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上市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彭征明 本章:“扑朔迷离”的上市

    2001年的8月,银广厦事件震惊了中国股市,人们意想不到银广厦竟然是一个烂摊子。《财经》杂志刊发的《银广厦陷阱》,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轩然大波。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记者指出,过去两年银广厦股价暴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文章发表不久,中国证监会就对银广厦进行立案稽查,多名涉案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银广厦股票从每股30多元直落到4元多,以16个跌停板创中国股市之最。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对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开化、民主化浪潮高涨。企业也要公开化,上市不仅要募集资金,更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不仅为企业规范发展提供了动力,无形中也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巨大中华”的一支,同在深圳的中兴早已上市,风光无限,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大哥”,而华为却迟迟不登股市门。关于华为上市的传闻,坊间众说纷纭,但任正非对此却不做任何表态,一场上市的迷局如同雾里看花,让人怎么也看不清楚。一向神秘的华为,上市可谓是扑朔迷离,让人找不着北。

    迟迟不登股市门

    华为已成为国内业界当仁不让的盟主,但是它却迟迟不登股市门。近年来关于华为上市的传闻,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华为却始终三缄其口。

    华为迟迟不迈进股市的门槛,原因很复杂。或许是任正非的偏执,他坚信只有技术立足,对股市不屑一顾。或许他是出于对企业稳定发展的考虑,不过早上市以规避风险。或许是他更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讲圆通,是庞杂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总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进入股市。他亲身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股市风潮,成千上万的人涌进股市,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更多的是输得一贫如洗。这种心态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不健康发展,“肥皂泡”越吹越大。

    其实,华为酝酿上市已经很久了。从2003年以来,华为名称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华为一分为八:华为技术、华为移动、华为软件、华为投资、华为控股、华为培训学院、华为服务、华为物业。分拆是件好事,可以理顺复杂的股权,也使公司业务更加清晰。

    华为内部股权是个很大的问题,内部股权复杂,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一时难以理清。表面上看华为现金流很充足,但也存在着许多隐患。2001年It泡沫的破灭,华为也受到了冲击,成长开始减速。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权,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缓解华为3G业务推迟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稳定核心员工队伍,共同渡过难关。如此量大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未来3年经营出现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挤兑风险。所以,华为的内部股风险很大。

    任正非一直主张稳健改良,着眼点在企业的生存发展。通过早年的生活经历和艰苦的创业生涯,他深知活下来的不易,所以他不想对华为进行“休克疗法”。

    从2001年开始,任正非广泛与IBM、摩托罗拉、英特尔、马可尼、NEC等国际大企业接触。据内部消息透露,华为打算出让25%~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也不丧失控制权,每家持股比例均不能超过5%。任正非希望此次私募完成后,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谈判遭到巨头们的婉拒,结果不了了之。

    为了减轻3G建设成本压力,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始合并,华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占3/4,运营商合并将有一段较长的整合期,因此电信设备采购可能会延缓,而海外投资者对中国3G市场的预期也将发生变化,这对华为上市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华为迟迟不上市,但是华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顺利进军,上市是最佳的选择。

    要国际化就要上市

    华为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进军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顺利,凭借价格优势就能轻松切入市场。发达国家则不同,欧洲市场比较容易一些,北美市场则步履维艰。

    华为的跨国版图不小,但也存在隐忧。在许多国家的公开招标中,华为都是以价格优势夺得订单。但现在一些欧美设备商也能提供更优厚的报价,华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

    在海外建立品牌非常艰辛,尽管在竞争对手看来,华为已足够强大,但在运营商眼里还是怀疑这家来自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为它是唯一一家不上市的企业。

    电信行业是高投入的行业,尤其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这使得它们对资本都有相当的“渴求”。华为要国际化,实现世界级企业的梦想,更需要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海外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提高知名度,提升华为的国际品牌影响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除了品牌、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竞争外,还包括融资条件的竞争。虽然华为的国际市场销售额处于上升阶段,但居高不下的营销费用,使得其净利润非常低,海外业务整体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华为没有透露确切的数字,但很明显承受着资本的压力。

    随着国内竞争白炽化,海外市场对华为日益重要。2006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份额的65%。在国际化之旅上,华为频频遭遇“友商”明枪暗箭。面对思科、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清一色的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华为也需要上市的品牌与资金支持。

    华为强攻海外市场,凭借其一流的技术,不惜以超低价位四处出击。华为要想摆脱恶性竞争导致的超低利润,必须从价格战中跳出来,重塑自身的国际形象。

    想尽快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是一条捷径。考虑到华为在未来可能的一系列收购,只有上市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解决了资本的压力,摆脱了现金流的束缚,华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上才会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华为走到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现有的束缚,打破神秘走向公开和透明,海外上市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途,也是华为超越极限的动力所在。

    “一波三折”的上市历程

    任正非说:“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现在的工作是先把内部的管理搞好,保持财务状况稳健,这对公司发展有利。”华为现在的负债率约为50%,处于安全的水平。

    如今任正非的耳顺之年已经来到,他多病缠身,合适的接班人也一直寻觅不到,为了实现世界级企业的梦想,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通过公开化少犯错误。任正非曾多次说:“华为上市的那天,就是我退休的那天。”

    近年来,华为有一些上市的迹象。据原华为高层说,2000年华为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按照当时的计划,华为是想先剥离部分资产,引入外资成立合资公司。但是这一直悬着。

    2002年以来,华为一直在筹划上市,与华为联系的投行(大多数来自海外)前后不下十家,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等著名投行,据这些投行看来,华为上市有很大难度。

    2002年下半年,国内一些媒体转发了由海外媒体首先发布的独家报道:华为正在积极筹备海外上市。甚至一家香港报纸引外电报道说,华为正在部署香港上市,摩根斯坦利已经进驻华为总部,准备协助华为在2003年年底上市。

    但是2002年11月23日,由美国、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记者采访团参观华为,副总裁费敏却表示:上市是必然的,但会选择合适的时间。

    2002年,华为打算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2002年美国股市一路下滑,股票市场萧条,陷入熊市的沼泽中。思科、朗讯等企业股市业绩低迷,整个股市处于振荡期。无奈,只好打道回府。

    2003年,美伊战争带来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非典”大折腾,绝大多数投资者取消了在内地和香港对上市公司的调查和访问计划,许多重大投资计划取消。2003年1~4月,香港资本市场融资创下自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许多新股不能发行,中兴也暂停了h股的发行和上市方案。

    华为精心筹划的上市,每次都与股市擦肩而过。上市对华为理清复杂的股权结构,加快国际化进程,缓解资金压力,打造华为品牌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看来,上市还是不上市已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何时、以何种方式上市。华为不是不想上市,只是在权衡利弊,选择时机。任正非考虑的是,上市一定要保证华为的稳定和传承。所以,他要好好选择机会。一旦机会成熟,就会与世人见面。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为教父任正非》,方便以后阅读华为教父任正非“扑朔迷离”的上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为教父任正非“扑朔迷离”的上市并对华为教父任正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