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基本粒子并不“基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十四、基本粒子并不“基本”

    ——认识的无限发展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就结束了。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就完成了呢?

    不是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就整个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认识是需要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微观世界物质结构的认识就是这样。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割的“宇宙之砖”。19世纪末,科学上有两个重大的新发现,一是放射性元素,一是电子。这两个重大发现表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割的,原子里有比它更小的电子。

    20世纪初,又进一步查明,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周围有数量不等的电子在运转,说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到30年代,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中子、光子等统称为“基本粒子”。目前已发现300多种基本粒子。

    近一二十年的高能物理科学实验提供了不少间接的证据,说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也同样是可分的。例如,用高能量的电子去轰击质子,观测轰击前后电子飞行方向改变的情况,证实质子的电荷并不聚在一起,而是分布在大约10万亿分之一厘米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质子这种基本粒子是有一定大小的,并不是没有大小、没有内部结构的一个点。实验还表明,种类繁多的强子(重子和介子),都可以按照它们的自旋、电荷以及其它一些性质,排列成有一定对称性的一个一个的表,就像化学元素的周期表那样。大家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原子内部有结构的一种表现,它和原子核里含有多少个质子有关。强子的这种有规则的排列必定也是强子内部有某种结构的表现。这也说明强子并不是“基本”的。根据物质结构有无穷的层次这一思想,现在有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层子模型(外国称为“夸克”)。认为强子有内部结构,是由更基本的“层子”组成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还在不断的深化。这表明,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其间,科学家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而这个认识仍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什么人们的认识不能一下子完成,而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呢?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很多限制,如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比如没有显微镜,人们对细胞的认识就受到限制;没有高能加速器,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就受到限制;没有天文望远镜,人们对天体的观察和研究就受到限制,等等。

    人们的认识还受到实践的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也使得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例如,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就有一个过程。古代有人认为“天圆地方”,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一直到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才使人们普遍承认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球是怎样的圆形,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践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在150年以后,牛顿提出地球是扁椭圆形的,有人就反对,认为地球是长椭圆形的,好像直立的鸡蛋。到18世纪巴黎科学院派了测量队进行测量,才证实了地球是扁椭圆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了人造卫星作为测量地球形状的工具,有了电子计算机,对地球测量的精确度大大提高,对地球扁椭圆形的认识越来越精确。

    人们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就经历了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得以逐步完善和深化。在19世纪,一些科学家就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对元素进行各种分类。门捷列夫对前人工作进行分析,经过大约20年时间的研究,到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由于他所预言的未知元素接连被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但这种以原子量为基础的理论,是不完善不深刻的,其中有几种元素不能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来排列。直到1913年,摩斯莱在X射线谱的实验中发现原子序数,用它来代替原子量的排列。又过了七年,查德威克在a粒子散射的实验中,测定出元素的电荷值,揭示了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电荷数的实质,才使元素周期律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人们对于哺乳动物血液循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开始,古希腊人解剖尸体,发现动脉血管里没有血液,就认为动脉管里是没有血液的,而只是作为从肺部来的空气的通气管。到了公元2世纪,古罗马医师、自然科学家盖仑在进行生理解剖研究时用的是活动物,发现动脉里是有血的。到了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但从血管到各组织去的毛细血管还没有被发现,当时认为血液在各组织的循环是由组织孔来进行的。随后,意大利的解剖学家马尔比基才发现了毛细血管。至此,人们对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才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时间和空间这对范畴,在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用到它们,如“从古到今”,“现在是10点钟”等说的是时间;“某某东西在某某地方”,说的是空间,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用哲学的语言说,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就是物质的方位性和伸张性。然而,你们知道时间和空间有什么特性吗?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特性的认识经历了从牛顿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发展过程。

    19世纪以前,人们信奉的是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像一只大的空箱子,有物体也好,没有物体也好,它都在那里固定不动地放着。时间像一条河流,不论事物发生什么变化,它总是均匀地、持续地流动着。牛顿把时间和空间看作不会因为物质运动而发生任何变化。牛顿的时空观反映了人们对宏观物体低速运动观察所得到的经验。然而,它却是不全面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实验事实有力地冲击着牛顿的时空观,这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出现,结束了牛顿时空观在自然科学中的统治。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是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沿运动方向向上的空间距离就会缩短,内部过程的时间会变慢。从牛顿时空观到狭义相对论,说明人们对时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是这样。例如,我们党的许多正确的政策,都是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总结经验,然后提出一个草案,再把草案拿到实践中去进行试点,在试点中进一步总结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经验,对草案再进行修改和补充,又把修改了的草案拿回到实践中去实行,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此不断深化,越来越正确。

    我们知道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然而北京这个城市的性质是什么,应该重点发展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北京就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于是三个方面齐头并进,结果使一些工业也挤进了北京城,带来了许多矛盾和不利因素。前几年北京市总结经验教训才重新认识北京的城市性质,提出了“北京是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总体规划方案。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要服从和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要求。

    如果说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是,从对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又没有完成。世界上存在无限多样的事物,人们认识了一个事物,还有其它事物需要认识;旧事物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人们去认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对人们来说,尚未认识的东西永远比已经认识的东西要多得多,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时刻:人们已经无所不知,到了知识的“顶峰”和“尽头”,再没有什么需要认识了。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6-29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横排本)这是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上,揭示了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既不能躺在前人和别人的认识上,也不能停留在自己已有的认识上,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所谓再认识,就是认识的连续和不断更新的过程,既包括认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又包括修正错误和更新认识;既包括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中获得新认识,又包括从研究老情况、老问题中获得新认识。现在人们经常讲反思。反思就是对人们过去的实践和认识,回过头来重新进行思考,这是再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当社会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往往会引起人们对过去实践和认识的反思,重新评价和思考,从而获得与以往不同的新认识。

    再认识有重要意义。它是排除错误,达到正确认识,并且发展正确认识的必由之路。人们总是在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中,也就是在不断再实践、再认识中,才使实践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认识一步一步地深化发展,达到新的阶段。如果再认识停止,那么认识就会停滞,思想就会僵化、落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全面地进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其中就包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经过这种再认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阶级斗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所有制、分配形式等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使我们的观念有了大的变化,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发展。

    今天人们正在想、正在做的许多事,例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发行债券、股票等,是以前人们不敢想、不敢做的;今天人们看来习以为常、合情合理的许多事,以前是一个个不可逾越的禁区。没有再认识,就不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再认识的重要性。我们要提高再认识的自觉性,不能停留在已有的认识上,在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中,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达到新的境界。并且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才不至于落伍。

    -----------------------


如果您喜欢,请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方便以后阅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四、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四、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并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