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苏绣、乱针绣、双面绣……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二十五章 苏绣、乱针绣、双面绣……

    有一种地方特产是苏州人特别感到骄傲的,那就是苏绣。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传统名绣的瑰宝,早已被世人所瞩目和喜爱。而苏绣中最为耀眼和名贵的要数“双面绣”。所谓双面绣,就是正反两面都可以观赏,甚至一模一样。这样的工艺是苏绣独有的高超艺术和表现形式。

    谈苏绣,必须要提到一位重要人物,她就是现代苏绣的奠基者和苏绣教育家沈寿。据说她的两部作品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获得“世界最高级卓越奖”。沈寿原名云芝,传说她精湛高超的绣艺受到慈禧太后的垂青而赐名寿。苏州绣娘沈寿后来与才气横溢的画家余觉结为夫妻,两人并肩合作,使得沈寿的绣品艺术达到高峰,开创了苏绣的“仿真绣”新风。后来沈寿还在南通办了中国刺绣女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绣花艺术家。

    绣花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中受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民族工艺,它的精美之处是靠手工刺绣。一般的刺绣都是单面绣,即针脚一面是不露给观赏者的。但苏州双面绣突破了这种传统刺绣的常规,使得刺花绣品实现了正反双面的观赏价值。

    曾有人说过:“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何谓苏州“双面绣”?或许有人见过这样一幅著名的绣。那绣架上的,一面是一只灰狸猫,翘首凝视,神态逼真;从背面看则是黄狸猫,形态一样栩栩如生。这就是典型的双面绣,同时还称为“双面异色绣”,因为它两面的猫颜色不同。绣这样的作品,除了双面绣的基本技术外,还要照顾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其内的藏针隐针要藏得妙,隐得巧。只有高超的艺人才能完成得了此类佳作。苏绣的专家告诉我,“双面绣”的针法非常独特,行针走线,其实很“乱”,全凭艺人的感觉和手技,因而苏绣中有一种叫“乱针绣”,它看起来似乎没有章法,非常随意,其实恰恰是针法之最高境界,因为这种“乱”既是技艺上的绝对驾驭和娴熟,又是形乱神不乱的佳品,在“双面绣”创作中,都融入了乱针技法,故而栩栩如生。

    苏绣是一个美妙而神秘的世界,你想象不到,在同一块绣品上,正反面绣出同一个物体并变幻颜色竟全靠绣女手中的一针一线?更神奇的是这种双面绣还能做到在同一绣品的正反面可以绣出完全不同的景物或动物!在苏绣之乡的镇湖镇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双面绣:同一幅插屏上,一面是蹲伏的小白猫,它文静可爱,绒毛柔顺,绣面细腻和顺,犹如工笔画般清秀。另一面则是向左蹲伏的棕黄色哈巴狗,它憨厚有趣,毛丝相叠,绣面粗犷浑厚,好似油画一样艳丽。若不是亲眼所见,你怎能相信这是苏州绣娘手下的杰作!

    镇湖有一条绣品街,那里家家户户都有美丽的绣娘在不分日夜地挥针绣画,她们的作品既可以是百姓家的日用装饰,又可以是国家元首间的馈赠品。那些绣娘能将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劈成64股,这样的技艺,中国独一,世界无二。难怪南朝高士张率先生这样赞叹道:“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绣。自帝虞而观风,杂藻火与粉米,郁山龙与华虫。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仿,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藕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

    苏绣,尤其是双面绣,是苏州的一张名片,其实也是苏州人的一种性格形象。她双面玲珑光亮,表里如一,既体现了一种高超的艺术,又渗透了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这就使我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们常讲的一句俗话:面子与夹里。衣服有面子和夹里之分,人其实也有面子和内在之区别。苏州人特别讲究面子,他们认为自己干什么事不能让外人说三道四,如果连面子上的事都做不好、做得不够意思,那这种人、这种家庭、这种单位肯定是差劲的,因而为了面子上的事,他们可以倾家荡产,以命相抵。所以如果苏州的哪一条街、哪一幢建筑不像样,让前来旅游的外乡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那苏州人是最受不了的,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它完善、完美到人人都说一个“好”字为止。苏州人不喜欢“差不多”这样的评语,苏州人喜欢“蛮开心”:心都开了,那便是心花怒放,那就是完美的结果。

    讲究面子其实是为了一种做人的尊严和信誉。苏州人非常在乎这个面子。你到苏州地面走一走,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如果你看到哪条路、哪个地方不讲究卫生、对外乡的游人出口伤人,你就可以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和批评,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当地人的攻击。

    而苏州人更有一个特别之点是:他们更讲究面子与夹里的统一,而且常常把夹里的实惠与真实看得更重要。因为“暖不暖,靠的是夹里”:我的父老乡亲最懂得这个朴素的真理。

    比如像苏绣,本来已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了,可苏州人还要努力提升工艺。他们创造了“双面绣”,表里如一,正反面都经得起观赏,而这该算是精益求精了吧?可苏州人又继续思进,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同一幅绣品上正反两面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美轮美奂,让外人无任何挑剔的话可说!

    苏州人对这种追求和境界称做是“味道”。

    “双面绣”是苏州人认为的最有苏州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味道”。

    这“味道”里的学问太深了,所有想学苏州的人如果不懂得苏州人讲的“味道”之说,你就永远无法学到他们的真谛。

    听说过苏州太湖之滨的西山盛产一种碧螺春茶叶吗?知道这种茶叶的味道为什么特别的清香吗?这是因为:一是用的“种”好,据说是仙鹤衔来的种子;二是因为采摘工艺特殊。西山碧螺春讲究的是采摘者全是当地少女和新媳妇,她们需要在采摘前沐浴更衣,采摘后又因为怕柔嫩的茶芽受损,往往都将茶芽放入怀中保存,叶芽一得少女和少妇的体温,顿时异香扑鼻,所以苏州西山碧螺春又名“吓煞人香”。苏州年轻美女将茶芽放在胸乳上捂暖是有传统的,有古诗“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可以为证。一位欧洲诗人观赏到苏州碧螺春茶叶的采摘过程后,醉倒在太湖边的长廊内,并写下这样一句诗:“在清香的碧螺春汤里,我看到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那春色让我留连忘返,醉死梦生……”

    这就是苏州“味道”。它让你深切地感受什么是发自心底和生命源头的美……

    苏州人特别讲究味道,吃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味道。味道在苏州人心中就是品质,就是境界,讲究味道,便是追求品质,追求境界。

    到过苏州的人都见过这里的百姓喜爱住在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巷庭院内,而不太喜欢住在那些高楼毗邻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小巷深处才有味道,这味道是静谧恬淡,祥和平安。这样的小巷深处,白天像一位安静读书的少女,傍晚像一位依灯绣花的闺秀,即使到了只有蛐蛐叫的深夜,她还会像是一位熟睡的美女,总有说不尽的美意。

    这就是苏州人说的“味道”。

    现在的社会里,一般的人都特别注重表面的整齐与光泽,对内容和实质则并不在乎,所以我们有了那么多“形象工程”和让百姓谩骂的事。苏州人讲究面子,但更注重“夹里”,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和观念里,夹里是实惠和真实的,面子不能当饭吃,“夹里”是暖在自己身子骨上的东西,绝不能马虎。

    苏州人讲究面子和夹里的例子,还可以从苏州人怎么欣赏美女来帮助你认识苏州。

    苏州人看美女并不排除看脸蛋,甚至看胸部,但多数苏州人在评价和欣赏美女时则更多喜欢看美女的眼睛,于是你就会发现苏州女人的眼睛也变得多半是那种脉脉含情的美。苏州不乏双眼皮、大眼睛的美女,但苏州女人的眼睛并非像张飞眼一样滴溜溜的滚圆,而一般都是弯弯的,像一轮弯月似的,看人时总是忽闪忽闪的,带着温柔的情,目光如水,又如雨后梨花。里的林黛玉是苏州姑娘,作者用了18个字形容她的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美目盼兮”,你难道不想入非非?苏州男人是幸福的,他们看到的女人即使与你吵架,也永远不会怒发冲冠,双目如牛,最多也就是闭上明眸,拂袖而去。这拂袖而去留下的是那美丽的背影,那不更有味道嘛?有这样的美女终身伴随,所以苏州的男人性格里也多少渗透了“女人味”——不过苏州男人知道这种“女人味”不能太多,多了就会让人起腻。

    不知外人是否注意到,苏州女人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开心还是不悦时,她们眨眼的时间长一些,这或许是零点零零几秒的时间,却让人感觉她的那双充满柔情的明眸里装了更多的秘密;这秘密不管是什么,总会令她多了一份美。

    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喜欢欣赏她的背影。苏州人认为女人的背影最有味道,婀娜多姿,包蕴含蓄,让人有无边的遐想与寻味,并能永久地烙入脑海。

    但苏州人还告诉我,他们欣赏女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喜欢听“她”的声音——这一点外地人似乎也喜欢,因为苏州女人的声音是纯真的充满一种磁性的母声,柔美且温情,将所有关切和爱深藏其中。苏州男人们与我一样喜欢听“她”的声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关注她的“声”之后的“音”。女人的“声”像她的外表一样,更关键的是要注意听其“音”;“音”是她的心,是她的情。不是有句话叫“听鼓要听音”嘛!苏州女人说话的“声”自然好听,但她的“音”里面味道更多。

    然而这还不是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全部,苏州人欣赏美女的最根本的一个标准是看她的手美不美。

    古人总用“纤指”来形容美女的手。在苏州人看来,女人美不美,关键要看她的手是否符合这样的标准,因为苏州人认为,手代表着女人的修养,女人的品位和女人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苏州女人才是美女呢?结果十有八九的苏州人告诉我:是绣娘,即绣花的那些女人。她们的手纤细而灵巧,终日穿针引线,如在弹奏一曲曲旋律优美的音乐,犹如千军万马在古疆场上酣战,那低垂的弯眉和胸部前丝线飞扬的动作,以及留在绣架上的那些瞬间之美和永恒之美总是令人怦然心跳,浮想联翩……

    苏州美女的手是劳动之美,劳动之美是一切美之上的美,因而苏州人的审美观是高尚和精致的,所以味道也就会更浓。

    有一个例子令人折服。近几年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精神,在广大农村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子是我们农民兄弟想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有的地方给农民们大搞楼房别墅,比城里人住的“花园”和“富人区”还要豪华和奢侈,结果搬进新楼和别墅的农民们并不感谢,相反嫌“住得不好”。苏州人说,我们不搞那样的“新农村”。于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叫“蒋巷”的示范村来推广。蒋巷村的支部书记常德盛是我的老熟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写过这位带领村民致富的优秀共产党人。他的事迹很感人,村子里的集体经济也很强大。开始我很担心他的“新农村”是不是也让住在别墅和新楼里的村民们不念好。当年前再次参观蒋巷村后,我彻底地放心了:这里的新农村实在太美!言其美并非他们也有崭新的一幢幢别墅洋楼,并非他们也有四通八达、宽阔而绿化了的马路,这里的美主要在于每个百姓、每一户农民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及习惯,寻找到自己想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比如老人可以与子女们一起住在新别墅新楼房里,也可以住进免费的老人公寓里,甚至还允许仅有的一家不想搬进新别墅的农民依然留在自己的老宅居住。村上所有的一切建设,都从农民生活习性出发考虑,既办企业,更把精力放在建设生态农业上。于是村上不仅保住了村民们自给自足的庄稼地,还有比过去大了几倍的养殖家禽与水产品的湖面和鱼塘,更有能让村民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农民公园”。有趣的是村上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农家“博物馆”,在那里80岁的老人可以重新拾起童年时曾经用过的老家什,在那里刚刚学步的儿童也可以知道他们父辈的老家园是个什么样。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既有现代化的设施,更多的是保留了民风民俗和民意。难怪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看过蒋巷村后感叹道: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的农民则笑眯眯地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有味道的新农村;这个味道就是空气好、环境好、生活好、家庭和睦和自由自在。

    瞧,苏州农民都知道啥是真正的好。“有味道”是他们的理想目标。“天堂”“天堂”,有味道就是好天堂。

    如今在苏州,讲“味道”的老百姓多,官员也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讲味道。这,连我这样的“老苏州人”都有些吃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讲味道”的事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像现今的父老乡亲们讲得那么多,那么在乎“味道”。这是为什么?父老乡亲们笑着回答我:你小时候日子过得穷呗,过穷日子是不讲究味道的。

    原来如此!可不是,要想讲味道,就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时。

    富有和富裕之后纵论“味道”之说,是今天的苏州人的生活映照,也是他们追求理想和力推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包含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姿态。

    王荣书记给我讲了一件事:2003年初,一位叫龚坚的网民在对苏州和成都的生产总值(GDP)、人均产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私家车拥有量等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除GDP、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竟然还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于是他得出结论:“苏州人不如成都人富裕”。这篇短文,在苏州上下引来一片哗然。不久之后,又有一篇叫《苏州模式的反思与肯定》,更直言不讳地指出“苏州市强民不富”的现状。

    “一向在全国人民面前很得意的苏州干部们那一阵觉得面子丢光了!”王荣说。

    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GDP是一个地方干部的面子。苏州的GDP自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全国地区级城市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十几个省市区的水平。苏州因此更加有了富地之称。然而现在公众的结论是苏州“市强民不富”。最要命的是苏州老百姓也站出来说话:“我们就是这种感觉。”

    这回面子和夹里一起撕碎了!

    怎么办?苏州市委、市政府面临又一场严峻的考验。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在这场争论中又一次清醒,又一次获得了思想大解放,又一次勇敢地面对“市强民不富”的现实……于是苏州便有了后来的“天堂城市掀起富民运动”的波澜壮阔的新战斗、新举措。比如200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富民强市”的口号,之后又在“富民强市”的总原则下着重强调“富民优先”的工作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富民优先工程,让全体苏州人民感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这是苏州市委在全体人民面前作出的庄严承诺。

    2005年,市委专门成立了富民领导小组,王荣书记亲任组长,着重在就业、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人民的医疗保险和看病、住房和教育等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十几个方面一一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有效工作。

    “这几年我们苏州百姓的生活真正富裕了,真正幸福了!”这是我在采访苏州时众多父老乡亲们说的心里话。我对这块土地太熟悉,哪个政府、哪个干部想说谎、做假事肯定不太可能,而我的观察和调查也证明了父老乡亲们说的话没含水分——苏州人民现在真的富裕多了,比其他地区的百姓幸福得多。

    “有骨头还要有肉。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这是王荣对我说的话。用苏州土著语翻译这话的意思是:有面子还要有夹里,只顾面子光亮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

    这是苏州人的品质之一、精神之一。

    “骨头硬,又长肉,才是味道。”这是市长阎立的话。瞧,他也在讲“味道”!

    阎市长的“味道”更有趣了。他说他现在正在着急一件事:苏州开放后,说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领导和外地来的朋友常问我,你们苏州话那么好听,咋现在大街上听不到了?这让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去苏州比较封闭,不讲普通话,只讲软绵绵的本地话。后来开放了,与外面的世界畅通了,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但苏州是个有自己文化的城市,如果苏州人连自己都不说很有味道的苏州话了,那这个城市就真没有味道了……”嘿嘿,阎市长的“味道”论又来了!

    “侬讲苏州味道好不好?”阎市长起身结束采访时朝我说了一句地道的苏州话。

    “好个啊!苏州味道肯定蛮好个来!”我用同样的苏州话回答他。

    哈哈……我们忍不住一起开怀大笑。我俩一个是北京的“苏州人”,一个是南京的“苏州人”。

    苏州味道真是“好个来”,它包含了无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像一部百读不烦的经典教科书。

    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哲学,这也是苏州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素养,如深巷子里飘出的浓浓酒香……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方便以后阅读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第二十五章 苏绣、乱针绣、双面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第二十五章 苏绣、乱针绣、双面绣……并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