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伤逝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兵 本章:第三十二章 伤逝

    十八先生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是一首“藏否人性、评论人生”的哲理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对一人一生作出完整全面评价的,既不是其一时的真善美,也不时其一事的假丑恶,而是那永恒流淌的时间之河……

    有的人今天善良可爱,明天却邪恶可憎……

    有的人在此可亲可敬,到彼却遭人唾弃……

    有的人恶贯满盈,但死到临头,却感动世界……

    在我们前面的故事中,这类“双面人”比比皆是,马士英、朱大典、李成栋、郑成功、刘孔昭……

    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历史,才如此百态杂陈、百转千回。

    孙可望,最终也“不能免疫”地成为了一个这样的“双面人”。

    在刚到云南的三年创业期内,他曾经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勤勤恳恳,最终在这块彩云之南的神奇土地上,打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政权!

    但就在他事业一步步迈向颠峰,成为万众瞩目的“民族救星”时,其人生轨迹,开始逆转。

    由“盟主”而“秦王”,由“秦王”而“国主”,一步步权力攀升,一步步威福自操,让他不可避免地体会到权力的强大和快感。

    怕失掉所有的,想得到更多的,在权力的诱惑下,孙可望曾不止一次,目光复杂地向安龙张望。

    “上有所好,下则媚之”,在孙可望集团内部,很快便“诞生”了以兵部尚书任僎为首的“劝进派”。

    “劝进派”们为了自已的幸福,向社会大声疾呼:“明运己终,事不可为”,要求永历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早日“禅位”给孙可望。

    除了喊口号,“劝进派”还搞出不少“祥瑞”的猫腻,为自已的理论宣传,提供“具体素材”。

    其中的“星术大师”方于宣,就编出一套“帝星明于井度,天命在秦”的“美丽谎言”。

    后来,连永历帝身边两个最亲近的人——“办公室主任”马吉翔和“保卫部主任”庞天寿,也非常“自觉”地加入到“劝进派”中,为劝进事业添砖加瓦!

    在多种劝进势力的拥戴下,孙可望越来越想把自已由“打工仔”变成“东家”,把对天下的“使用权”,变为“所有权”。

    但考虑到自已一旦称帝,就会授人以柄,外面的李定国、郑成功,甚至万恶的清政府,都有可能“名正言顺”地讨伐自已,孙可望感到进退维谷。

    “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最终,孙可望还是“很明智”地把称帝这件事,暂时后放。

    但他这很“有厘头”一番炒作,可把永历帝吓得够呛。

    永历帝非常清楚,一旦小孙同志称帝,自己失去的,决不仅仅是政治生命……

    人都有自保之心,何况对自身安全高度敏感、对个人生命高度重视的皇帝。

    要自保,找外援,自已已没有多少力量的永历帝及其亲信,在对周边外援的兵力、能力、人品、与孙可望的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后,把外援的希望,寄托在了“思想比较单纯,能力比较突出,跟孙可望关系特别不好”的李定国身上。

    随之,以首席大学士吴贞毓任组长的“引李入卫工作组”秘密成立,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地下联络工作。

    在这个“工作组”中,除吴组长外,还有张福禄、全为国、张镌、徐极等二十多核心成员。

    这些成员,有大臣、有太监,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当然,这个奋斗目标,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

    说简单,是因为对于现在的李定国而言,一道“措词恳切、感天动地”的密旨,就可以把他引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不简单,是因为要顺利引来李定国,必须迈过两道坎。

    第一道坎是“选人”,即必须派出一个忠诚可靠的信使,越过千山万水的距离,经过兵荒马乱的考验,把皇帝的密旨,准确、安全、快捷地送到李定国同志的手中。

    第二道坎是“保密”,就是这项工作,要慎之又慎、密之又密,千万不能露出一星半点的风声。否则,工作组将全盘皆输,成员将全军覆灭。

    不用吴组长操心,工作组成员之一的林青阳,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送旨”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为把这件事做得更巧更妙,林青阳以“请假葬亲”为名,身藏密旨,于1652年底启程,前往李定国军中。

    此时的李定国,正在肇庆战场与清军厮杀,接到永历帝的密旨后,异常冷静,认为“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

    他把林信使留在军中,以待时机!

    “引李入卫工作组”从冬等到春,又从春等到夏,还未见“佳音”回报,焦急万分的他们,再一次派了密使携密旨前往。

    为防泄密,在派密使时,永历帝把早已吃里扒外的马吉翔,调到南宁当官。

    这一次永历帝的密使,又不辱使命地来到新会战场上李定国的军中,把密旨庄严交到其手中。

    这一次密旨,言辞比上次更悲切,感情比上次更哀伤,效果比上次更煽情!

    以致于李定国看后,竟感动得“哽噎无语,泪如雨下”。

    他冒着泄密的危险,给吴组长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已“宁负友(孙可望)不负君,在打下广东后,即接驾返粤。”

    永历帝及工作组成员们,在接到李定国的回信后,一颗颗悬着的心,暂时又落回到肚子里。

    但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变化,“引李入卫”的计划,也是如此!

    引发这一变化的,就是“引李入卫”工作组外围成员刘议新。

    刘议新,人如其名,特别喜欢对“新生事物”,大发评议。

    评议也是可以的,但他却把刚到广西的马吉翔,拉来当自已的听众。

    在他自以为是的思维里,作为永历第一宠臣的马吉翔,必将是自己“最好的听众”。

    “最好的听众”马吉翔,也很够意思,从他的嘴里一听到“引李入卫新议”的短消息,马上将此“原文转发”给孙可望。

    事关自已的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孙可望对此短消息,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他马上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私通李定国专案组”,由亲信郑国、王爱秀任正副组长,专门严审此案。

    永历帝,首先成为“专案组”审问的第一个“犯罪嫌疑人”。

    已有了丰富“应对”经验的永历帝,马上援引陈邦傅伪造圣旨封王案,来严正辞严地辩驳说——私通李定国的圣旨,必定是“做假造假”产物!

    既是“做假造假”,就要严惩造假者。

    很快,吴贞毓、张福禄等二十多名“矫诏(伪造圣旨)”嫌疑犯,被“集体双规”。

    对这些嫌疑杞犯,郑王两法官毫不客气,老虎凳、辣椒水、大夹棍统统拿来,轮番使用。

    见事已至此,吴贞毓、张福禄等人倒也铁骨铮铮,威武不屈!

    他们都众口一词地供述了自已“矫诏”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行为,与永历帝无任何干系。

    取得供词后,孙可望马上以永历帝的名义,做出如下判决。

    吴贞毓、张福禄等人,犯罪事实清楚,犯罪行为成立,犯罪后果严重,故必须加以严惩。故首犯吴贞毓,赐自尽(照顾其首席大学士的官面,从轻发落);从犯张镌、张福禄、全为国处以剐刑;胁从犯蒋乾昌、徐极、杨钟等处以斩刑,立即执行!

    此案,共有十八名永历朝官员(含太监)被处死,历史上便称之为“十八先生案”。

    定国入卫

    随着十八先生头颅的颗颗落地,永历帝与孙可望的权力斗争,不是尘埃落地,而是尘土飞扬。

    他一面下旨安慰孙可望那颗“受伤”的心灵,一面锲而不舍地再次派出密使,请求李定国同志,无论如何,排除万难,赶来救自已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密使赶快定国军中时,已是鸿雁南飞的金秋十月了。

    虽气候早己由热转凉,但李定国的内心,却仍是夏日炎炎。

    自去年底新会兵败以来,他带着自已百战余生的部队,转入南宁地区。边休整疗伤,练兵训马;边联络广东义师,准备三下广东。

    但永历帝悲怆的呼救声,把他忧郁的目光,由东边引到西边。

    如果永历帝被孙可望“无情迫害致死”,那么,反清复明大业,将失去源泉和动力。

    事己至此,赴安龙护驾,便成为李定国最紧迫的任务。

    但他也深知,此去安龙,必将和可望兄兵戈相向。

    此时的可望,拥军二十万,兵强马壮;而他的士兵,仅存三万,伤痕累累。

    若想在此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护驾工作的胜利,关键的一个字——快!

    他下令从全军抽调精锐,组成一支快连应急部队,由自已亲自统领,以24小时不间断的急行军速度,向安龙进发。

    三天后,这支部队即赶到田州(今广西田阳)。

    田州横亘在广西到贵州之间,有-支孙可望派来拦截李定国的重要军队。

    但出定国意外的是,这支军队,竟成为可望兄送来的第一份“大礼”。

    两军阵前,不愿打内战的孙可望士兵,站如松柏,静如处子,就是不开弓放箭。

    见状,这支军队的最高长官——刘镇国、关有才,只得一逃了之!

    李定国下令不得追击两将,并见“好”就收地为这支军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下发二万两白银,作为“特别奖金”,以资鼓励。

    “田州事件”让孙可望异常震惊,震惊之余,他马上派出他最看好的大将白文选,赴安龙将永历帝“迎驾(硬架)”到贵阳。

    但人与人的看好是双向的,对孙可望肆无忌惮、妄自尊大行为并不看好的白文选,一到安龙,便华丽转身,由“反皇派”变为“保皇派”。

    他以安龙地处偏僻,召募民夫不易为名,拖着“迎驾(硬架)”工作就是不办,而专门静候李定国军队的到来。

    孙可望在贵阳等的菊花谢了梅花开,就是不见永历帝来“莅临指导工作”。

    感到情况有些不妙的他,赶紧派出亲信小将叶应祯,前往安龙,督办此事。

    叶小将和白大将的区别,就是他在“反皇保皇”这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维,完全以孙可望的命令,作为自已行动的惟一指针。

    因此,叶小将一到安龙,就拿出不可一世的架式,一次次气势汹汹地逼迫永历帝“上路”。

    但一次次逼迫,都被白大将“不愠不火”地挡了回去。

    1656年1月16日,叶小将听说李定国军已旌旗在望,急得马上带兵入宫,做最后的“逼宫”。

    但白大将又在关键时刻显身,再一次率兵赶到,用“文武并举”的手段,制止了叶小将的“狂热行动”。

    22日晨,雾霭蒙蒙、天地混沌,忽有十几名骑兵直扺安龙城下,绕城高呼“西府大兵至矣”!

    小小的安龙城顿时欢声雷动,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全城!

    只有叶小将吓得只身外逃,跑去向孙可望报告这“不幸的消息”。

    迎着穿云破雾的朝阳,跋山涉水、坎坷而至的李定国,一身轻松地率军进入了安龙城。

    与李定国的相见,是永历帝这一生最激动万分、最真情流露的时刻!

    这一刻,聚集了他太多的渴望,太多的思念。一时间,己三十多岁的永历帝,竟对着李定国的面,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因为从这一刻起,他将永远告别风刀霜剑、提心吊胆的日子,获得眼前这个人真诚的帮助和保护。

    也许,作为“稀有品种”的君臣情义,只有在这一刻,才能闪现,才能体现。

    当哭声停止,永历帝动情地对李定国说:“久知卿忠义,恨相见之晚!”

    农家子弟出身的李定国,见“天潢贵胄”的永历帝,对自己竟如此诚恳和器重,感动之余,顿生自责。

    他双眼含泪,充满深情地回答道:“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本欲取两粤以迎銮舆,但却中途而废,辜负陛下期望,就是万死也不能自赎其罪。”

    互诉衷肠后,双方的激情开始沉淀,头脑开始冷静。

    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马上摆在君臣面前,他们将向何处去?

    安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呆下去了,这里不但穷乡僻壤,大军居大不易,而且离孙可望的“巢穴”太近,恼羞成怒的孙可望一旦发兵而至,内战将不可避免。

    与白文选等人紧急商议后,大多数人的意见,赞成返回云南大后方。

    遵从大家的意见,三天后,李定国偕永历帝向云南昆眀进发。

    2月11日,大军到达云南曲靖,定国请永历帝在此“驻跸”,自己则先率一支军队赶往昆明“探路采点”。

    由于孙可望把大多数军队都调到贵州湖南去了,昆明及其附近的守兵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两万来人。

    且统率这些军队的王自奇、贺九义等,谁也无胆量和这位“两蹶名王”的李定国来对阵叫板。

    情急之下,有病乱求医的王自奇急忙找刘文秀、沐天波这两位“治世良医”,为他把脉号诊。

    刘沐两位给其开出的药方就是——迎接天子入城。

    但王自奇仍心念孙“国主”的旧威旧恩,不愿叛之。

    就在他犹犹豫豫之时,李定国己兵至城下,并以天子名义下令打开了城门。

    事已至此,王自奇只得被刘沐等人裹胁着,被动地出城迎接。

    在李定国军队入城几天后,3月26日,永历帝的圣驾,来到昆明。

    自云南成为大明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以来,山高水远的昆明,从末有寻常百姓,见过皇帝。

    因此,一听圣驾亲临,昆明城万人空巷,无一不想目睹这位真龙天子的“特别风采”。

    与弘光帝的肥头大耳,鲁监国的其貌不扬,隆武帝愁容满面,绍武帝的大腹便便相比,永历帝“出落得”仪表堂堂、朱唇皓齿、面如朗月、长髯垂胸,一副标淮的皇帝“胚子”。

    姿态万方的永历帝,不但引得昆明各界群众啧啧赞叹,更让大家对“中兴大明”,萌生出无限的向往。

    可见呀!一个漂亮的容颜,对任何面试者而言,绝对是一个天然的“通行证”。

    对群众的“看好”,饱经忧患的永历帝也很通“人情”,他专门掀起轿帘,任凭百姓“免费观赏”。

    并且,他还当即下了一道口谕:“朕到,勿分军民老幼,听其观觇,巡视官兵不许乱打!”

    在他“开明政策”的引导下,整整一天,昆明城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安居下来的永历帝,立即任命扶纲、雷跃龙为内阁大学士,张佐宸为吏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另外,兵部、刑部、大理寺、詹事府等重要的行政机构全部建立,官员全部敲定。

    此举,标志着永历中央政府正式建立了,朱由榔同志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一个“有职有权”的皇帝了。

    新中央政府成立后,立刻推出了两项“引人注目”的政策。

    一项政策是“弃怨报恩”。

    这位被历史上无数人称之为“胆小懦弱”的皇帝,对曾给过他无数个白眼和迫害的王尚礼、贺九义、张虎等人,非但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德报怨。

    他将王尚礼由固原侯加封为保国公,对仅有军职、没有爵位的王自奇、贺九义、张虎分别封为了夔国公、保康侯、淳化伯。

    即使曾经“卖帝求荣”旳马吉翔、庞天义,他也仅仅判了个“隔离审查”(后心理严重脆弱的庞天义服毒自杀,而耐摔耐打的马吉翔则在做出深刻“思想检讨”后,再度起用并加入内阁)。

    以德报怨之后,则是得恩报恩。

    他一步到位地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使这两位异姓继孙可望的秦王之后,成为明代的另两位一字异姓王(后还加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接着,封白文选为巩国公。

    对那位有献城之功的“老亲戚”沐天波,永历帝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他让老沐同志执掌禁卫军,并给予其有紧急事情可以随时入奏的特权,这等于把自己一半的身家性命,交到他的手上。

    另一项政策,就是缓和与孙可望同志的矛盾。

    在来昆明的路上,永历帝就从“路边社”听到这样的短讯:“可望善治国、定国能用兵”,并看到了一卷卷国俗民丰的画面,这让他对曾经恨之入骨的孙可望同志,有了新的认识。

    他渴望能与孙可望同志再续前缘,使其重新回归到他的旗帜下,成为大眀复兴事业的栋梁。

    因此,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孙可望脆弱的君臣关系。

    自进城伊始,他己知道昆明最好的房屋,莫过于孙可望同志为已建造的“豪宅”了,但永历帝并未将其“拿来”使用,而仅拿空闲己久的定北将军艾能奇旧宅,作为皇宫。

    对大臣们一份份上表攻击孙可望同志的奏硫,他一律留中不发,对该同志曾有过的不臣之心,也未加任何指责!

    对该同志留在昆明的“余孽”,永历帝也不加岐视地“量才使用”。

    在他“缓和政策”的引导下,整个云南的政权内部的过度,风雨不兴、波澜不惊!

    接下来,就是展开与孙可望同志的直接“对话”了。

    永历帝派白文选和张虎作为自已的特使,携带玺书前住贵阳,希望孙可望同志能以大局为重,摒弃偏见、消除隔阂、重归于好。诚若如此,则承诺其个人政治地位,仍在晋蜀二王之上。

    临行前,本己穷得没有多少身外之物的永历帝,还把自己的私人物件——金篦一枚拿出来,让二位特使转交孙可望同志,以作信物。

    两位特使一见孙可望同志,就得到该同志不同的“奖赏”。

    张虎,忠心不二,一番亲切的表扬。

    白文选,三心二意,一顿猛烈的鞭笞。

    善于自保的白文选,在领受鞭笞后,马上表示了“驯服”,并再次赢得了孙可望同志的信任。

    孙可望虽然对永历帝表示了不满和傲慢,但真正造一把反,他却很是胆怯。

    毕竟于公而言,人家朱由榔是皇帝,站在制度与道德的制高点上,与他老人家为敌,不啻在自己脸上写下“乱臣贼子”四个大字。

    于私而言,他自已的一大家子人,都居住在昆明,一旦造反,全家升天。在这一点上,他可没有吴三桂同志看齐的勇气。

    就在这种进退维谷中,半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半年后,永历帝派人把他的家眷,全部“完好无缺”地给送来了。

    这让他很是感激不尽,一度打算与朱由榔陛下“和平共处、长期共存”。

    可望起兵

    恰在这时,王自奇同志来了。

    王自奇同志这次来贵阳,身份仍为永历帝更高级别的特使。工作职责仅有一项,还是传达永历帝“和解”的善良旨意。

    王自奇同志在“消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却“积极”地完成了一项非本职工作。

    他别有用心地对孙可望同志说,现在的李定国、刘文秀,正在有滋有味地上演着“挟天子令诸侯”的续集。

    阿Q同志的做事风格是“和尚能摸的,我也摸的”,孙可望同志的做事风格却是“我能摸的,和尚摸不得”。

    因此,他对李刘两位兄弟,步自已的后尘,也搞出一个“山寨版挟天子令诸侯”的行为,感到由衷地愤怒。

    他可以和永历帝和解,但却不能和这两个异姓兄弟和解。

    诛李灭刘的怒火,在他心中开始熊熊燃烧。

    但一想到这样一搞,很有可能把自已辛辛苦苦在云南搞出来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他的怒火又暂时平息了。

    欲反不能,欲和不甘,在这样反反复复、朝朝暮暮中,五个多月又一晃而过。

    昆明这边,见孙可望快一年了,无动于衷,估计其不会犯“神经”起兵了。

    于是乎,他们放心大胆地组成一支“征川军”,由刘文秀率领,向四川进军,并陆续收复了一些地区。

    刘文秀调兵出川后,云南昆明的兵力部署,再度空虚。

    王自奇马上给孙可望送去一封密信,告之“定国孤军易擒”,并表示自己将回楚雄,整顿本部兵马,以作内应。

    王自奇的密信,彻底地把孙可望同志,送上了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在昆明中央政府己成立了一年多,人民群众普遍认可这一既成事实时,孙可望同志,却“不合时宜”地起兵造反了。

    当然,起兵造反毕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付诸实施前,孙可望同志,也从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组织上,他以“国主”的名义,封马进忠为嘉定王,冯双礼为兴安王,其余凡是跟着他干“革命”的同志,皆有封赏。

    舆论上,他援引大明基本法(祖制)―――“朝内有奸臣,外藩可起兵除之”的规定,庄严宣布自己将“奉天靖难,诛灭奸贼”。

    军事上,他抽调湘黔一切可调动的军队,组成了征逆招讨军,由自己任统帅,白文选任大将军,马进忠、张虎、马惟兴、马宝为将领。统率十四万军队,于1657年8月1日誓师出征,向云南杀来。

    望着这支足可“投鞭断流”的威武之师,孙可望同志的感觉,异常良好!

    据他得到的可靠情报,李定国的军队,仅有三万,还不及他的一个零头,孰胜孰败,一目了然。

    况且,他还有王尚礼、王自奇等人组成的“第五纵队”,在云南准备“里应内合,中心突破”。

    这样看来,无论怎样推理,他都是稳操胜券。

    以致于志得意满的他,未雨绸缪,专门让人在贵阳打制了三百副铁枷,准备在胜利之日,赠给定国文秀等人“无偿使用”!

    8月18日,孙可望兵渡盘江,已渡过九年多和平岁月的云南,再一次在战争的刀锋下颤栗。

    内战在即,被迫应战的永历帝,下诏“特加晋王得专征伐,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印,蜀王作副招讨”,速调云南四川之兵平叛!

    为防王尚礼在昆明“添堵”,出兵前,李定国即将其所属部队,划拔到自己帐下听用。

    做了“光杆司令”的王尚礼,疑事有变,将对孙可望的承诺,拋之脑后,自管自地跑到永昌府躲了起来。

    9月15日,双方军队在曲靖的交水不期而遇,并分别驻扎下来。

    孙可望的兵,扎营36座;李刘的兵,扎营3座。

    即使力量如此悬殊,知道自已军事天赋不及李定国的孙可望,还准备玩一手阴的。

    他派出张胜、马宝、武大定,带领一支轻骑兵,连夜操小路去袭击昆明,“非常热情”地准备给李刘增加点“后顾之忧”。

    做完此事的孙可望同志,认为自己已考虑得万分周全,于是静下心来,只等战场上捷报频传。

    他真的考虑周全吗?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争中,孙可望的确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兵力、后勤、将领、阳谋、阴招,可谓滴水不漏。

    但和世界上所有旳独裁者一样,自信过头的他,却忘了考虑一种最主要的因素。

    这种因素,就是参战者作战的意愿。

    对于原来大西的将领和士兵而言,即将在战场上相遇的,有多少人,是曾经朝夕与伴的兄弟及伙伴。和之刀枪相向,于心何忍?

    对于后期加盟的将领和士兵而言,大家舍生忘死拥戴的,是自已的故国与故主,绝不是孙可望本人。

    所以,从孙可望起兵的那一天起,统兵的白文选、马进忠、马宝、武大定等人,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李定国、刘文秀取得了联系,将孙可望的各项军事计划,一一告知。

    而这一切,孙可望一无所知。

    9月19日,决定双方命运的交水大战,在天刚蒙蒙亮时打响。

    开战之初,定国这边的前锋李本高就因马失前蹄被杀。

    在高岗上观战的孙可望,一见李定国军失利,马上令全军出动,趁胜出击!

    见情势危急,白文选马上率五千铁骑,向马惟兴营中冲去。

    马惟兴一见白文选杀回,马上也指挥军队,跟随其向孙可望的大营杀去。

    这边李定国一见,马上也掉转马头,跟随两军冲锋。

    在三支军队所到之处,孙可望的士兵也很配合,既不开弓,也不放箭,而是纷纷振臂高呼:“迎晋王!迎晋王!”。

    孙可望的一个个大营,就以这样的方式,在不到两个时辰内,崩分离析。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整个战场一下变成了选举场,孙可望的士兵,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履行了自已神圣的选举权。

    而支持他们投出庄严一票的,就是自己雪亮的眼睛和公正的内心。

    目睹这一“不可思议”变化的孙可望,欲喊无声,欲哭无泪。

    等他的大小脑,都恢复正常运转时,才意识到,眼下最紧要的事情,是————逃命!

    他在一小撮亲信的护卫下,仓皇东窜,把他带来的十几万大军,统统交给李定国去“和平整编”。

    但对他失败的人生而言,痛苦才刚刚开始!

    在他率着残兵路过安顺时,驻防在这里的马进忠,不仅连迎进去歇歇脚的人情都不给,反而派出一支军队,将他本来就所剩不多的护卫,又“收”去不少。

    而就在孙可望同志兵败如山倒的同时,偷袭昆明的张胜、马宝、武大定的军队,也在昆明城边上演了一幕与交水“大同小异”的故事。

    主角张胜同志袭城不成,却被配角马宝、武大定同志袭而擒之,并作为两人的“反正凭证”,献与永历帝。

    几天以后,一脸凄凉,一身疲惫的孙可望,终于回到了起兵前的贵阳。尾随而至的,还有刘文秀追来的数万军队。

    但这个他经营了几年的家园,也没有给他一丝的“温暖”。

    坚决要与他划清界限的贵阳镇守冯双礼,在文秀大军末至的情况下,就大力营造恐怖气氛,搞得贵阳风声鹤唳,一日三惊。

    早己草木皆兵的孙可望,实在受不了如此接二连三地打击,趁着神经尚未崩溃,他带着妻儿老小和部分铁杆共四百多人,从贵阳东门逃出。

    一路上在经过新添卫、偏桥、镇远、平溪、沅州时,各地都深沟高垒、城门紧闭,无情地把他这位昔日无比尊贵的“国主”,拒之于外。

    只有个别“良心末泯”的守将,像打发乞丐一样,从城墙上吊下一些“吃食”,对他表示一下“怜悯和安慰”。

    他的想法,本意是到湖南暂避一时,卷土重来。但这一厢情愿的计划,立刻被眼前惨酷的现实,无情扼杀。

    下一步,路在何方?

    世上的路有千条万条,但盘点下来,摆在他面前的,不过三条。

    第一条:向历史上最勇于知错就改的廉颇老同志学习,跑回云南,玩一出“负荆请罪”的老把戏,请永历帝、定国老弟看在昔日的情份上,大发慈悲,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他马上,就自我否决了这条路。

    因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永历帝、定国老弟虽然会在稠人广众中原谅自己,但随后,就是找一个隐蔽的处所,把自己“优侍”起来,并且一直“优侍”到生命的终结。

    “毋自由,吾宁死”,深知自由可贵的孙可望同志,决不能因一时的糊涂,走到这条“生不如死”的路上来。

    第二条:找一个“世外桃源”,隐居起来,从此与世隔绝,终老林泉,做一个新时代的“陶渊明”。

    但这一条路,马上也被他在苦笑中否决了。

    如果仅仅是自己一家人,走这条路,未尝不可。但自己身后却有400多号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志之士”,可不愿意跟自已去当“农民隐士”。

    作为他们的领头人,他必须对大家的命运前途,负责到底。

    前两条路都走不通了,那剩下的最后一条路,就是投降。

    投降到有杀父(义父张献忠)之仇,且与之打打杀杀了十年之久的“满鞑子”那里,出卖灵魂、出卖朋友。

    但走这条路,富贵是可以重获的,生命是可以保障的,手下是可以交代的。

    更关键的,是他斗败后的嫉妒、怒气、仇恨,都可以在未来的投降事业中,一一得到清算和发泄。

    他歇斯底里地对部下涚:“今被李定国欺辱至此,故孤不惜剪掉头上的数根头发,降清以乞师,报这不共戴天之仇耳!”

    在下了投降的决心后,他先派杨惺先,郑国光先到宝庆前线,与清朝湖南当局接洽。

    招降纳叛是清朝做大做强、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因此,在接到孙可望“投降要约”后,喜出望外的清湖南巡抚张长庚,马上派出李茹春、王平两总兵带兵“对接”。

    而此时,逃到武冈的孙可望,前有武冈总兵杨武军的阻截,后有白文选军的追击,已到了无法脱身的地步。

    幸亏李茹春、王平两总兵带兵赶来,才把命悬一线的孙可望一行,从死亡线上“有情有义”地拉回来。

    冰火两重天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脚步便会坚实向前,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

    李定国同志的人生,便一步步走进这样的格局里。

    战败孙可望、消灭内部对手、荣登南眀实际“一把手”高位,让他的人生境界,顿时发生改変。

    逐渐地,固执、偏激、唯我独尊,开始渗透到他的行为之中。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他很难接受中国政治上惯用的妥协和中庸,而更愿意有恩必报、是恶必除!

    所以,一方面,他对剿逆功臣大加封赏,白文选、马进忠、冯双礼、靳武等,分别封王封公封侯,可谓皆大欢喜!

    另一方面,对本可靠一纸赦罪诏书,就能“和平解决”的楚雄、永昌,他却亲自统兵、大打出手,将曾支持过孙可望的王自奇、张明志、关有才等人,逼得走投无路,挺而走险。

    结果,又一场内战打下来,双方非死即伤!

    接着,立足略稳李定国,又匪夷所思地搞起“关门主义”来。

    他把“弃暗投眀”过来的孙可望旧部,称为秦兵;而把跟自己“出生入死”的旧部,称为晋兵。无论政冶侍遇、后勤装备、生活福利,皆是“秦劣晋优”。

    如此一来,秦兵晋兵,各不相属,经渭分明!

    慢慢地,这些感觉“低人一等”的秦兵,便汇集在“忠厚宽容”的刘文秀身边。

    刘文秀同志,便在无形当中,成为秦兵的“领导者及代言人”。

    结果,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内在矛盾,潜滋暗长!

    内在的矛盾,总会通过外在的具体事件,表现出来。

    先是在孙可望“越界逃逸”的责任追究上,对耳熟能祥的李定国,疑心刘文秀演了一出“捉放曹”,私而忘公地把“万恶”的孙可望给放了。

    李定国的怀疑情绪,感染了永历帝,他站在李定国的一边,谴责刘文秀,让其有口难辩。

    接着发生的“迁都”事件,更把两人的关系,抛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迁都”事件发生的前提,是随着贵州、湖广、四川局势的稳定,刘文秀提出了“迁都贵阳,以利进取”的建议。

    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合形势、合政策,永历帝也深表赞成,并定下了迁都的日期。

    但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走出云南,便可能让朝政大权,旁落到刘文秀手上,因此一个劲地表示反对。

    争来闹去,一气之下的定国同志,赌气地向永历帝递交了辞职报告。

    在李和刘之间,永历帝感激李定国,依赖李定国,也惧怕李定国。

    最终,“对人不对事”的永历帝,在“迁都”问题上,屈从了李定国的错误意见。

    这件事之后,李刘的裂痕,公开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朝野上下,为之忧心重重。

    见覆水难收,心存芥蒂的李定国,为防止再出现孙可望式的内乱,便动员永历帝在军队内“大换血”,把刘文秀及众多经验丰富的一线将领,调回毗明“待岗”。

    内心极极度苦闷的刘文秀,一回昆明,就把各种事务,交予护卫陈建处理,转而把自己宅在家里,不问世事。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血冷”,在前途无望中,疾病开始快速侵袭刘文秀心灰意冷的肌体。几个月后,他由“宅家”変成了“宅床”。

    当永历帝、李定国相偕来家中探望时,刘文秀已是面容枯犒,病入膏肓。

    目送两位离开后,眼见来日无多的刘文秀,写下了自已人生中的最后一道上疏。

    “北兵日逼,国势日危,现只有与夔东十三家联合,取四川以图存。尔后,进军陕西、河南,或能转败为胜,挽救危局……臣有窖金十六万两,此毕生积蓄,现捐出以作兴军之用。臣死后,家人仍会秉承忠贞,为国效力……”

    这些遗言,既是对永历帝说的,也是对李定国说的。

    1659年4月25日,刘文秀病逝于昆明。

    虽然文秀同志治国不及孙可望,打仗不及李定国,但就其人品、谋略和组织协调而言,却有略胜一筹之处。

    他的离去,让李定国在此多事之秋,顿时失去了一位“忠言可讲、危急可倚”的好兄弟。

    南明的夕阳,正一点点地向天边沉沦!

    与刘文秀在明永历朝饱尝猜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可望在清顺治朝的备受恩宠!

    孙可望的归降,首先对已经陷入山穷水尽的五省经略——洪承畴老儿来说,无疑是一个柳暗花明的“利好”消息。

    四年多来,由于寸土未拓、劳而无功,这位已被无数汉人唾骂为“当代秦桧”的大汉奸,在满人那里,也横遭非议,认为其所作所为,是不忘故国,有意“存明”!

    “唾沫效应”加上年老体衰,让洪老儿有苦难言,萌生退意。

    半个月前,忍无可忍的他,终于以“眼疾失明”为借口,向顺治帝打了辞职报告,并很快获准离职回京休养。

    就在他打点行装、牺惶北上时,来降的孙可望,却像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未曾谋面,就让他药不到,病已除。

    对洪老儿而言,作为“同道中人”的孙可望,不仅和自已有共同的语言可讲,而且在末来进军大西南的日子里,这位昔日的“国主”,将发挥别人“难以企及”的特殊功用。

    于是,这老儿一扫病态愁容,棈神抖擞地赶到湘乡,去与孙可望“约会”。

    在路上,他还心急火燎地向顺治帝上了一封“病已痊愈,愿留职为国效力”的奏章。

    收到奏章的顺治帝会心一笑,自然淮奏。

    12月28日,孙可望、洪承畴这两位新老汉奸见面会,在湘乡如期举行。

    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两位有过共同人生经历的汉奸,免不了做一番“虚情假义”的吹捧。

    见面会后,洪老儿趁热打铁地给顺治帝上了一封用“小说手法”写就的奏章,夹在孙可望的降表里,一同呈上。

    在这篇奏章中,洪老儿将孙可望“由叛到归”的过程,娓娓道来,让读者(内阁成员及皇帝)赏读之余,看到了洪承畴忍辱负重、以守代战,最终促使南明生变的“高大形象”。

    当然,在奏章的最后,他也对孙可望“归来”的作用、意义、使用方法,也一一作了介绍。

    其实,不用洪老儿费心,对“天上忽然掉下个孙国主”,顺治帝简直可以用“喜从天降、喜不自胜、喜极而泣”的喜悦三步曲来描述!

    几年以来,就是在这个“孙国主”领导下,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成为了最大最牢的“反清堡垒”,把年轻的顺治搅得心神不定、未老先衰!

    川黔桂千里国防的艰难建设,几十万军队的昼夜防守,数百万两白银的浩大支出,曾让顺治帝感到身心疲惫、欲振乏力。

    更致命的是,明清战争状态一日不停,内地的汉人不甘心做顺民之心,便会一日不死。

    因此一度期间,顺治帝已在认真考虑“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案,想通过让出长江以南的土地,划江而治,以使双方得到相互的认可和生存。

    但现在,这种沉闷颓丧的空气,一扫而光。

    而对孙可望的“攻心”工作,正式实施。

    1657年12月,按“对等”原则,顺治帝下特旨,封孙可望为大清“义王”。

    为体现封王的隆重及庄严,顺治帝特派出弘文院学士麻勒吉(副总理级)为正使,礼部尚书(正部级)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副部级)为副使,从京城出发,千里迢迢,赶往湖南,行册封大典。

    1658年2月20日,册封大典在湖南长沙举行,“赶来”的省城各界群众,“有幸”目睹了这一难得一见的盛况。

    这可是孙可望同志人生历史上的第二次封王了。

    上一次,他拿着“广土众民、兵强马壮”的云南,归附永历,请求封王时,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难。

    这一次,他土地、兵马、钱粮一无所有,仅靠400多人的资本,却被如此之快、如此之重地封王,出乎意外,始料不及!

    一时间,即将“奔四”的他,竟在册封大典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洒泪之后,一种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的冲天干劲,在孙可望干涸的心田,勃然而生!

    但这还不是“攻心”工作的高潮。在封王之后,孙可望在麻勒吉的陪同下,进京陛见。

    5月2日,在北京京郊,孙可望受到了“外国国家元首”来访,才可享受的待遇。

    以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为首,大清公侯伯等大批“高官”组成的“巨无霸郊迎团”,对其进行规模宏大、场面热烈的“十里郊迎”。

    次日,顺治帝在太和殿接见了孙可望,并对其温言抚慰,关爱备至!

    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在顺治帝的过问下,孙可望的住房问题、薪资问题、待遇问题,都“优质高效”地得到了解决!

    考虑到孙可望远道而来、人地比较生疏,内心比较孤独,生活比较困难,顺治帝特别为其举办了三次高级别的“接风酒会”,并先后赐银一万二千两,锦衣多件、美食多种。

    见孙可望转眼成了顺治帝的红人,大清的当朝官员,也争先恐后加入“捧孙团”,促使这位“大清义王”的人气指数,急剧攀升!

    吃过了、喝过了、住过了、红过了,这一切之后,就该孙可望“加大工作力度,体现自身价值,积极回报组织”的时候了。

    这一点,“义王殿下”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清军业己开始的进军大西南行动中,他就上窜下跳,积极扮演着“领路人”及“招降者”的双重角色。

    他曾日以继夜、忘我工作,写出了累牍连篇的“永历朝国防白皮书”,对南明现在的山川地理、国防设施、兵力分布等,作了全方位地“揭密”,在书后并附上了自制的“滇黔地图”。

    为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战斗力”,他从自己带来的四百多人中,选出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经过思想改造后,带着他的研究成果,下拔到前线的清军中,作为“超级导航”使用。

    在招降工作中,孙可望采取了“多处撤网,重点捕捞”的办法,不遗余力地给留在南眀阵营中的“老部下”写信,现身说法地引诱这些同志,沿着他开辟的投降道路前进!前进!进!

    在写信中,他还超越责权地出台了一项特别政策————“各将可赦,惟定国一人不赦”,以此出了自已心中的一口“怪气”。

    但实际上,他真应该感谢李定国这位“好兄弟”,因为正是在这位兄弟“关门主义”的配合下,孙可望的“招降政策”,才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在清军进军西南的战争中,大批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秦兵秦将”,自动放下武器,拿着“义王”的介绍信,归顺清朝。


如果您喜欢,请把《南明那些事儿》,方便以后阅读南明那些事儿第三十二章 伤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南明那些事儿第三十二章 伤逝并对南明那些事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