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苏格拉底学派:德性是人生的目的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十一、小苏格拉底学派:德性是人生的目的

    由于苏格拉底在讨论美德时,都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特别是对作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的善是什么,他也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们对他的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结果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柏拉图是他的正宗继承者。相对于柏拉图这个大的哲学流派,其余的派别都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其中最有名的是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

    1.麦加拉学派:说谎者没有说谎

    麦加拉学派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邦,创始人是欧克里德(约公元前450年-前380年),主要代表是欧布里德(约公元前4世纪)。

    麦加拉学派认为苏格拉底所说的善就是爱利亚学派的唯一的存在。美德即知识,就是关于存在或一的知识。欧克里德说,善是一,但它却有许多名称,有时称为理智,有时称为神,也称为思维。善是万物的本原,是真实的,而运动变化的可感世界则不是真实的。

    麦加拉学派是以好辩著称的。据说,在雅典和麦加拉处于敌对状态时,欧克里德为了听苏格拉底的讲话,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穿着女人衣服潜入雅典。他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论辩术,非常善于辩论。有一次他和别人争辩,使对手难堪。对手叫道:“这个仇我如果不报,我情愿死去!”他回答说:“如果我不能用理由的温和使你安静下来,像以前一样喜爱我,那我情愿死去。”

    欧克里德的学生、米利都人欧布里德进一步发展了他老师的论辩术,提出了许多有名的诡辩。我们介绍如下:

    (1)“说谎者”。欧布里德问:“如果一人说他在说谎,那么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呢?”要求作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如果说这个人是说真话,便会与他本人的话相矛盾,因为他本人说了他在说谎;如果说这个人是在说谎,也会与他的话自相矛盾,因为他承认了自己在说谎。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据说,后来的一位希腊哲学家曾经为这个题目写了六部书。还有一位哲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操劳过度,得了痨病死去。实际上欧布里德要求的那样简单的回答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回答是他既说真话又说谎。因为人说话总是要否定或肯定别的什么,不可能肯定或否定那句话自身。当一个人说“我在说谎”时,只是在肯定或否定他前面所说的话。如果他前面确实说了谎话,那么“我在说谎”这句话就是对前一句的肯定,是真话。所以,答案只能是他既说谎又说真话,同时肯定矛盾的两个方面。

    (2)“隐藏者”。有人问:“你认识你的父亲吗?”回答说:“认识。”又问:“你认识那个帷幕后的人吗?”回答说:“不认识。”发问的人说:“帷幕后就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父亲。”

    这个诡辩的最后结论是荒唐的,一个神志正常的儿子不可能不认识他的父亲。欧布里德之所以会得出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是由于他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谈话中两次使用“认识”这个词,但不是在一个意义上使用的。第一个“认识”是指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所以儿子认识父亲是十分自然的。第二个“认识”实际上是在“知道”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原来的意义上使用的。回答说“不认识”,是说“不知道”是谁,至于认不认识那个人,揭开帷幕才能回答认识或不认识。既然是他父亲,他当然认识。

    (3)“有角”。欧布里德说:“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是你所具有的东西。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是有角的。”

    这个诡辩的错误比较明显。因为只有对原先具有的东西来说,如果没有失掉它,就仍然具有它。对原先就不具有的东西来说,根本就不会有失掉它的事情发生。我本来就没有角,所以也说不上失掉角。这个回答只能是同时否定矛盾的两个方面。

    (4)“秃头”。欧布里德问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不能成为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呢?”“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最后人们总会说成为秃头了。

    这个诡辩和前面三个不一样,因为它涉及到事物本身的量和质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一个有浓密头发的人,决不会因掉一根头发就成为秃头。但是如果一直掉下去,总会有一天他会成为秃子。这表明,量变在开始时是不显著的,不会引起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但是量变总会达到一个关节点,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

    麦加拉学派的这些诡辩尽管包含着逻辑错误,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由于它们都接触到认识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因此为古希腊的逻辑和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居勒尼学派:善就是快乐

    居勒尼学派的创始人是阿里斯底波(约公元前435年-前350年)。他出生在地中海南岸非洲的居勒尼,所以这个学派就叫居勒尼学派。

    阿里斯底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轶事。他是苏格拉底学派中第一个向学生收学费的人。一次,有一个人想把儿子送给他当学生,他向那个人要50个德拉克马。那个人嫌贵,说:“我用这些钱可以买一个奴隶了。”阿里斯底波回答说:“你去买奴隶吧,你会得到两个奴隶的。”这表明他好像非常看重钱财,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一次旅途中,他的奴隶觉得扛一大笔钱太累了。阿里斯底波说:“把太多的扔掉吧,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据说,他能适应各种情况,为了生活快乐,他能不被暂时的快乐所引诱,也不为暂时的不快而伤感。有一次,西西里的暴君狄奥尼修向他吐了一口痰,他耐心地忍受了。别人因此责备他,他则说:“渔夫们为了捕一条可怜的小鱼,不惜让海水溅到身上;我为了捕一条大鲸鱼,实在应该忍受这一点。”

    居勒尼学派把苏格拉底的善视为快乐。他们认为,快乐应是理性寻求的人生的唯一目的。他们主张审慎控制欲望,以保持长久的快乐。由于这个学派以快乐为宗旨,所以又称为“快乐学派”。

    居勒尼学派的快乐论的基础是感觉主义原则。在他们看来,愉快的感觉就是善,不愉快的感觉就是恶,因此各种感觉就是认识的标准,也是行为的目的。

    在我们看来,居勒尼学派虽然也说过理性,强调过审慎,但是他们追求的快乐还是感官上的快乐。他们在把感觉当作认识原则的同时,也当成伦理学的原则了。把感觉当成伦理学的原则是片面的。感官的快乐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追求的主要不应是个人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由于为他人谋幸福而得到的精神上的快乐。

    3.犬儒学派:无欲是神圣的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是安提斯泰(约公元前445年-前365年)。他经常在一个叫居诺萨格(意即快犬)的体育场附近与人交谈,所以人们就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犬儒学派。这一称号同时也表明他们过着像犬一样的生活。

    安提斯泰是雅典人。他有一个外号,叫“纯种狗”。他不穿外套,只穿一件衣服,手拿一根棍子和一只皮袋,像乞丐一样。他的最有名的学生叫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年-前324年),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最初来到雅典向他的老师求学时被谢绝过。有一次,安提斯泰拿棍子赶他,第欧根尼说:“打吧,你会发现棍子再硬,也不能把我从你身边赶走,只要我认为你还有一点东西可说。”据说,第欧根尼和他的老师一样,衣衫褴褛,拖一根棍子,随身带着讨饭袋和一只杯子,到处游荡,住在市场上,睡在木桶里。有一个轶事说,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客人丢给他一块骨头,他像狗一样,摇头摆尾奔上去。他年岁很大时死在街上。

    犬儒学派的这种生活方式是由他们的哲学思想决定的。他们认为人的天职就是自由和独立。为了自由和独立,人应当按照自然去生活,摒弃名誉、财产、婚姻等等,对身外之物一无所求,对苦乐无动于衷。安提斯泰的名言是:“无欲是神圣的,尽可能地减少欲望就是最接近神圣的。”他最痛恨爱情。他认为,医治爱情的药方是节食和时间,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就用一根绳子自缢。他们认为,家庭、城邦、政治权利都是人为的,真正的国体在宇宙之中,哲人应做世界公民。他们就是用行动来实践他们的这些思想,从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锻炼自己,力图达到他们理想的境界。

    犬儒学派的这种悲观厌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是片面地发展关于节制思想的结果,也是当时希腊社会正在瓦解在哲学上的反映。

    ---------------------------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希腊哲学漫谈》,方便以后阅读古希腊哲学漫谈十一、小苏格拉底学派:德性是人生的目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希腊哲学漫谈十一、小苏格拉底学派:德性是人生的目的并对古希腊哲学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