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奢求真理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余三 本章:此生奢求真理存

    曹操和严邟不用问路,就跟着人流来到许劭的私学,平舆县城东门外,这里市井俨然,茅屋相连。众多学子来往街巷,有很多赶去学堂听课。

    在一座仍旧是茅草屋顶的高大房子里,四面轩窗,屋内大约能容纳二百名学生,屋外有一块块小石头或者砖头,成放射状排列。

    交钱的就有号牌,可以到茅屋里面听课,交不起钱或者报不上名的只能坐在屋外听许劭给学生讲课。

    对于蹭课的穷苦士子,许劭并不收费,也不驱赶,尽力开化众生,有钱无钱并不是能不能接受教育的唯一标准。

    许劭的班级分上下午,每五天每个班只上两个半天的课,可以有五个班轮换教课,最多可教授一千名左右的学生。

    事实上,平舆县城内聚集最多时候达到三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学者,再加上跟随这帮学子前来的家人、仆人、朋友等,何止上万。

    自周至秦再到东西两汉,官学资源紧张门槛高,自然就催生了私学经济。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都曾是大名鼎鼎的私学领袖。像许劭、郑玄、卢植这样有在洛阳太学任教,对当时官场熟悉的大儒们,自然就成了“钻石级别”的稀缺资源,寒士学子们对之趋之若鹜。

    学堂内二百名学生早已坐定,等待许劭,学堂外面靠近里圈的石头和砖头上也早已挤满人,曹操想要找一块砖头安放屁股,却连插一只脚都很困难。

    学堂外面至少有一百名蹭课学子,围着学堂就座,众星拱月般。

    曹操觉得奇怪,至于吗?不就一个许劭吗?他的课值得这么听吗?想当初他们在太学……嗨,曹操想,要是当初未上太学之前能看到这么刻苦狂热的求学场面,他和其他同学至少添加两分的刻苦。

    曹操再看着里里外外这么多人,还能听见上课内容吗?听课者中有十几岁的懵懂少年,有几十岁的庄稼农人。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能听懂许劭的课吗?

    学生们一阵轻微的骚动过后,瞬间平静。按照曹操的经验,传说中的许劭登场了。原本以为的中年落魄教书先生,被相貌伟岸、年轻才俊、仪表端方、穿着讲究颇有官味的青年才俊形象代替。

    许劭生于公元150年,仅比曹操大五岁。这么年轻的他,竟然能开门办学,还有令世人追羡的“月旦评”。他讲的课究竟怎么样?

    曹操看所有学生都已经准备好听课,就他还站着,显得那么突兀,慌忙就地坐下,抱着桥玄的青玄剑准备听课。

    许劭开始讲课,声音洪亮,发音缓慢,为的是尽量让里外所有学生都能听得清楚。

    曹操彻底被感染,被年轻的许劭融化。一个人让人恨的理由不多,而让人爱的理由也不多,无非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曹操为自己对许劭的误解和贬低而羞愧,他此刻像个虔诚的孩子,聆听许劭松下听风般地讲解经典:自古帝王所贵重的无非是宝贝,所亲近的无非是亲戚和故旧,他们所爱的,应该是人民,所看重的,不应该是爵禄。而历史上亡国之君,他们不爱人民、不善待社稷、不懂得管理亲戚故旧,不知道平衡权利和爵禄,让普天之下的人效仿他,为了宝物杀害生命,为了爵位僭越朝纲。老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纵观历史,有几任君主不是倒过来理解这句话?他们觉得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

    许劭说完停顿,场上鸦雀无声。

    曹操听得震撼,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他遇到的彷徨和苦寂的根源所在。

    如果皇帝和当权者不将民众看重,任由你曹操傻傻地努力,一切将会付诸东流。

    曹操由衷佩服许劭的勇气,他竟然敢在这样的课堂上,说这么敏感的话题,在洛阳会遭到禁闭。

    许劭继续讲:圣人说人君千万不能因为爱自己的亲戚,危及到社稷。爱某几个人,伤害到法律。不要以为自古治人就像治理河流,养人就像饲养六畜,用人就像用草木。要知道人具有情感,具有是非,具有相背。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要注意学习、完善自身。明辨事物的规律和隐含其间的道理。帝王将相要上下一心,和气治国。民众为一家之主,该睦邻友好、团结父兄妻子。这样就可以群臣服教、百吏严断、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圣人要求帝王心中装有四海,是为了不要忘记四海之内有功、有劳、有爱民之心之士,不忘记国中每一位有功之人,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罪之人,这样才能将恩威远播、四海同心。

    这是曹操自从离开太学,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如此真切的忧国爱民之声。这种久违的熟悉忽地勾起被积压进内心深处的感动。在场学子因真理由衷鼓掌,经久不息。曹操也跟着热烈鼓掌,不知道何时,泪光已在双眸闪烁。

    曹操已被许劭折服,可已经排到十年后的队,数百里风尘露宿的他,如何能求到许劭对他的品评?


如果您喜欢,请把《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方便以后阅读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此生奢求真理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此生奢求真理存并对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