人知零丁洋而并不知南海,以为零丁洋是他们通向那个不可知的大海的唯一海域,因而零丁洋在当地乃至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许多英名与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南宋丞相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的诗篇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近代中国历史其实是从零丁洋开始的。

    泛义讲的珠江海口,事实上就是零丁洋通向南海的那一片宽阔的海面区域。当年中英“鸦片战争”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的。曾有人把古老的中国地形比作一个“四合院”,而零丁洋则是这个“四合院”的门房。现今珠江口仍有“横门”、“磨刀门”、“金星门”等江洋交界之处的地名。

    零丁洋在中国近代史上出名,是因为清朝政府将掌管“门房”钥匙,交给那位“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后才名扬天下的。当年英国侵略者为了打开东方帝国的大门,就是从零丁洋发起了一场让中国人耻辱的战争。然而零丁洋本身带给中华民族的东西有许多并不为世人所关注。不说唐宋时海洋“丝绸之路”的木船是如何从零丁洋启程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就说中山引以为自豪的容闳、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伟人走向世界时,他们无不是通过零丁洋才见到了人类的“新天地”。零丁洋因此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落霞般的血色悲壮,同时产生过更多的辉煌诗篇。近百年中国与外界的商贸和人才的交流,尤其是文化融会,无不带着零丁洋的海风色彩。

    零丁洋的海风如同它的水势一样,凶猛与温存并存。而零丁洋的水质更为独特,它既有海的咸性,又有内江之水的淡味。咸淡交融,内外相嵌,使得周边的海域与陆岸组成了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聚宝盆。这聚宝盆置于大中华地域的“门房”之前,恰似宅居前的一个开满荷花的半月池。

    黑格尔有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勇气,要去超越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饱饮了零丁洋咸淡水的香山人,当然首先应该是中山人,他们正如黑格尔所言,成为最先激起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的激情,在寻求改变自己落后命运的过程中,“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义无反顾地向前,直到望见一片洒满阳光的新天地。也许零丁洋在近代的数百年里饱受了险恶与屈辱的痛苦太多,故而在潮落潮起的公元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特意在这儿画出两个经济“特区”,从此零丁洋变得扬眉吐气而一发不可止,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辉煌之地,以还其雄强本色。

    零丁洋的历史代表了中山的昨天和今天,零丁洋的潮起潮落更折射了中山现代化建设的风起云涌。

    1990年,零丁洋西岸的中山土地上,燃起了一团火炬,它便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联合创办的中山火炬开发区,这是零丁洋周边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的诞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从此使零丁洋的西岸明耀耀地亮起一把不灭的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火炬,其威势使珠江三角洲为之惊叹。

    谢力健,现任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这个自称与冯梳胜为“最佳搭档”的中山人,有着一股拓荒牛的“牛劲”。“冯书记是搞战略的,擅长谋篇布局,而我是个搞战术的,在经济战场上滚打多年,也算有点实战经验。战略战术的紧密结合,就能无往而不胜。”

    冯梳胜是正规军出身的正师职军人,强于谋划,而农民出身的谢力健,是当地有名的经济能人,强于实战。这位农民出身的经济能人在现今这块中山热土上,同样有过辉煌的业绩:1978年,19岁的谢力健看着零丁洋边的张家边乡穷得可怜兮兮,从那个晒干汗珠子的采石场一步跨出,来到中山名镇小榄,买下了一个淘汰的小厂设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张家边印刷厂”。当时谁也不会相信,在零丁洋边的庄稼地里办印刷厂能成气候,更不相信谢力健靠8000元能干一番大事业。

    “搞战术的人的本事就是会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和愿望变成现实。”谢力健的自信来自他成功的创业实践,“当时许多人劝我,说如果在城里办个印刷厂什么的还可能有点生意,你在荒滩野地里办印刷厂,不是神经出了毛病,就是年纪太轻不懂世故。可我没有动摇,心想:小榄那地方也不是天生能做生意之地,可人家的五金生意越做越红火,靠啥?靠的是勤奋和眼光。张家边人不是天生的穷光蛋,不缺胳膊不缺腿,缺的是闯劲。后来我的印刷厂越办越好,连续几年成为当时全公社效益最好的企业。那会儿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产品包装成为许多企业的必需品,我的印刷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做生意越多。我的厂效益一好,有人就学着我干起来了,于是你办厂他办厂,整个张家边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仅10年工夫,原来没有像样企业的张家边,成为中山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瞧,前面的这个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标志就是老谢设计的。”那一天结束采访谢力健,回开发区的路上,陪同的同志指着“丁”字形路口的一个方形雕塑对我说。在这个“包”字组合成的标志雕塑后面,是现今火炬开发区的六大支柱产业园区之一的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主公司——张家边集团公司所在地。这个集团公司如今虽然不再是单一的包装印刷企业了,但一年100多个亿产值的印刷包装产业仍是它的主业。

    身为中国包装协会副会长的谢力健,无疑是张家边能够成为闻名天下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功臣,同时他也使昔日有名有姓的张家边乡从此甩掉落后帽子,去姓除名成了今天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一部分。

    将张家边一带建设成中山市国家级火炬开发区,并非谢力健他们建立起来的包装印刷产业所形成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这儿虽然过去缺少工业基础,但有广阔的土地空间,而且有个连通零丁洋的中山港。

    中山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孙中山的同乡、国民党元老、民国政府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花了数年时间苦心而建。孙中山先生曾对这一港口建设亲自作过实地考察,并在《建国方略》中,主张将这一港口建成能行驶万吨巨轮的大港口,以同英葡帝国主义者把守的香港、澳门港口抗争。但由于唐绍仪的建港计划没能得到后来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而搁浅。之后,中山港历经沧桑,终未显示雄风。但它是珠江三角洲的明珠之一,更是中山人的一个梦想。

    中山港关联着中山的历史和未来。火炬开发区选择面向大海通道的中山港和已成气候的包装印刷产业园区并具有广阔土地空间的张家边作为自己的战场,天时地利皆俱。

    “当时的开发区叫加工区,第二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那会儿,我们的创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很大,我们下面干活的人也信心十足。”自称“老开发”的孙浩添,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因为对开发区的感情太深,他身患严重糖尿病,却不愿离开这片热土。他是我在中山开发区的最后一位被采访者。老孙做过中山东升镇的党委书记,自1990年来到开发区后就没有离开过。“开发区的初期并不具有规模,港区、张家边印刷基地,各成一块。后来我向市里提出了‘三合为一’的想法,这一建议与市领导想到一起了,之后的开发区发展就像上了快速道……”老孙颇为自豪地向我介绍他最得意的“功绩”。

    “冯梳胜来开发区后,谋划了一区五园的思路,优势凸显,招商势头很猛,整个开发区更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了……”老孙对后来居上者更加敬佩。

    所谓的一区五园,就是在开发区的统一规划下,根据不同产业划分成若干工业园区。这一做法堪称“火炬模式”。

    开发区“一把手”冯梳胜是位具有中山性格加军人作风的典型代表,我很想听他自己介绍这个模式,但他总是开口“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云云来谦虚地表达开发区的每一个进步与发展细节。

    言归正传。“火炬模式”的意义确实值得全国许多地方学习。中山火炬开发区其实从纯粹的地理与环境看,它在珠江三角洲并不比别人占优势,然而它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的内涵则令人刮目相看。一个突出的因素是它的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即“火炬模式”。通常的开发区,划一块地,筑好路,造好桥,搭好电线水道,再引入投资企业……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问题是之后的管理模式,他们独树一帜,颇有创新。

    冯梳胜接手开发区后,正值中国各地进入“开发区热”,各式各样的“开发区”多如牛毛,连乡镇一级都在办。中山火炬开发区从1996年后,一方面大举吸引投资者进入,另一方面采取了独特的园区开发思路,他们率先提出经营高素质园区的发展理念。将整个开发区划成若干个“园区”,每个园区各有产业特色。各个园区采用“公司制”管理,即一个园区由一个直属开发区的集团公司来运作和管理。这个集团公司既承接开发区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应职能为投资者服务,同时又以独立的公司参与这个园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发展不同产业。公司既是所在土地成片开发的主体,又是招商引资、外经外贸、资产运营、科技创新的主体。公司全面引入现代化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使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公司自身发展同步展开。开发区分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包装印刷、装备化工等园区,每个园区争取建立一个国家级基地,同时在园区内再分成几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关联的产业链,从而建立园区内具有独立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优势的产业方阵。如此“小世界”里所产生的产业链,成本低、物流快,可以使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世界”里更具产品优势。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例:通过几年产业归类的引进投资,目前这个园区已形成以国基电子、维用电子、逸仙晶园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群;以宏基电脑、欧科音响、佳能电子、卡西欧电子为龙头的多媒体产业群;以波诺威光纤、宏钜光电、台光电子为龙头的光电通信产业群;以液晶电视、变频空调、变频吸尘器产品为龙头的应用电子产业群。每个园区汇聚若干个产业群,所带来的是“1+1>2”的效应。

    “各个园区由一个公司独立运作,每个园区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这种运作方式,好比毛泽东主席当年打游击战,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火炬开发区的成功发展,里面贯彻和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位执著于研究“火炬模式”的学者,一语道出火炬开发区党委的战略思想来源。

    “我们的火炬开发区能够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独家拥有6块国家级基地的牌子,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建设开发区过程中对打造产业链的创新管理模式是极为成功的。而以现代企业的公司管理模式去运作一个产业工业园区的做法,又使我们的开发区实现了‘两个翅膀一起飞’的理想。”中山火炬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梁有荣说的“两个翅膀一起飞”,一是指公司管理园区的优势,二是管理园区的公司在开发与管理土地过程中的自身发展。“拿我所在的公司来说,我们成立于2003年,当时政府没有出一分钱,但给予了我们公司这块园区的土地政策和资源,约2至3个亿的土地资本。我们就是通过对土地投资的滚动效应获得资金再开发,以建厂房出租和物业两个主导产业来实现公司的自身发展。仅三年时间,公司在开发园区的同时,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有资产10亿余元。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实力,我们现在已开始独立地向三产方向发展的同时,看准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开发。最近我们与香港的一家公司联合开发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微细线电子产品,预期每年市场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梁有荣领导的工业联合公司虽说是开发区“五朵金花”中最嫩的一朵,但由于借助了开发区管理模式上的独特优势和他们自主创业的精明意识,现在已成为国家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在这个园区落户的代表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含量很高的企业就有16家、其他产业相关的企业近百家、经营客商200多家,2005年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元。

    “在开发区,我们的公司成立最晚,但招商速度最快。”雄心勃勃的梁有荣悄悄告诉我一个喜讯:他与承担国家“863”项目的某著名企业签订了协议,该企业在他的园区买下200亩地。“这个公司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非金合金材料用于航天技术。这个项目的开发,3年内就可以为我们园区创造150亿的产值!”

    坐在一旁的火炬开发区健康科技产业园总经理梁兆华,听着“老弟”梁有荣的介绍有些坐不住了。他说:“我们健康科技产业园1994年就成立了,现在已发展成按照国际认可的GLP、GCP、GMP和GSP标准建设,集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健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我们的健康科技产业园是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唯一的一个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像三才医药、中智医药、德国默克-雅柏药业、瑞士辉凌制药、美国安士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都落户在此。2005年,我们园区完成工业产值达43亿多。去年国家直销条例出台后,催生了新一轮保健直销企业的投资热潮,我们抓住机遇,一举引进内外资36个项目,其中包括美国十大保健品之一的立新世纪公司、瑞士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的鸿升公司等。”

    “在外界看来并不起眼的中山开发区竟能如此吸引这么多国际著名医药企业,靠的是什么磁性呀?”令人惊叹的现象,我不由得拍案叫道。

    老梁一笑,颇为自豪地说:“也许全中国还没有一家开发区像我们这个健康科技产业园区这样规范地按照国际化标准在运营产业。你知道,几乎所有的国家对医药生物产品的生产都十分严格,尤其是这类产品的生产批文更难拿到。可所有落户在我们这个园区的企业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或许在其他地方为一个生产批件苦等几年,而我们园区有一个专业报批队伍,服务是‘一条龙’的。相关的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此投资或研发,只要有报批项目,我们就会帮助到底。除此以外,我们还发挥专业园区的产业优势,重点帮助他们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使其投资周期缩短,效果成倍增加。如现今在华南最大的医药物流中心——九洲通医药物流中心,原来在湛江也投资过,可8个月就关闭了。2002年到我们这儿后,开始心里没底,也是采取了‘租用厂房、小步慢走’的战略,由于我们园区的真诚合作,当年他们就实现产值5个亿。这个公司的上上下下震动很大,认为我们中山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是科学、诚信又高效,于是第二年就改变了投资方式——自行置地建厂……3年下来,产值成倍往上涨,去年达到销售产值15亿元,今年20亿产值已是稳握在手了。这个企业的老板前些日子对我说,他们要在三五年内通过我们的园区实现60亿左右的产值。”

    高速发展的火炬开发区,每时每刻都有新鲜事在发生,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此地。老梁忍不住心头喜悦地告诉我,他们园区目前正在与市政府、广东药学院联合建立“华南现代中药城”。“这是个虚拟市场,将把整个华南乃至全中国的中药产业联结起来运营。该项目已经纳入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准备5年投资52个亿。这一项目一旦进入商业性运营,那么它所带给我们的园区甚至整个中山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少说每年也能增加上百亿营业额吧!”

    “有人说,21世纪真正的产业是人类对自我健康的保护,因而有人说,健康保健类产业是未来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现在除了著名医药企业进入你们园区外,还有没有一些自制研发单位呢?”我问。

    “有啊!”梁兆华扳起手指,说,“比如中山大学有个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当时来的时候就带了十几万元,可他的研发产品非常有前景,我们园区公司就帮助他投资研发,一直到批量生产。现在他的产品已经卖到日本了,效益惊人。像这样的企业,至少有20多家……”

    那天应开发区党委副书记葛志斌先生之邀,顺着宽阔的马路和绿茵如画的风景,在火炬开发区转了一圈。途中见一辆辆旅游车驶入某厂区,颇觉新鲜。“那是我们园区的一家食品生产厂,叫咀香园,是中山的百年老字号。以前在老城区,因为厂区地方小,生产环境差,厂家不敢将客户带到生产车间参观,只能看他们的‘产品展销厅’。百年老字号越做越小。后来咀香园搬到了我们园区,纳入了现代化的管理,生产规范了,环境条件好了,市场效益连年翻番。如今他们推出的企业旅游,每天接待大量游客,口碑非常好。”

    中山火炬开发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光辉,除上面已经介绍到的几朵“金花”外,还有规模和效益更好的“电子信息科技园(中国电子基地)”、“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包装印刷产业园(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科技示范基地”等园区,组成了中山东部最具活力和生机的产业群体。

    “我们中山火炬开发区自1991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使得整个开发区能够得以高效运转,这恐怕是我们取得比较好的发展速度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的管理体制分为中山火炬开发区领导小组和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两级机构。区管委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发区享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一级财政体制,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而开发区的体制特点是运营成本低。我们管委会的82个人,管理了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工业城市经济规模的开发区;直接行政费用只有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管理园区的各大公司以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在运营,其体制为全国独创,其效益也是在全国高新区中数一数二,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开发区人这样总结道。

    其实在我采访过程中,还处处感受到中山火炬开发区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比如除了这里的产业集群明显外,其产业科技含量也高。国家兴办高新区的目的是将国内外科技成果在开发区产业化。中山市本身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没有什么大院、大所和大学。然而中山人坚持办高新区的宗旨不变,并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山高新区实际的科技创新路子。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是中山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一种精神特质。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自己的革命思想时曾说道,“余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开发区人秉承孙中山先生这种创新精神,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坚持做到“五个引进”,即引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引进研发机构,引进科技型企业,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引进科技基金;坚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区内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每年1000万元)、创业基金(每年1000万元),出台了《博士经费补贴暂行规定》(博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如果在中山开发区落户,能够得到市、开发区和园区的三种补贴,一人一年仅这一块补贴就能拿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坚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新城。已经建成的火炬创业中心和正在建设的火炬创业园,将成为研发机构、孵化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软件开发机构、中心实验室的平台,成为留学生创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基地。目前在开发区的各类专业研发机构有49家,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1个,重点国家火炬计划两项,国家火炬计划44项,国家攻关项目5个,国家重点新产业计划10项;科技型企业108家;科技从业人员超过12000人。科技创新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整个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78%。开发区每平方公里所产生的工业产值约35亿元。全开发区产业用工约8万人,人均创产值超过50万元。

    开发区还有一个特点是:由于开发区实行的是“国字”体制下的公司运营制,使得整个开发区在经营园区和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公有资产获得了空前增值和巨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开发区区属各大公司控制的物业这一块资产积累就达80亿元,每年资产净收益达3.5亿左右。

    “其实,我们开发区最具亮点的还是它的人文精神。”在开发区采访,听到最多的还是这样的话。

    赵云清,开发区党委办公室主任,一位湖南口音的精干小伙子。“我来这儿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例证。”小赵说,2000年来中山之前,他是湖南某县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我们湖南人上广东打工的很多,当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是跟单位请假偷偷出来的。那时中山市在报纸上做广告,说要招人。我就带着报纸上这儿来了。开始报考的并不是开发区,而是一家网络公司,可就是在报考当天,我见火炬开发区也在招聘现场设了摊位。我在老家是公务员,所以还是比较看重政府单位,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开发区招聘处,结果人家一看我熟悉办公室业务,当时开发区的招聘工作人员就给领导打电话,说他们准备招聘的人中我最合适,问领导态度如何,开发区的领导当场就拍板要留用我。第二天我就上开发区上班了,就是现在我所在的办公室工作。起初说好的是半年试用期,结果不到3个月领导就决定正式录用我,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开发区的冯书记就这么告诉我的。5年来,开发区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倍加关怀,丝毫没有把我们这些外地人当外人看待,有什么重要的事都交给我们办。用冯书记的话说,中山火炬开发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有纳五湖四海之水、容天下各路英才的胸怀。开发区管委会正是一直坚持以这种格外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和把人才当做第一资源的观念和办事原则,使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的每一个人才尽其能、超常发挥。”

    小赵从一个临时聘用人员,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是个很好的说明。中山火炬开发区管理层的干部中,现在外地人几乎过半。人称“虎将”的现任临海工业园区负责人沈素勤在开发区的经历更能说明,中山人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沈素勤是湖南长沙人,当兵后就在1979年参加了发生在我国南疆的一场战争。1982年转业到湖南省轻工厅,后又在省信托投资公司任职,是个商界能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老首长冯梳胜重逢,此时冯梳胜已转业回老家中山执掌火炬开发区大印,正在谋划开发区经济发展大计。

    “中山开发区发展前景很好的,过来一起干吧!”老首长一句话如同在部队时下达的命令一样。沈素勤义无反顾地丢下在湖南的优越岗位,只身来到零丁洋边的这块热土。

    那时的开发区条件还较艰苦,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冯梳胜对开发区的另外几位领导说:“沈素勤可是个人才,湖南已经为他交了十几个亿的学费,他从商有一套,我们要好好把他肚子里的那点生意经全都掏出来为我所用!”

    冯梳胜书记说的湖南为沈素勤已经交了十几亿的学费,是说沈素勤在原来的单位,每年手握十几亿资金,驰骋商界,生意做得颇为成功。“我是1997年到中山开发区来的。当时正值亚洲金融风暴,其影响直接波及我们的开发区。为了杀出一条血路,冯书记把工业联合总公司的担子交给了我。冯书记在市领导面前说过,办这个公司不要一分开办费,以项目养公司。我们都是军人出身,冯书记当过集团军的高级指挥官,战略思维意识强,目光远大,又有一股勇往直前的作风。在他的领导下,我们的总公司就在逆境中挺着前进,先是搞了个五星陶瓷城,再后来又搞了民族工业园区,之后又一步步往前走……开发区发展到今天有这么大的实力和这么快的速度,这与市委、市政府和冯书记他们始终如一地大胆用人有密切关系。冯书记和中山市的领导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少说多做,有些事做了再说,有的做了也不说。务实作风体现了中山精神。”

    火炬开发区的用人之道,聚集的是人气,创造的是和谐的环境与源源不断的财气。

    “明阳电气”,这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是个无人不晓的企业。但进驻这儿之前是个无名之辈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老板张传卫是河南人,来中山之前在老家河南的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听说中山的创业环境好,便在此安家落户。对机械产品具有特别敏感的张传卫在学人走路一段时间后,自主研发产品,并一举打开了销路。1997年进驻开发区,买下50亩地建起新厂。“短短几年时间,我们企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去年全企业300多人,创造了6亿多产值,而且完成了国内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第一台2000千瓦高压电频调速装置。现在我们又在开发区购置200亩土地,准备新一轮的创业。因为火炬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创业环境好,我们不久前开发的风力发电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旺盛,已经接到的订单就达10亿多元。用张总的话说,‘是中山成就了我明阳的事业’!”同是从河南来到中山工作的“明阳电气”工程师王金发感慨道。前年温家宝总理到中山视察,对“明阳电气”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所作的贡献很是赞赏。

    像“明阳电气”这样在火炬开发区获得迅速发展的企业不胜枚举。

    一个雨过天爽的午后,我们来到专为“本田汽车”生产配件的日资企业——日信公司。颇有些“东北大汉”形象的日本老板清水建词先生满脸笑容地出来接待我们。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何:“贵公司为何选择了中山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企业基地呢?”

    清水:“我们在到中山之前曾经选择过许多地方,但最后还是觉得这儿是最好的……”

    何:“好在什么地方?”

    清水:“你知道,对我们日本企业来说,效率是最重要的,而中山人办事的效率是我在中国所遇见的最好地方。我们在本土之外的地方办企业,另一个十分注重的是生活环境,中山的环境我们认为又是最好的。所以我们选择了在这儿办厂。”

    何:“听说你们是2003年在这儿办的厂,两年多来,企业在此有没有遇见不满意的地方?”

    清水想了想,摇摇头,笑道:“没有。现在还没有。”稍后突然想起一件事:“电力方面的事我们遇到过困难,比如用电紧张时曾经出现过停电现象。后来我们向政府提出后,他们非常及时地帮助我们解决了,现在我们没有什么困难了。很满意。”

    在这间外形和内部都充满日本味的接待室里,我看到高挂在墙上的“日信公司”的企业理念:竭尽全力去对应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还有一条是针对员工的“企业贡献”:做到将自己的努力当做喜事去体会。

    细细品味这两条,如果用在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主政者和管理者们身上,似乎也非常贴切。

    中山火炬开发区能将国内外那么多著名企业吸引到自己的地盘上来,难道他们不是为了“消费者”(投资者)的期待去竭尽全力吗?难道他们不是将自己的努力当做喜事去体会吗?

    “快活地劳动着,就是人生的喜事。”一个哲人这样说过。

    陪我采访的小赵曾经说过一件事:有个外商已在中山邻市谈成一个投资项目,第二次他从广州那边搭车过来,准备去洽谈好的地方置地办厂,因为在高速路上早出了一个路口,结果跑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那老板下车后一看这里环境幽雅,有成片的日资台资企业,一拍大腿,说:我什么地方都不去了,就在这儿办厂!这位外商如今已在中山火炬开发区落户3年多,已经投下3个项目了。

    还有一位名叫八田的日本商人,因为自己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曾经多次受到开发区管理人员的热心真诚的帮助,念念不忘中山人。他退休后回到日本,义务当起了“中山开发区招商”宣传员,先后帮助引入好几家日资企业。

    如此“一巢引来万凤临”的事,火炬开发区还有不少。

    正是因为火炬开发区有这样一批充满激情和务实精神的领导者和开拓者,紧紧抓住机遇不放,牢牢盯住“高新技术”和“产业园区”做文章,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大胆用人,苦干实干,才使这片零丁洋边上的热土,熊熊燃烧着火炬般的光芒,使中山大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次又一次显示出独特魅力和灼人奇迹,为即将拉开的中山东部开发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啊,南海之风浩浩,零丁洋面激荡。我们仿佛又听到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在向世界宣告:振兴我中华,中山必先行!


如果您喜欢,请把《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方便以后阅读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三章 零丁洋西岸土很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三章 零丁洋西岸土很热并对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