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柏拉图:理念是万物之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十、柏拉图:理念是万物之本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最有创见的得意门生,他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把老师开创的许多思想发展成系统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他是第一个留下大量完整著作的希腊哲学家。这些著作不仅研究了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和宇宙论等部分,而且广泛探究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学科。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他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过:“柏拉图的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他的这一说法有夸大事实之嫌,但是我们应该肯定柏拉图是深深地影响西方人的思想和学术的为数不多的哲学家之一。

    1.为理想奋斗的一生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的原名是亚里士多克勒斯,后来体育学校的老师看到他的前额突出(一说肩宽)才给他命名为柏拉图。他出身于雅典显赫的贵族之家。柏拉图的第一代传人斯彪西波说过,柏拉图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阿波罗通过向他母亲显圣,使他降生的。

    柏拉图自幼好学,曾学习作诗,也写过悲剧。据说,在希腊诗歌集中,就有柏拉图写的诗歌。体育学校结业后,他到骑兵部队服过兵役,还参加过三次战斗。在他20岁的时候,父亲把他带到苏格拉底那里。在这之前,他曾学习过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据说,在他拜苏格拉底为师的前一天晚上,苏格拉底曾梦见一只小天鹅飞到他膝上,它的翅膀很快长大了,唱着最优美的歌曲飞走了。他师从苏格拉底八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逃出雅典,先后到过麦加拉和居勒尼。在居勒尼,他在有名的数学家德奥多罗指导下钻研数学,并很快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后来,他又到过埃及和大希腊,然后回到雅典,从事教学活动。开始时,也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无固定教学地点,后来,得到亲友的资助,在雅典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建立的花园和运动场创立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叫阿卡德穆。这所学校除了研究哲学,还非常重视对数学的研究。据说学园建筑物上就题有“不懂几何学不准入内”的字样。学园授课的方法主要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有时也采取系统讲授的方式。柏拉图学园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正规的学校,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存在了1000多年,到公元529年,被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下令关闭。柏拉图一生中非常关心政治。为此,他曾经三次去西西里。第一次去西西里是在他离开雅典的游历时期。他在西西里受到宫廷的邀请。在宫廷里,他不识时务,和国王狄奥尼修斯一世大谈僭主制度的弊病,结果触怒了国王,国王下令处死他。幸亏狄奥尼修斯的内弟狄翁出面谏阻,他才幸免一死。狄奥尼修斯把柏拉图交给了正与雅典交战的斯巴达使节。使节把他带到埃癸那岛上,想借当地人之手杀死他。当地人没有处死他,而是把他变为奴隶。后来,一位友人买下了他,使他得以回到雅典。第二次是在狄奥尼修斯去世后,柏拉图应狄翁的邀请而去的。他想使狄奥尼修斯二世成为哲学王,以便实现他的理想国。结果因卷入了当权者的内讧又遭到失败。后来,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柏拉图第三次去西西里,很快又遭到反复无常的狄奥尼修斯二世的迫害,幸有友人的干涉,他才逃出险境。从此以后,他打消了实现理想国的美梦,安心于教学和著述。

    以柏拉图名义而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种,经过学者们的考证,真正属于柏拉图的有24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等。他的著作大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主要对话人是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就是篇名指出的人,如《泰阿泰德》中对话人就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数学家泰阿泰德。他的著作文体优美,情趣盎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华美的形式下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极富有感召力。据说,科林斯的一个农民偶然听到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便立即放弃了农场和葡萄园,把灵魂抵押给柏拉图,用柏拉图的哲学播种和培植它。

    2.理想国家的蓝图

    柏拉图的最主要的著作是《国家》。在这篇著作中,他不仅描绘了理想国家的蓝图,而且也论述了他的哲学的基本观点。当时,希腊各城邦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雅典则是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有贵族政治和僭主政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进行的帕罗奔尼撒战争加剧了参加战争的城邦的危机。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的最后10年间,寡头派和民主派斗争激烈,政变频繁,传统的道德和信仰也发生了动摇。这些都使柏拉图感到失望。恩师苏格拉底被处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政治制度由失望进一步发展为不满。他认为,希腊所有城邦都治理得不好,必须采取剧烈的措施进行改革。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构成的。一个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灵魂,让它借助于激情抑制欲望。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人。也由三部分构成,即统治者、军人和平民。柏拉图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世人,这三种人都是由土产生的,所以彼此是弟兄,但是神在统治者身上加了金子,在军人身上加了银子,在平民身上加了铁和铜,所以他们担负的职责和高贵的程度又是不同的。统治者的职责就是统治国家,他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他们的美德是勇敢;生产者的职责是向国家提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美德是节制。如果这三种人各守其责,具有各自的美德,整个国家就是正义的。

    柏拉图为了使三种人各守其责,养成美德,主张子女归公育,妻子归公有,财产归公管。女人应该归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他们住在共同的房子里,享用共同的饮食。他们的结合是统治者根据优生的原则安排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从父母那里带走,使父母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谁是他的父母。这样,主要是在前两种人中间,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家庭,过着军营般的生活。这是西方最早的共产主义思想。

    那末,怎么使这个理想国家的蓝图变成现实呢?柏拉图认为,除非是哲学家成为国王,或者国王能严肃认真地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一身,让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从事政治的人统统靠边站。否则,对国家和人类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为了培养哲学王,柏拉图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在儿童时期,教育的科目应有体育和音乐,前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后者又可以激发和谐,陶冶心灵。到18岁时,要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到20岁时,选拔出优秀者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声学;30岁开始学习辩证法,然后在军事统率和民事方面担任职务,接受考验。到50岁,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这就是用灵魂的眼睛注视着善本身,等着轮到他们来掌管国家中更高的政务。

    柏拉图为理想国家设计的方案,有许多内容是来自斯巴达的,就其基本性质来说,仍然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但是,也有些观点超出了奴隶制的范围,是根本不能实现的。柏拉图自己对这一点也有所认识。从理论角度来看,柏拉图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各方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理念是万物之本

    当然,柏拉图要求成为国王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哲学家都行,而是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真正的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不是被千差万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方向的人。

    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呢?柏拉图说,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东西和善的东西存在,如美丽的花朵和乐善好施的行为等等。在这些东西之外,还有美本身和善本身与它们相对应存在着。推而广之,相应于每一类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东西。它是一个统一体,柏拉图把它称为真正的实在。他把这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如美本身、善本身等等,叫做理念。

    理念,在希腊文中是由动词“观看”演变而来的,它的原义就是“可见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把它加以引伸,用来指灵魂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的形式。在我们今天看来,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概念本来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而柏拉图却把它们变成真正的客观实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和具体事物大不一样。具体事物在数量上很多,有生有灭,变动不定;而理念在数量上是单一的,永恒的,不动不变的。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别,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不是真正的实在,对它们只能形成变化不定的意见,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对它们才能够形成确定不移的真理。具体事物构成了太阳照耀下的可感觉的世界,理念则构成了善治辖下的理念世界。

    在理念世界中,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最高的理念是善。柏拉图把善在理念世界的地位比为太阳在可感觉世界中的地位。太阳不仅照亮具体事物,而且使它们诞生和成长。同样,善不仅使各种理念具有可知性,而且使它们能够存在和具有实在性;善的理念之下是一般的道德理念,如美、正义、勇敢等理念;再往下就是数学的理念,如1的理念、正方形的理念、一倍的理念等等;处于底层的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的理念、马的理念等等。

    柏拉图承认在具体事物之外有理念,在可见世界之外有理念世界,目的还是为了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现实世界。他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由理念产生出来的,产生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分有”的办法。一朵花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是由于他分有了人的理念。另一个办法是“摹仿”,即神圣的“工匠”摹仿理念创造出具体事物,正像木匠根据自己脑海中床的样子制造一张具体特殊的床一样。万能的“工匠”不仅创造了一切理念,而且摹仿理念创造了一切自然的东西。

    4.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就是要认识理念,只有认识了理念,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因为他认为在天上存在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只有根据这个模型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昌盛,人民才能幸福。可是,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认识到它呢?柏拉图认为,认识理念的办法就是回忆。人的灵魂在未降生以前,是和理念在一起的,它本来就认识理念;降生后,由于受到肉体的影响,把本来认识的理念忘了。所以,认识理念实际上就是把忘记的理念重新回忆起来。柏拉图在《曼诺》中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来证明学习就是回忆。书中的主要谈话人苏格拉底让曼诺把他的一个重奴叫来,经过一番理智上的“助产”,使他回忆起一个几何学定理来。开始,苏格拉底在沙土上画了边长为2尺的正方形A。他问童奴:“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一倍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童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很显然,也是加倍,4尺。”苏格拉底根据童奴的回答,画了边长为4尺的正方形B。结果这个正方形B的面积不是2倍而是4倍于原来的正方形A。这表明童奴的回答是错误的。接着,苏格拉底要求童奴再动动脑筋,继续回答。童奴又说:“是3尺。”苏格拉底又按童奴的回答画了第三个正方形C,结果这个正方形C的面积也不是2倍于正方形A,而是多于2倍。后来,苏格拉底又通过提示来启发童奴,使童奴回答出,把第二个正方形B各边的中点相连所形成的正方形D的面积正好是正方形A面积的2倍。这样正方形D的边长应大于2尺而小于3尺,是8尺。苏格拉底与童奴这里讨论的正是毕达戈拉斯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毕达戈拉斯发现这个定理,是西方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柏拉图则认为,在一个未学过几何学的童奴的脑子里就具有它的知识,而且他在降生前就拥有了它。

    尽管柏拉图把认识理念的过程说成是回忆,但是,他并不认为认识理念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地,他认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曾经用洞穴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这一艰难的过程。他想象有一个洞穴,它有一条通道通向外面,可以让外面的亮光照进去。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这个洞穴里,全身都被捆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洞穴外有东西燃烧发出亮光,火光与囚徒之间有一条横路,沿路边有一道矮墙。有些人拿着各种器物或木偶举过墙头在路上走动。这些囚徒看到了器物或木偶投到洞壁上的影子。由于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器物或木偶,从来不会想到除了这些影子还会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个人被释放,回头看见火光,他会眼花缭乱,无法看见那些真实的器物或木偶。如果把他拉出洞穴,使他看见外面的阳光,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迸,金蛇乱窜,根本无法看见真实的事物。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就是用囚徒来比喻通常的人,用洞穴来比喻可感觉到的世界,用洞外的世界来比喻理念世界,用太阳来比喻善的理念。他用这些比喻说明摆脱可感觉到的世界,用理智去认识理念世界,最后认识到作为一切真理和美好事物原因的善的理念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排除私心杂念,加强道德修养,使灵魂排脱肉体的干扰,专注理念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能够引导我们顺利地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就是几何学和辩证法。几何学可以使我们从变化不定的世界转向永恒的事物。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知觉,去认识每一事物的本质(理念),最后达到对善的理念的认识。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一门最高的学问,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才会成为理想的国王。

    5.对理念论的自我反思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哲学家们并不十分注重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在他长达几十年的著述生涯中,总是不断地追求。有时为了真理,他甚至无情地揭露了他的理念论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在《巴门尼德》中,他重新分析了究竟哪些事情有理念。按照柏拉图原来的思想,任何一类事物都有理念,理念作为原本是完美无缺的,具体事物作为摹本总是有缺陷的。那么,污泥、秽物是否有理念呢?如果它们也有理念,这些理念一定比它们更加污秽了。这样,就与理念是完美无缺的思想相矛盾。因此,柏拉图明确否定有污泥、秽物的理念。可是,如果它们没有理念,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柏拉图在这里陷入两难之中。在那篇著作中,他也仔细分析了具体事物如何分有理念。分有只能两种办法,一是分有整个理念,一是分有理念的部分。如果分有整个理念,一个人分有人的整个理念,另外一个人也分有人的整个理念,那样理念和具体事物一样,也有很多,就不是单一的了。如果分有理念的部分,如一个人分有人的理念的一部分,另一个人分有人的理念的另一部分,那样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不仅如此,还会导致更荒唐的结果。如果说一个东西因为分有大的理念的一部分而成为大的话,那就等于说大的东西因为分有“小”而成为大的,因为大的部分比“大”本身而言无疑是小的。柏拉图发现这些困难后,也曾力图去解决之。但是这些困难都是他的哲学基本观点造成的,他不会放弃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所以他也不可能解决这些困难。

    从柏拉图的哲学基本观点来看,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为使许多事物成为一类事物的是这些事物的共同本性。共性本来是存在于这些事物之中的,不可能有存在于这些事物之外的共性。而柏拉图却认为它们不仅可以脱离个体事物而存在,而且在个体事物不存在时,它们就存在了。脱离个体事物而存在的共性只能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共性的思维形式,而柏拉图却把它们变成脱离人脑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且认为万物都是由它们产生出来的。这种把“客观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当成万物本原的哲学,在哲学史上就叫做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在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这时,人类已开始抽象思维,把存在于个体事物中的共性抽象出来,但是还弄不清楚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柏拉图就是把共性绝对化而成为客观唯心主义者的。

    柏拉图的哲学尽管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人类在思维的积极成果。在人类历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尽管是十分原始的和粗陋的。他是概念辩证法的创立者。在他那里,辩证法就是研究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在联系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思想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都对后来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在晚期希腊哲学产生的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东西,为基督教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中世纪的前期,柏拉图的著作也曾一度被哲学家视为经典著作;在近代哲学家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明确声称他遵循的是柏拉图的哲学路线。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是柏拉图理念在近代的最高开发者。柏拉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也丝毫没有减弱。英国哲学家罗素声称他的哲学仅仅是柏拉图哲学的修正而已。另外一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代表作《过程与实在》可以说是柏拉图《蒂迈欧》的现代版。

    ---------------------------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希腊哲学漫谈》,方便以后阅读古希腊哲学漫谈十、柏拉图:理念是万物之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希腊哲学漫谈十、柏拉图:理念是万物之本并对古希腊哲学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