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年表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王艳 本章:冯友兰年表

    哲思人生

    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

    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

    1902年(七岁)

    上学,先读,次读、《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1904年(九岁)

    合家迁往南昌,读完了《书经》、和《左传》。

    1907年(十二岁)

    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1908年(十三岁)

    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跟随母亲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此间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

    1910年(十五岁)

    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中州公学。

    1912年(十七岁)

    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从此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5年(二十岁)

    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8年(二十三岁)

    从北大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冯友兰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

    1919年(二十四岁)

    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

    1923年(二十八岁)

    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并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二十九岁)

    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

    1925年(三十岁)

    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

    1926年(三十一岁)

    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

    1928年(三十三岁)

    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主任。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冯友兰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

    1931年(三十六岁)

    《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问世。

    1934年(三十九岁)

    《中国哲学史》下卷出版问世。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又通过申请获准访问苏联。

    1935年(四十岁)

    十月底十一月初,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

    1937年(四十二岁)

    《新理学》问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时,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

    1940年(四十五岁)

    《新世训》、《新事论》出版问世。

    1942年(四十七岁)

    《新原人》出版问世。

    1945年(五十岁)

    《新原道》出版问世。

    1946年(五十一岁)

    《新知言》出版问世;西南联大因抗战胜利而解散,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任为期一年的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先生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47年(五十二岁)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先生生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49年(五十四岁)

    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

    1952年(五十七岁)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1968年(七十三岁)

    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

    1972年(七十七岁)

    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1981年(八十六岁)

    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3年(八十八岁)

    《我的读书经验》刊于《书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会议发言稿《宋明道学通论》刊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论〈美的历程〉——致李泽厚》刊于《中国哲学》第9辑,《我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展望——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写成《〈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序》;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塞尔维亚文译本在贝尔格莱德出版。

    1984年(八十九岁)

    《春秋公羊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刊于《社会科学研究》84年第二期,《“过秦”与“恢汉”》刊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1983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岁)

    《孔丘,孔子,如何研究孔子》刊于《团结报》,《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在孔子纪念会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一个哲学家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近况》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1984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研究所成立,任名誉所长。

    1986年(九十一岁)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刊于《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论道学》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中国古典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刊于《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聘请先生为该所名誉所长,山西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聘冯友兰先生为学术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聘请冯友兰先生为该会第三届理事会学术顾问。

    1987年(九十二岁)

    写成《冯友兰英文著作集》序言(英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三松堂散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刊于三联书店出版之《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成立,冯友兰先生任顾问。

    1988年(九十三岁)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刊于《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九十四岁)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刊于《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洛学与传统文化》由求实出版社出版。

    1990年(九十五岁)

    写成《纪念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境界》、《为蔡仲德教授命字“环中”说》;11月26日20时45分,先生心脏停止跳动,这位现代中国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


如果您喜欢,请把《冯友兰人生智慧书》,方便以后阅读冯友兰人生智慧书冯友兰年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冯友兰人生智慧书冯友兰年表并对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