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点亮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二章 点亮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

    政府的作为——你能说出世界上哪盏灯最亮?是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右手向前高高举起的那个火炬?是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上夜间闪亮的那盏红绸裹着的灯笼灯?还是多伦多电视塔顶照射全城的夜光探照灯?或是横渡大西洋的巨型客轮上那盏乘风破浪的长明灯?

    不,都不是。世界上最亮的灯,在中国古镇。

    在那些制造照明世界的灯都人心中……

    古镇人每人都有自己心中最亮的一盏灯。这灯,照亮着他们奔向展示智慧、聚集财富的征程。

    时针回转至1993年那个火热的夏日。古镇的镇政府会堂里,正在举行一次影响这个南国小镇历史的一次重要会议:选举新一任镇长。

    本是一次换届的例会,但这回代表几万古镇人民的选举者们显得特别庄严和激动。因为出现在新镇长候选人的名单上,有一个让许多代表感到新鲜而异常的名字:吴润富。

    关于吴润富这人,古镇多数代表并不陌生。问题是他不是“机关干部”——虽然他在这之前早已是古镇镇属某集团的总经理,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镇政府官员。一个连副镇长都没有干过的“老总”要当古镇镇的镇长,这不是新鲜是什么?是思想解放、超前意识?还是在胡闹前面还得加个“瞎”字?

    吴润富,时年36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先后在多个乡镇企业做负责人,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尤其是该同志忠诚党的事业,体贴和关心群众,特别是有较强的驾驭全局的能力……中山市委组织部领导一字一句地向代表们介绍着。

    “吴润富”、“吴润富”……选举表决开始。代表们一个个举起庄严而兴奋的手臂,口中和心中都在念着这个名字。

    吴润富,年富力强,懂经济,又爱百姓……选他!

    就选他!

    古镇的历史又一次掀开新的一页:没有当过一天镇领导的吴润富从“老总”一跃成为古镇镇长,甚至跳过了副镇长这个台阶。古镇镇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中山市也属“鲜见”。

    “当镇长开始半年,我还兼着原来集团公司经理一职,后来一去才发现这镇长其实跟集团公司老总很不一样。”现今早已是古镇党委书记的吴润富回忆起10多年前初入官道时,如此开怀笑言。

    吴润富上任镇长,不像别的官,他是用管企业的“老总”的目光去工作,去剥离那些无效和有害的东西,归拼和重塑那些优良单位——

    先跑企业。

    一圈跑下来,吴润富发现,古镇不大,但计划经济时期留剩的各式各样的大店小厂却不算少,而且名存实亡、集体亏损个人富足的占绝大多数。

    “我的意见是:必须尽快转制!最好集体一个不留……”吴润富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来了个“超级资本主义”。好在这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什么“姓资”、“姓社”的问题已经不在人们争论的视线之内了,但将公有成分的企业“一个不留”地实行转制——说白了就是都卖掉,变成私有化为主体的新型企业形式,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是件非常敏感和超前的举动。

    “镇党委,政府想干什么?”改制必然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触动,于是有人质疑这种决策到底是否在为全镇几万百姓的利益着想,这种质疑成了当时古镇的焦点。

    “转制是在群众和相关专业部门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多数是以公开拍卖的形式完成的,因此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发生,更不用说我和镇政府其他官员是否在其中谋什么好处了。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集体企业办不好,企业只有私人办才能有活路。这个道理其实也简单,产权和利益转制后,办企业的人用的心就不一样了。公有制下的企业赔了是公家的,亏的是集体和国家,赚了是少数人的,更可气的是一些企业亏得很厉害,而少数人却口袋里鼓鼓的。我们是乡镇一级基层,除了用电用水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政府需要控制的行业外,再没有让一个企业还由政府来背。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认为:集体企业办不好,企业只有私人来办。我们古镇从1995年开始将集体的企业全部转制,用两年时间基本全部卖掉了。政府从此一身轻。”

    “那么政府的作为在哪儿呢?”面对“卖掉”理论,笔者发问。

    “作为的地方多啦!”似乎对这样的问题,吴润富书记格外提神,“我提出政府的责任,应该是服务好社会,管理好社会,发展好社会。具体怎么做?主要应体现在指导、服务和经营上。而上面这三者之间,经营是最重要的。”

    “怎么讲?”

    “因为任何一个政府,它不讲究经营是没有成效的政府,即使指导再好、服务再好,也是纸上谈兵和被动的政府。只有经营好了,才能使指导更具说服力,服务更到位。”这样的话,只有出自从事经营工作的人才能有,看来组织推荐和群众选举“老总”出身的吴润富当古镇镇长就是不一样。他带给政府管理理念上的全新意识。

    谈起“经营”,吴润富的脸上泛着光芒。

    “干什么事,其实都得有经营的理念。经营,就是要学会算账。别小看一个几万人口、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的乡镇,经营好坏,那出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吴润富激情挥动着双手,“我就跟你讲咱们古镇的土地这一块的经营情况吧。你们也许也知道,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或者是考虑到政府一级的财政问题,把大量土地以各种名目给卖掉了。结果政府可能一时缓解了财政状况,但到头来,穷的是百姓,惨的是政府。道理很简单,你政府没有了给一方百姓创造幸福的资源了,百姓不买你的账,天天找你解决这解决那,你的日子不惨还会有其他景况吗?相反,我们古镇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经营城镇’的理念。特别是抓了自然资源——土地这一块的经营。我们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谁也没有权利随便出卖土地,只有政府一支笔审批。政府在经营土地时,首先抓的是规划。我们古镇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把灯饰产业的发展和古镇城镇的长远建设同步考虑,因此在古镇发展成今天的‘灯都’时,你们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城乡建设与‘灯都’的发展产生矛盾,而且总体来说是协调的。这就是早先的规划起了作用,当然规划是可以随时调整的,但最初的大规划必须科学合理和具有前瞻性。”

    吴润富书记的话令我们的思绪出现了暂时的游离……那一天,当我们踏上气魄雄伟的古镇政府大楼台阶时,不由得在仰视完耸立云天的“百年不失风采”的大楼后,回首远眺起古镇新城来——呵,那真的是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宽阔整齐的街道,林立有序的楼宇,方正宏伟的区域构架,城区的绿地空间和花木簇拥下的厂区……所有的一切都搭配得如此和谐与自然。你置身在此,既可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与时尚,又可享受田园农耕式的牧歌生活。这就是吴润富他们经营下的今日古镇。

    “没规划的时候,我们这儿的土地是6万元一亩,现在最贵的已经超过了600万元一亩。工业用地也是这样,最初只有1万元一亩,现在则达到60多万元了!同样一块地,注入了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现,那就一个天一个地。政府多了钱干什么,还不是实惠了百姓?现在咱们古镇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去年底全镇银行存款余额近72亿元,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不足7万人口的古镇百姓,在银行的存款人均达8万元。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可以十分自豪地说,在古镇,百姓是富有的,企业主是有钱的,当干部的虽然钱比别人少一点,但受到的是敬重,因为我们的政府和干部是真正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把经营好一个乡镇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作了头等大事和根本方向,并始终如一地做到、做好。还用土地这一块来说事:古镇全镇的土地资源总共是58000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心区,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中国灯都’和世界灯饰产业基地,但我们仍有38000亩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空间。这是我当镇长和镇党委书记10多年来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

    呵,稍会算账的人都能明白,吴润富和他的镇领导班子们在这十几年中运用经营理念,仅在土地资源这一块,其实就为古镇人民创下了巨大的现实财富和未来财富!利用过去原址和新开发的20000亩土地,建起了一个世界级的“灯都”新城,同时还保留了30000亩有更高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

    “了不起”三个字不是随便可用的。但在古镇和在吴润富一班人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构建和谐社会?古镇的“经营城镇”理念和实践结果就是!

    “老板”当政——在古镇采访的那些日子里,一个时常闪动在脑海里的问题总在叩问我们:为什么一个毫无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南国边远小镇,能够在极其短暂的历史瞬间,建设成名声显赫又富甲天下的“灯都”呢?原来,是懂经营的吴润富和坚持“利益向下”的政府在起着根本的和主导的作用。

    我们到古镇采访下榻的是代表古镇现代化都市水准的五星级“国贸大酒店”——小镇上拥有五星级酒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并不多。这个投资近4亿元的酒店,集住宿、娱乐、商场、休闲于一体的建筑,开始建设时投资人曾胆怯过,他们担心亏本,所以在建设初期心存疑虑。镇政府领导当即决策,政府入股,这意味着政府愿共同承担风险。而镇政府对其他投资者则加了一条承诺:一旦酒店出现盈利,政府即时退出。3年过去,“国贸大酒店”随古镇“灯都”的迅猛发展。当客流蜂拥而至,财源滚滚时,政府毫无条件地作出了退出股份的决定。这在所有古镇的投资者中传为佳话。

    镇党委的“高招”并非仅在经营土地资源上,在人才和干部资源上的“经营”更大胆,更具开拓性。

    “灯都”古镇,就是从“经营人才”的理念之上迅速崛起的。它因此成长得如此健康、茁壮,如此富有活力和生机,甚至无可挑剔。

    我们需要重新把视线回闪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几乎在“卖掉”集体企业的同时,镇党委通过对一个个村委的调查发现:当时镇村级干部太老了!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甚至相当一部分村长村支书已达六七十岁仍在位主政。

    “原则上55岁以上的都应该下去!”这是镇党委班子的决定。

    “为什么?”有人质问。

    “这些干了几十年革命的老干部,他们有觉悟,有思想,可建设和发展新农村,尤其是搞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他们已经没有了体力,也缺乏搞经济的实践能力!今天我们搞经济建设,光有觉悟和思想是不够的,必须还得有体力!体力有时直接影响觉悟和思想所要实现的结果。所以镇党委决定把全镇所有55岁以上的村级干部全部撤换下来。”吴润富这回说得更绝。

    有人质疑镇党委:要撤换这么多人,但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来接替他们呀?

    镇党委认为,古镇这些年从地里洗脚上城里做生意的人多的是,找那些办企业和做生意成功的人!其二找那些自己办企业、做生意有能力的人,同时有群众基础的、自己又甘心情愿为百姓服务的人。

    好家伙,找那些“老板”来当村干部,这不是要闹个天翻地覆吗?

    有人紧张得赶紧把镇政府的会议室大门关紧掩上:小声些,要不传出去我们还没有决议,人家就上家来砸党委和政府的门了!

    为了统一意见,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了闭门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通过了选举企业主(经济能人)担当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会议开得十分热烈。最后仍是“一致通过”了提议。因为没有干扰,古镇各村老干部仍在岗位上吆喝着自己的农民兄弟。但几天后,他们开始大骂——“党委想干什么?”

    “让我们下,换那些‘老板’当村干部,这不等于把共产党的天下拱手给资本家吗?”

    “古镇这回要完了!真完了……”有人叹气,有人跺脚。

    “帽子”加气话,压得党委一班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但,党委的决议已不能更改,撤换计划按既定方案实施。

    几天后,全镇47%的村干部被撤换下来,一批经群众推荐、组织考查、自己又愿意放弃“金饭碗”、回到村里捧“泥饭碗”的“老板”们走上了村长、村支书的岗位。

    “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对这精彩的历史转折,我们怎能不想探个究竟?

    如今已坐在“灯都”古镇领导班子第一把交椅上的吴润富,万分自豪地告诉我们:古镇辖属的12个村,后来全部改成了由“老板”出身的人当村长和村支书。多数是1994年、1995年开始当选的,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已经工作了10年以上。实践证明这些“老板”出身的干部,脑子聪明,又懂经济,年富力强。当人民群众给了他政治地位和权力后,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有崇高的信仰,有为百姓利益奉献的精神,加上我们平时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教育,特别是到先进的国家参观学习,同时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严格规定了三点:一是当共产党的干部,得按共产党的规矩办事;二是你得拿出真本事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三是所有财务、政务要公开。因此,10多年过来,除1名村干部因违反规定多发了奖金被组织处理外,其他的都成为带领农民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古镇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特别是我们成为“国家文明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靠的都是这些基层村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我们古镇2005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达2.57亿元,平均每村24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0050元。现在村村农民都有医疗、教育和退休保障,比较好的农民退休金每月能达五六百元,另外还有集体经济所带来的每年几千元的年终“分红”收入……

    这就是“老板”当村干部的结果!吴润富为古镇人民做了件开天辟地的创举,也为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了一个榜样。几年前,镇党委让企业主当村干部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

    “你们可以到村里去听听农民们的看法,也可以看看我们那些老板出身的村干部们是怎么干、怎么想的。”吴润富希望我们对此了解得更深入些。

    于是暂时告别喧哗和热闹的“灯都”,去花木飘香、田园牧歌的古镇农村走一走,成为我们采访的另一项行动。

    古一、古二村的那些党员们——“灯都”首富的古一村,距古镇中心区最近,他们占了“灯都”最佳的地理优势。但这样的优势如果不是放在能人手里,或许可能成为百姓怨声载道的话柄。然而我们在古一村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相反,跃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那一栋栋连成片的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这样高档的别墅,我们只在江苏华西村见过。古一村的农民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足见他们的富足。

    正在宅前阴凉处下棋的几位退休老农,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作家前来了解村里的变化时,不由得喜形于色地介绍起来:古镇成了“灯都”,我们农民才有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这得感谢政府,感谢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苏德添书记。

    “苏书记是为我们村民累病的啊!作家同志,你们一定要写写这样的好干部,他自己不当亿万富翁,却为村里培养了好几个亿万富翁,最后自己得了重病……”一位上年岁的老大爷噙着热泪如此说。

    苏书记?重病?我们听后不由得心头一紧。

    “是,你们确实应该采访采访苏书记。”陪同我们的镇干部小崔对我们说。

    那天上午,突然下起大雨,我们来到古一村的苏书记家。从这位身材魁梧的庄稼汉身上看得出曾经的风采。本来不想多打扰重病的他,可老苏一谈到村里的变化,情绪非常高昂。于是我们从他口中知道了他和古一村过去十几年的事。

    老苏是镇党委提出让“老板”当村干部的第一批党员。1994年他从个体企业里回到村子,担任村支书。“当时我自己像做梦似的,有点不敢相信。”老苏回忆说:他在70年代当过生产队长,在改革开放后出来做生意,卖过鱼,办过塑料制品加工厂,生意不错。“假如干到现在当千万富翁不成问题。但回村当干部后,命运改变了……”

    “后悔吗?”我们问。

    “没有。我很高兴当初选择的路……”老苏坚定地摇头说,“我是一名党员,老实地说在做生意那些年里,整天钻在生意里,基本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为别人服务的共产党员了。我想不到镇党委、镇政府和村里的百姓,还能重新给我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入党时我曾经宣誓要终身为人民服务,可老实说当了个体老板后,你不得不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事。后来发了些财,但心头常常有些空荡荡,尤其是看到村里的多数百姓还看不起病、供不起孩子上学时,我心里就更加空荡荡的。那时我能做的就是掏点钱给乡亲们,但解决不了根本……回村当村支书,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我觉得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父老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因此十分珍惜它。所以回到村里,我把办村里的事跟自己以前办个体企业一样认真地来办。古镇这些年因灯业发展而发展,我们古一村挨古镇中心区最近,能不能抓住发展机遇,关键要会算账,要会投资,要会管理。这些年我和村里其他干部一起,几乎把精力全部放在如何为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投资机会产生最佳、最好的效益上。我们从搞实业开始,又把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重点放在发展物业这一块上。在重大决策时,充分体现党员和群众的意志,在决策每一个项目前,都做到公开向村民代表和党员征求意见。1994年我上任时,村级年收入在400万元左右,现在全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五六千万元,是过去的十几倍。村民到退休年龄后每人每月能拿到600元的退休金,还有作为‘股民’的一份很可观的分红收入……

    “但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当村支书时,全村5000来名村民中只有80个党员,现在已经有130多个党员了,其中有不少是年轻同志。他们多数是私营企业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村民有爱心,对国家贡献也大。我们村上这十几年中,出了好几个亿万富翁!”

    呵,老苏书记,一位身患重病的共产党员,当他滴着汗珠向我们讲述他村子里的这些变化时,我们内心油然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敬意。这就是古镇选拔的那些“老板”村干部的精神境界!一批真正共产党员的本色!

    林荣湛,古二村老书记,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古镇人。因为他的“华星”企业在当地也算是塑料制品的“龙头老大”,生意做到全世界。土生土长的林荣湛当过4年兵,在部队由于“海外关系”而没能入党。复员回古镇后当年因表现积极被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吸收成了一名党员。这位见过世面的农民,难得他有一颗立志在农村干番事业的心。“我生在农村,愿意在农村干出点名堂。”在“灯都”的一个工业园区,我们在一家规模很大的厂房里见到了林荣湛。他的开场白令我们产生敬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就办个体企业了,先是承包生产队的一个船队,赚了几千元后,又承包起公社的农机厂。1983年又拿了几万元钱上中山之外的地方去承包砖厂,一直干到1985年,我可能属于古镇比较早的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之一。”依然保持一股军人作风的林荣湛,说起话来干脆爽快,“古镇在80年代初就开始有人办厂,我从外地承包回来后也办了一个建材机械厂。1993年,我们这儿的灯业市场开始热起来,我看准机会,拉着本村同族的4位亲戚,合股办起了‘华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我们的生意很好,连我在内的5个股东,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年收入人均100万元的利润。可以说在古二村甚至在古镇都挂上名了。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镇党委领导来找我,希望我出任村支书。我没有犹豫,当即表示愿意回村当干部去。但由于我在‘华星’有20%的股份,而且是‘华星’的‘一把手’。如果我上村里当支书,就再不能参与企业管理了,我的角色和股份便成了一个问题。最后在镇组织部门的协调下,‘华星’接受了这样一个方案:我在‘华星’的股份不动,到村里所获的收入——工资奖金这一块,全部交回‘华星’,然后再由‘华星’给我发工资和执行原来的股份分配。有人戏称我是‘转会老板’,其实我知道组织上让我回村是要好好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裕目标的。

    “我们古二村由于不像古一村那样离镇区中心那么近,村委和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我上任村支书的头天是开着自己的汽车进村委的。村民们有人好奇,也有人说这‘企业家’回来当我们的家,还不是用他管企业的那一套来管理吗?我听后很不是滋味,暗暗发誓,一定要用好经管企业的那一套管理好我们的村,绝对不能让我们古二村的父老乡亲们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家园变了色……”

    林荣湛确实是个搞经济的能人。有人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回村当10年村支书,他林荣湛经营自己的企业少说也能赚回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钞票。然而林荣湛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当组织和村民需要自己为家乡出力流汗时,他甘心情愿舍去个人的企业。

    古二村当时留给林荣湛的是个薄底子,村上仅有的一个小化工厂,名义上是合资企业,实际是外商跟他们玩了把假投资的戏法。

    “立即停办!”林荣湛摸清这个小化工厂的底子后,当机立断。“即使现在赔点本,也比掉进别人事先掘好的大陷阱要强。”他让村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能人的本领就是不一般。上任村支书的林荣湛,瞄准古镇灯饰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决定率先在本村的土地上建立“灯都”的第一个大型工业园区,共占地1200亩。

    “咱古二村远离镇中心区,如果没有商家来投资办厂,你林荣湛咋处理这1200亩地呀?”一些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个头不高的林荣湛,则朝着古镇中心区的方向挥一挥有力的手臂,大声说:“把通向古镇中心区的道路修好,你们再看结果!”

    宽阔的大道修好了。村民们站在村头盼望“凤凰落巢”。果真,不几日,第一只“凤凰”进村了。林荣湛笑呵呵地以每亩8万元的低价,租给了第一只落户古二村工业区的“凤凰”。

    这么便宜啊!他林荣湛算的什么账嘛!部分村民怀疑林荣湛的能力了。

    别着急。有了第一只金凤凰入巢,后面的凤凰就可以为我们村里源源不断地下金蛋了。村民们听着林荣湛不慌不乱的话语,半信半疑。

    果不其然。工业园区进入第二年,每亩的租金就升值到15万元,而且租期反而缩短了20年。又过3年,古二村的地又在每亩15万元的租金基础上翻了一番,达30万元,租期则仍为50年。

    哈哈哈……真是绝了,坐地收金,财源滚滚而来,推也推不开哟!古二村的百姓喜得不知所措。

    到2002年,原先规划的1200亩工业园区用地全部被灯饰企业主们抢摊走了。林荣湛当机立断,再增300亩扩大工业园区,又一次引进一批企业落户古二村。至此,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咱古二村不仅与古镇中心区连成了一片,而且初步形成的“中国灯都”竟然有相当大的面积就在古二村地盘上呀!哈哈哈,古二村的地值钱了,咱家家户户也可以将多余的房子租给那些想开店办厂或打工者了……钱!钱!钱!满袋子的钱也进了咱庄稼户啦!

    “林书记,林书记呢?我们要谢谢林书记的英明决策!他、他上哪儿去了?”村民们找到村委会办公地,可村办公室的同志阴着脸,沉重地告诉他们:林书记上广州医院电疗去了……

    啊!林书记得啥病了?

    没事,没事。你们看,我不是挺好的嘛!一辆汽车急速地在村委会楼前停下,林荣湛吃力地从车厢内走出,强颜欢笑地对乡亲们说。

    林书记……村民们感动了。

    林荣湛则向大家摆摆手,转身又进了会议室。

    “同志们,今天我找大家来,是想一起研究一项投资5000多万的投资项目,即我们古二村准备买下古镇新建的目前最大的商业城的物业管理……”会议室里,林荣湛根本不像一个病人。

    “那些日子很难忘,我们正在同镇上商洽签订两个投资大项目,偏偏我被医院查出患了重病。医生要求我到广州住院电疗,在这投资的节骨眼上,我哪有心思住院看病嘛!后来只好想了个办法:上午半天上广州去电疗,中午赶回村里上班。60天电疗,天天如此。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必须每天在清晨6点往广州赶,然后中午前赶回来主持工作……1999年至2002年,是我们古二村工业区引资最紧张和最见成效的年份,我是村支书,许多重大决策得由我来敲定,我不干谁干?”林荣湛撮了一把头发,说,“有人说我显老,就是那几年忙的……”

    古二村的百姓告诉我们,正是这位一心扑在村民利益上的党支书的苦心经营,古二村才从一个穷困村,变成了古镇最富裕的村之一。有一笔账记录了林荣湛的功绩:他刚当村支书时,全村的资产不足200万元,2002年他离开村支书岗位时,古二村的集体资产已达2.6亿元。

    “听说你是在古二村实现富裕后才主动让贤的?”

    林荣湛似乎对我们的问题早有准备。“是的。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记者问过了。其实很简单:当年镇党委、政府找我回村当干部,是为让古二村富裕起来。现在古二村富裕了,今后的发展也有了保障,所以我在2002年底辞去了村支书职务,让给了比我年轻的同志。”林荣湛说得很平静,他把10年艰苦创业赚下的两亿多元巨额资产交班,看作好像是一次车间里的日常交接。

    “我们是共产党员,贡献再大,也是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没有必要躺在功劳簿上自己给自己添负担。你们看我现在不是也挺好……”林荣湛告诉我们,他回到自己当年创办的企业后,为了不影响与原股东们的利益关系,自己提出重新办个新厂,白手起家。“你们看,这‘华劲塑料厂’,就是我现在的企业,用了3年时间,现在在古镇也算是灯饰配件产业的塑料制品同行中排位‘老二’了。‘老大’是当年我创办的‘华星’……”林荣湛指着与“华劲”一路之隔的气势颇为宏伟的古镇著名企业“华星”厂区,颇为自豪。

    林荣湛放弃大老板当村官、10年后又将创造的亿万财富主动让贤的事迹,在古镇被传为佳话。

    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镇党委、政府大胆起用“老板”当村长、村支书的做法,直接带动了古镇这10余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小镇,朝着具有自己产业特色的灯饰产业王国的目标飞速而稳步地向前。

    古镇模式,看似简单,却是中国共产党一级基层组织,在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执政举措与执政理念,它的意义无疑将是深刻而广泛的,只是我们或许还没有完全认识和理解而已。

    呵,走出古一村、走出古二村……当我们折身返回古镇中心区的“灯都”时,正值西天落日,突然在夜幕与白昼交汇间,古镇大地亮起一片光明……那光映照半天,明亮通体地将整个古镇烘托成一个光芒万丈的、生根在大地之上的一轮新日,它淹没了城镇与乡村之间所有隔离的空间,也淹没了时间与岁月的回轮,一切的一切汇聚成光的海洋、光的世界、光的明与亮……

    呵,这才是我们所要见的“灯都”!

    这才是古镇共产党人拨亮的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的璀璨与荣耀……


如果您喜欢,请把《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方便以后阅读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第二章 点亮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第二章 点亮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并对你也能过好日子·中国百姓致富调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