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臣之报国方式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余三 本章:耿臣之报国方式

    曹操打破僵局,启用五六名遭禁士子,在学校任职。

    一时间到曹操这里来求点事做的人络绎不绝。

    曹操如今身处县令,当初求官的情景在他门前上演。

    什么才是闻达?是在国家有名、任上有名还是故乡有名?

    郑玄曾经讲过人们知道他的名声,那只是“闻”,不是“达”。

    那什么才是“达”?

    达人至少要率直、讲义气、有大义,此外还要为人通达,善于观察他人的颜色,为不如自己的人留退路。

    学者马融也说过类似的话。还加上知道别人的愿望,尽量帮他人达成愿望,这样的人才是达人。并不求闻名全国、知名乡里,他哪怕就只帮助一个人,也算是合格的达人。

    那种只一味求“闻”,对“达”毫不关心者,非奸即佞,他也许会得到他想要的知名,但却不能真正从得到中获得快乐。

    智者良言,后辈几人有心谨遵教诲?身处这样或那样困境中的曹操,只求做好本职工作,但凡还有一点余力,能想着帮助他人就很不错了。

    除了顿丘令,曹操还是议郎,议郎就应该把持操守,宁愿断头,也要说真话。曹操又给皇帝上一封名为“五贤”的奏折。

    阐述社稷国家,需要贤人治理,人的道德和能力决定他的治世能力。如果任命不贤之人,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影响深远。

    贤人不是野草,也不是自行生长的树木,贤人需要培养,是为“养贤”;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好贤人,还要有严格的提拔制度,是为“选贤”;选好贤人后,还要有人举荐,有能发现贤才的人,举荐他们,使他们能踏入仕途,是为“举贤”;举荐好贤人做官,还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是为“任贤”;任用贤才,还要对之深信不疑,不要束缚贤才们手脚,是为“信贤”。要抛弃现有的举贤观念,选择人才不能任人唯亲、任人唯“党”,要在广泛的天地里选拔人才,使得更多的士人学子得以从仕。

    承载着曹操对皇帝的期望,对国家未来的规划,一封热情洋溢的奏折邮寄到京都。

    曹节首先看到曹操上的奏折,摇头叹息,心想这曹阿瞒,走上正道没几天,怎么又折回去了!

    曹腾当年进退自如、送接有序,曹嵩也恪守官道、谨慎自守,怎么生出这么个不知道自己是哪边的糊涂蛋?还“养贤、选贤、举贤、任贤、信贤”?看来是“圣人云”读多了吧。不任人唯“亲”,不任人唯“党”,你能有今天吗?全大汉官位就这么多,资源有限,只能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士子当上官,这很理所当然。广泛选拔?你以为是皇帝选妃子!雨露均沾?“五贤”的道理千百年来谁都懂,不需要你总结!历朝历代都是当权者说了算。说谁贤,谁就贤,说谁不贤谁就不贤!

    曹节当即要小太监去把曹嵩叫来,将曹操的竹简隔席扔给曹嵩。

    曹嵩唯唯诺诺如闯大祸般地捡起来,仔细而又快速地看一遍,气不打一处来。谁不知道谁掌握选拔人才大权,谁就掌握天下人心?你虽然当了几天顿丘县令,现在看来你连当官的窍门在哪个方向都没弄明白。

    曹嵩俯在席子上,结结巴巴地对曹节说,他要好好教育曹操。

    曹操的奏折被曹节当曹嵩的面,扔进盛放废旧竹简的木箱子,立刻就有小厮来搬到厨房当柴火烧掉。

    这篇“五贤”书,是曹操走遍顿丘、遍访受禁锢士子才得出的心得体会,如今只当了皇宫厨房的柴火,皇帝怎么能看到。

    曹操的上书尚且如此,其他士子大夫们的进言,经过太监们的一通有目的“筛选”,皇帝还能知道士子们的心声吗?

    曹嵩愤而发怒,一封家书飞抵顿丘县府衙。

    曹操接到曹嵩家书,两片竹简相互连接的双联简:我儿远在顿丘,只需治世安民于境内,不可操心劳碌于无关。子曰“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问其事”。切记。

    曹操习惯性地看看竹简反面,一片空白。

    父亲向来谨慎保官,可连对国家和皇帝有益的话也不能说吗?

    这样做官不觉得对国事无动于衷是在犯罪吗?

    曹操轻蔑一笑,将竹简扔进废物箱,想了想又捡起来。提笔给曹嵩回信:父亲在上,儿愿作磊落之耿臣,不作蒙蔽之奸佞。想必父亲不会忘记祖父之教导,曹家得享皇恩浩荡,世代子孙当以身许国。昔有祖父为官忠实,今有父亲为官忠孝,后有儿子为官忠诚。

    曹操写好后,思绪良久,加上一句:请父亲成全儿子报国的方式。

    这封破费心血与情意的家书,让立场完全不同的曹嵩会作何应对?


如果您喜欢,请把《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方便以后阅读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耿臣之报国方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耿臣之报国方式并对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