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渴望的岁月记实,美丽天堂的神话与哲学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坚守与渴望的岁月记实,美丽天堂的神话与哲学

    50万字的报告文学《我的天堂》,沉甸甸地书写了古城苏州的古往今来,尤其是对近年来步伐铿锵之记实,让你见识了苏州人“钢的坚硬与水的柔性”。掩卷品味,感慨万端。探究全书的脉络,有三点值得成文列举:

    一、多学科知识的自如运用,增加了作品主题的丰厚性

    何建明提倡报告文学作家的学者化。这一主张,对建设思想性为主体的报告文学的独立品格,颇为有益。恩格斯在论述“戏剧的未来”时,明确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这一论断,特别适应于报告文学的当今于未来。由此看来,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最佳的表现,当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在本书中,努力用学者的思维,强化主题,是作者努力实践的重要方面。

    广阔的历史学的视角,从开篇贯穿至全书的结尾,并由历史的铺展,加入了地理、天文、人文及民俗等文化的笔墨,其汇合之势如苏州之水,滔滔流来,让你眼见了“苏”之金,“苏”之理想和向往。笔触遥起至公元前11世纪,自秦伯、仲雍建“勾吴”之文明之邦,到苏州的第一个名字“子城”;以阖闾、夫差之治,到“卧薪尝胆”的史实中,伍子胥成为这段历史的光辉与悲剧,他留下了千古水城,苏州从此由水而活、而昌、而繁荣;春申君继伍之水业,至秦汉三国的和平,滋养了苏州人心中的智慧——“闷声大发财”,从而造就了明清时水城的“万商云集”。一路走来,今天苏州的盛极当代,原本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结果。这种以史为叙述之道的写法,在全书几乎每写一地,均有涉及。史不仅是背景,而是成为事端发展之源头,读来拓宽了眼界,又理解了现实中那如何仍为“天堂”的苏州。

    思辨的表现,当在作者对政治、经济及社会学等各项学科的涉猎中。作者不规避这些非形象化的理性因素,直接出面论断。比如:在论及“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的形式定性与实质时,作者引用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又以苏联解体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对比,明确地指出:苏南乡镇企业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纠正和调整计划经济的那种僵化、单一和命令式的经济形态,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接着,作者以“放栏的猪崽养不大”的朴素比喻,指出了乡镇企业的局限和趋向化,从而为乡镇企业作实质剖析并定性。另外,如作者对江浪文化的解读,对“中国是个讲政治的国度”及“实力与权威”等论述,不仅直面社会,而且颇有见地。

    这样的理论,在文中见于一二段落之长,也见于寥寥几句之短,语句之平实,让深奥的道理浅出于文,不执拗、不游离、却是主题的坚实支持。

    这些理论对于作品的参与,还表现在作者对别人的哲理性语言的引用。如费孝通先生关于乡镇企业这个模式的论断;历史学家在调研苏州之后,对“苏南模式”于当前苏州大发展之重大作用的论证,都成为作品思想性的理论支持。而更巧妙的,还在于作者对书中典型人物那些哲理性语言的保留,它既免除了理论自身的枯燥,又使草根阶层从实践中体会的哲学,显出熠熠之光。比如:“张家港精神”的创造者秦振华,在面对“宏观调控”时人人怕创业的现状,理直气壮地论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邓小平思想,明确认定时间不我待的客观存在,明朗表示自己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另有,王金华关于“城市要有体温”,马明龙的城市发展要有“留白”等,都是人物丰实智慧和思想高度的展现,保留了这些并非豪言壮语的人物语言,又给主题性加一股支持的力量。

    在这部作品中,对各学科的知识的涉及,皆为我用。以上列举,仅为说明之例证。那些民俗学、产业发展的自然科学、文学同门中的诗词歌赋、艺术大类中的绘画、戏曲,以及建筑学等等,都在作者笔触所及之内。它们的融会贯通于思想性的大包容之中,其丰富、其厚实、其多元、其深刻,当是阅读中可以认同的。

    二、众多人物形象的文学表述,使作品如画廊般多姿多彩

    难以数计的众多人物形象,是作品的血肉。他们的依次出场及不断地纵横交错,形成一股历史江河的洪流,使这部题材重大的报告文学,显出它的宏大及深远。人物的众多,恰是作者正确历史观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由时代生活和历史本质所衍生,而冈时,他们又富有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名字与他们创造的特别事件,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比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高德正,他在大会上高喊“社队工业不姓资,治穷致富才姓社”,曾使多少人热血沸腾,而他提出的“牛鼻子经济”是怎样地让水乡人走向了世界;小裁缝高德康创造世界名牌“波司登”;从未坐过电梯的农民郁全和,却为上海人制造了电梯导轨,把处在江边的小村“借船出海”地引上了富裕之路;没钱也要修路的杜根根,一条路建出了“工业城”,李桥村的经济生命线,从此血脉畅通;吴栋材是大和大阖的钢铁大户,一个贫穷的永联村,从此钱生钱长,富裕之树长青;“张家港精神”使秦振华满身传奇,解读经济实力的哲学思想,使他将一个名次排后的小市带动得风生水起,而继他发展的沈文荣,更以“王者之气”,让小小张家港的钢铁产业,名列全国第二。他的收买搬迁德国钢铁厂的冲天豪气,使这个本是双脚泥土的农民,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人物……繁多的人物,我们无法在篇幅的限定内,一一列举,但他们确实是个个光芒四射。当他们从各自的土地上顶天立地地站立起来,使全社会震惊,并目不暇接时,一个叫做“苏南模式”的学术性的概括,将这些来自各路的英雄们,聚成一个“群像”——这是一个在经济大潮中,不畏风浪、立于潮头的队伍。

    于是,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开始了解他们自古而积累至今的内里。从“闷头大发财”的集体理念,到智慧地破除桎梏,迈开双脚,走自己的路,他们柔而韧的筋骨,是水乡滋养的。而柔韧之中,裹缠了一种深刻的传统文化——顺势而应变。他们似乎不叛逆、不背拗,但是,所有的“势”,都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契机和依赖,借了这一切之“势”,他们从未停顿过,这正是他们应变拓展的勇与智,靠着这种聪慧过人的应变能力,他们走遍天下,无往不胜。由此,我们进一步观察着他们的人生哲学。那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哲学之根,就仿佛深扎在这个美丽天堂的大地上,它枝蔓丰茂地养育了这个水乡中所有的人。

    于是,由人物形象的认识,我们追想到这些形象上所浸染的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进而追想到,如今,当我们已在世界经济政治中举足轻重时,向世界阐释我们的文化精华,已成为文学家们不能轻慢的责任。本书在作文学表述时,已注意到文化的阐释与我们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相关。在书的扉页上,作者题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世界阅读了一个古老民族坚守家园与渴望通达的岁月痕迹。”这是本书笔触达及的终点,也是本书中苏州人群像巍然矗立的意义所在。

    三、作家激荡的赤子情怀,是全书的诗意抒情

    这部以思想性取胜的报告文学,由于作家演化为赤子形象,那情怀的激荡,使作品始终浸润在诗意的抒情之中。

    情在作者的笔尖,如欲滴之水。他可以大笔一挥,写千年万年前,水乡泽国的苍茫大气;他又可以在白居易的“水天向晚碧沉沉”的美文之外,写水城“湖”、“荡”、“漾”有所区别的美景;他写吴江,从名镇同里开笔,连排十五处有古代扎营定邦色彩的地名,又列举太湖之滨十七处重镇古村,一气呵成,虽不附加华丽之词,却以其中的气势,使你浮想联翩,并感受到作者为故乡的自豪。

    他在叙事中,常用“我故乡”、“我们苏州”的第一人称,取代了本应第三人称的叙事主体,把他的故乡赤子的视角,转移给你,让你在他的赤子盛情之中,体味他写的事件,和他奉献给故乡的不尽情意。

    在第3章《“苏”是一对父字之间的生命传承》里,他令人意外地叙写了他和父亲的相依、相对和相融。幼时摇橹之苦,水路求生之艰,生死劫难之险,都在他和父亲对苦难的记忆中,这一切最后的归属,是他依在父亲怀中的温暖感受;而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减少病痛、延缓生命的,竟是依着成年儿子宽厚的脊背。所有的记忆和预言,却是父亲的那句话:你是早晚要回来的。这两代人继承了什么?是苏州人永不断裂的故乡之情。这寓意极深的一笔,创造了全书中弥散的一种氛围,即:苏州人的苏州情结。它就是作者的赤子情怀的全部。

    在叙事中,所涉之处,作者几乎都能找到幼时的足迹,不是划船摇橹走过,便是父母带着串亲戚去过,于是,今昔相比,总能牵出一份乡情来;而所涉及之人中,也几乎是亲人、同学、邻居、同乡,又亲情依依。叙述天大的政治、经济之事,也因这乡情亲情而脱不开平民的视角和百姓的情怀,这视角与情怀,就是作者以情对你的触动,它使你消除了对苏州的疏离感。或许,跳过了那些数字的演变和理论的表述,你会在作者的赤子之情感染下,读出一部水乡史诗的味道来。

    就此停笔,把太多的感慨留给再阅读的愉悦中。但,不禁遐想,苏州仍在一日千里,有一天,它会让我们听到它踏踏前行的脚步声时,只看到它的背影。那时,何建明将怎样起笔开篇,续写苏州的新辉煌!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方便以后阅读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坚守与渴望的岁月记实,美丽天堂的神话与哲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坚守与渴望的岁月记实,美丽天堂的神话与哲学并对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