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 本章:第十五章

    1958年,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宣告成立。此外,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成群结队地北上松辽,将科学的触角伸向这片荒蛮之地。

    至此,中国石油地质的各路将士们开始了在这块26万平方公里冻土上的全面决战。

    有人戏称这一阵势是“三国(地质部、石油部、中科院)四方(普查、物探、勘探、科研)”时代。

    然而无论是哪一方,他们的口号都是共同的:三年攻下松辽!

    这是个诱人的口号。

    可惜我没有听到,母亲在以后才让我呱呱落地。但我的父辈们却对这样的口号充满了激情。这种对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未来充满憧憬与幸福的激情,只有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才会有。

    “你们说,地质勘探工作是个什么工作啊?”

    中南海,1957年5月17日晚。新中国的第二号人物,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以难得一见的激昂,这样高声问肴着一屋子围聚在他身边的地质学院中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行将奔赴松辽石油勘探战场。

    “让我打个比喻吧!”国家主席重重地吸了一口烟,习惯地踱起步来。“就像我们过去打游击,扛着枪,钻山洞,穿森林,长年在野外,吃饭、穿衣……都有很大困难。今天的地质勘探工作和这差不多,也要跋山涉水,吃不好饭,睡不上觉,吃很多很多的苦……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吃苦呢?”

    没有回音,只有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和沙沙作响的笔记声。

    “过去,我们那一代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吃苦,为的是打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你们去吃苦,是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奇同志拍了拍坐在一边的何长工,把声音提离高了一倍。“打游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们副部长的跛腿就是打游击留下的残疾。现在轮到你们打游击了,你们怕吗?怕吃苦吗?怕献出生命吗?”

    “不怕!”同学们齐声回答。

    “对,不要怕嘛,因为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

    哗一一!那雷鸣般的掌声,持久不息。在场的年轻大学生们以这特殊方式回报领袖对自己的崇高褒奖与希望。

    “过几天,同学们要奔赴四面八方,为祖国找宝,打游击去。我很想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少奇的话使肃穆、庄严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刘伯伯,您给我们讲了三个小时,就是最好的礼物了!”有同学站了起来。

    “不!礼物是一定要送的,否则有人会哭鼻子的!”少奇诙谐的话,引来一阵哈哈欢笑。“对,我把伏罗希洛夫同志给我的猎枪送给你们。当年我在打游击时很想得到一支枪,但没有。现在你们打游击了,应该有支枪,有枪就不怕危险了!”

    “可以赶跑野外的老虎和狼嘛!”何长工的插话又让同学们捧腹大笑。

    那是多么幸福与难忘的时刻。在我采访的那些当年参加过大庆油田会战的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被毛泽东、刘少奇等领袖的一个题词、一支猎枪或一次握手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艰苦的地质事业。他们中有些人后来在工作中或壮烈地牺牲了,或默默地病死了,而更多的是那些至今仍在戈壁、沙漠、荒原上默默地从事着找矿的科学工作。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因年轻时的一时冲动去当地质队员而后悔终身时,竞没有一个人是点头的。他们坦率地告诉我,搞地质的现在看起来确实比不上其他行业与工种吃香,可在五六十年代它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和荣耀的职业,尽管许多人跑了几十年山、几十年水,今天仍然四海为家,但他们对当初的选择丝亳没有悔意。

    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我想绝非仅祺领袖的一句话、一件礼物就能产生力童源泉的。那么,它到底出自何源呢?答案无疑应当从共和国那蒸蒸日上的一座座矿山与油田垒起的丰碑上去寻找!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当松辽平原的石油会战刚刚拉开帷幕,许多大学生和军队的青年官兵就是唱着这首歌,或者是被这充满浪漫色彩的歌所感染而来到北国大地,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石油地质战士。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现实的工作环境与条件,远没有歌词中形容的那样浪漫。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乏味与枯燥。干普査的每天刨冰趟水,爬坡走丘;打钻的,每天一身水一身泥,不论冬天与夏天;搞物探的,就像纤夫一样从不离开长长的线圈……没有家,也不可能有家,然而成千成万个家却在不断地往这儿拥来。普査小分队夜宿大车店,老乡告知早已客满。费尽口舌,店主才很不情愿地腾出自睡的一条小炕。组长李恒让拿出钢卷尺一量,人均0.8米。有言在先,每人躺下后不得弯腰曲腿,否则开除睡籍!如此军纪,队员们方得一宿安眠。当时的钻工服与当地劳改犯人的囚服出自同一服装厂的同一产品,惟一区别处在于前者胸前印有安全生产,而后者胸前印的是弃旧图新字样。日久天长,字迹褪去,钻工服便与囚犯服无异。为此,那些外出办事的钻工常常被当作逃犯而拘留讯问。好在也有因祸得福者。某日,一位钻工在火车上被当作逃犯抓到餐车受审,当乘警从证件上得知对方是石油勘探工人后,顿时肃然起敬,立即又是饭来又是茶的招待,更有几位标致的服务员左右顾盼,好让旁人羡慕哟!

    苦与乐,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建设者们的交响曲。

    一切为了找油!一个简洁的口号,凝集了千军万马的信念。多少人盼油盼出了笑话,找油找错了门户。

    副井队长梁宏图下夜班归来时,估摸着自家的方位上炕,他脱完衣服上炕后细听鼻息声感到十分陌生。坏了,上错炕了!他慌忙跳下炕,在黑暗中来回摸了半宿却不知所措,直到自家的儿子被尿憋醒大哭,梁宏图方才循声上了自家的炕。

    北京地质学院女毕业生王晓君是拖着身孕来到松辽的,她没想到向己的食欲异常增大,而这里的副食品却奇缺。饿哟!无奈,她几次趁夜晚摸进老乡的马棚,从马嘴边抢得几块豆饼就往自己的嘴里塞……女大学生双手贴在微微隆起的肚子上,自嘲不已:未来的小地质,你可是偷吃豆饼长大的啊!

    这个小地质出世的那天,正是松辽石油勘探迎来第一个曙光之日:1958年4月17日,在吉林前郭旗大力巴村施工的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査大队501号钻机打出油砂!

    油砂被送到大队部时,技术负责人韩景行高兴得落下了泪。他立刻向北京和当地的前郭旗报告了消息。前郭旗旗委书记得到喜讯,其欢欣之情并不亚于地质队员,当场派人给韩景行他们送去两头肥猪,以示慰劳。宰!肥猪运回大队,马上开宰。当晚,松辽石油普査大队整个队部喝得人仰马翻,醉成一团。

    懂行的人都知道,油砂的发现是油田发现的前奏曲。这一曲要是一响,后来的戏就热闹了。

    果不其然。进入第二季度的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査大队又有几口浅井见了油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14孔。此井位于吉林怀徳县境内的王家窝棚,从井深三百米处开始见油砂,一直到井深一千多米的变质岩裂缝中还见着稠油,全井共见含油砂岩二十余层达六十米之厚!好兆头!正在北京的黄汲清得知后,兴奋不已,立即写信告知长春物探大队技术负责人:南17孔、南14孔等均见油砂,预示松辽有望出现大面积生油层。务请抓紧物探工作,以迅速探明生油层分布状况……

    石油勘探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普査先行,物探定论,钻井出油。

    在韩景行他们的英雄普査大队正组织一支支小分队向松辽盆地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摸底普查时,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的科技人员开始走向前台,并很快为松辽平原的石油分布与储存情况作出了准确的科学定论:松辽盆地是一个面积约二十六万平方公里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基底的最深部位在中西部,可深达五千米以上,所划范围之内均有较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

    至此,松辽有油已成定论。下一步就是如何打出油了!

    这是决定松辽命运的关键一步,是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一步!也是验证黄汲清、韩景行等一大批地质科学工作者的理论与几年来普査结果的关键一步!

    茫茫松辽大地,何处一钻出油?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布孔打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孔布在何处,钻怎名个打法,学问却大着呢!它首先需要来自地质普査的野外资料,包括钻探所取得的解释地质情况的岩心实物,以及电法、地溪、化探等一系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研究分析,得出最终的布孔打钻方案,这就是地质科学在找矿工作中所占有的先期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有矿山有油田的发现,谁否定了这一步谁就否定了科学的存在。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里,这种不该忘却与否定的事太多太多了。要不然眼下我国百万地质大军的生存环境就不至于恶化到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辛勤的地质队员在荒山野地里发现了矿山和油田后,便把采摘丰收果实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当别人通过挖矿、采油,换来了富裕,建起了家园时,我们的地质队员却又从旧日的荒凉迈向新的荒凉。几十年过去了,地质大军们猛然发现,在祖国大地几乎没有荒凉可供他们再去奋斗之时,他们那带着斑斑伤痕的躯体连同终身的职业信念,一起被时代所淡忘,成了一群无人光顾的历史老人院。

    然而在那时,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前前后后,他们丝毫不会有今天这样难言的感叹。那时他们的心中只有革命的激情与干劲;为了石油,可以去拼,可以去死;可以去悲,可以去歌;可以几天不吃一口饭,可以一夜喝掉1瓶老白干!

    这就是当年;这就是王铁人的年代;这就是毛泽东十分赞赏的大庆精神。

    当松辽石油勘探又一次处在关键时刻,历史的担子也又一次落在了黄汲清等一批科学工作者身上。

    在这节骨眼上,黄汲清再一次显示了大师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怀。

    物探,还是物探!前线派人向他索求灵丹妙方时,大师毫不含糊地指出:要把最过硬的物探队伍调上去,重力、磁力、电法、人工地震等都得用上,就学科而言,黄汲清的专长是大地构造学。所谓大地构造学用通俗的话说,就像今天我们使用X光把人体的各个部位、脉络弄得一清二楚似的。大地构造理论的作用,目的在于把我们无法目视的几万年、几亿年、几十亿年的地层构造情况摸个明白,回过头来再确定哪个地方生油,哪个地方生金,哪个地方生铜……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中最基础也是最深奥的理论。而黄汲清是中国的大地构造理论创始人与奠基人,他运用大地构造学这架X光,不仅为中国找到和指出了诸多地下宝藏,間同时为生物、考占、自然、环境、农业等领域,征服和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三十年代以来,为了开拓和发展中国的石油事业,黄汲清将自己的X光武器运用到石油勘探中去,取得了神话般的奇效。


如果您喜欢,请把《秘密档案》,方便以后阅读秘密档案第十五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秘密档案第十五章并对秘密档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