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丛书 本章: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

    ——引言——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正确的思维都有明确性。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要么A,要么非A”。公式表示,在A和非A这两个矛盾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除了存在中间的可能性。

    同不矛盾律一样,“要么A,要么非A”这条逻辑规律,是对客观事物间存在的质的差异性的正确反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应同时否定,即“不能两不可”。

    诡辩论者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手法主要有: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调合折衷,貌似公正;编造“复杂问语”,诱人上当;以及以强凌弱,蛮不讲理,等等。

    ——实例分析——

    01 “苏模棱”的为官之道

    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个名叫苏味道的宰相,此人虽然颇有文才,但做官不行。他做了几年宰相,为了保住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任何事情总是含含糊糊,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他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出明确的决断,否则,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根据苏味道的这个特点,当时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

    排中律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具有明确性。排中律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因而如果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思想必定失去了明确性。上面讲的那位唐朝宰相,他在处理问题时,对于两种互相矛盾的处理方法,认为“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这既违反了不矛盾律,也违反了排中律(同时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真,蕴含着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假)。其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苏味道类型的人。这种人为人处事刁钻圆滑,八面玲珑,随波逐流,毫无原则。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从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可捉摸。如列宁所说,他们“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列宁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499页)。这是故意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诡辩手法。

    02 “好好先生”

    有一个“好好先生”的民间故事说: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与人谈话总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说,从不讲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因此,大家都叫他“好好先生”。有一天,张三与李四吵架,张三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听了后,连声说:“张三你对,李四不对。”第二天李四也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听李四说完,也连声说:“李四你对,张三不对。”后来张三和李四同时去请他评理,“好好先生”对他们说:“你们都对,你们都对。”“好好先生”的老婆听了,忙问他:“他们都对,那谁不对呢?”“好好先生”笑着说:“娘子你说的也对。”

    既然张三与李四吵架,说明二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是相互矛盾的,把“好好先生”前后对张三和李四说的话合起来看,那就是“张三对,李四也对”,并且“张三不对,李四也不对”,这就既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这位“好好先生”为了讨好张三和李四,就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面前“和稀泥”。而当他的妻子对他的那种“模棱两可”与“模棱两不可”的怪论提出疑问时,为了不得罪妻子,他又对妻子说,你的疑问“也对”。这样,“好好先生”就使自己陷入了十分可笑的诡辩。

    03 你对被害人是否早就怀恨在心

    秘鲁《金鱼》中有一段故事:

    瓜达卢佩号渔船船长拉巴杜因走私大麻叶而贿赂一位渔工,渔工不干,同船长发生争执和搏斗。船长失足落水,被鲨鱼吃掉。船长的老婆向法院控告渔工谋害自己的丈夫。为此,法庭开审。

    “你对被害人是否早就怀恨在心?”庭长问。

    渔工:“他不是被害人,因为这并不是一桩犯罪行为,这是一件意外事故。”

    庭长:“你只要回答问题,不得无礼。这里使用什么词是我的事,你被控告杀人,不管是不是有罪。”

    渔工:“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是否怀恨在心。庭长先生!”

    经过一番审问和辩白以及律师提供的证据,最后庭长宣布判决书:“未能证实其曾有杀害瓜达卢佩号船长拉巴杜的企图”,“船长失足落水”,“为鲨鱼所害”。

    排中律要求我们回答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对于两个矛盾的判断必须二者择一。特别当问题以“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方式提出来的时候,应当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诡辩论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故意玩弄复杂问语的诡辩。所谓“复杂问语”是指在提出的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假定的事实的问话。不管答话人对问话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等于承认了这个假定的事实。例如有人问:“你是否怕鬼?上帝是不是万能的?”你无论回答“是”或“否”,都等于无形之中承认了“鬼”和“上帝”是存在的。上面的故事中庭长的提问就是一个复杂问语,在法律上叫“诱供”或“套供”。不管渔工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默认了“船长是被害人”和“我对船长怀恨在心”。渔工敏锐地察觉出这一点,所以他一方面纠正了船长是“被害人”的错误说法,同时毫不含糊地指出:根本不存在我对船长“是否早就怀恨在心”的问题,这就破坏了庭长的套供。

    诡辩论者常常编造复杂问语诱人上当,对此必须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复杂问语中隐藏的假定是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应明确指出这个隐藏的假定是错误的,或者用其他方式避开正面回答。这样,才能免得落人对方预设的陷阱之中。

    04 兔子伤风

    有一个《兔子伤风》的民间故事,是这样讲的:

    狮王指定熊、猴子和兔子做他的大臣。后来,狮王跟他们在一起玩腻了,想要把他们吃掉。可是,得找个借口才行。因此,狮王就把他的三个大臣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当我的大臣有不少日子了,我现在得测验一下,看你们当了高官以后有没有腐败。”说完,狮子张开血盆大口,要熊说出他嘴里发出来的是什么气味。

    熊直率地说:“大王,你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

    “你犯了叛逆罪!”狮王怒吼道,“你竟敢当面毁谤国王。犯叛逆罪的应处以死刑!”说罢,狮子就扑到熊的身上把他咬死并吃掉了。

    接着,狮子又问猴子:“我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

    猴子亲眼看到熊的下场,赶忙回答道:“大王;这气味很香,就跟上等香水一样好闻。”

    “你是个又会撒谎又会拍马屁的家伙!”狮子怒吼道,“我是爱吃肉的,谁都知道我嘴里发出来的只能是臭味。凡是不诚实的、爱拍马屁的大臣,都是国家的祸根,绝对不能留下。”说着,又扑到猴子身上把他吃了。

    最后,狮子对兔子说:“聪明的兔子,我嘴里发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气味?”

    “真是抱歉,大王!”兔子回答说,“我最近伤风,鼻子都塞住了。你能不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再说?因为只有到那时候,我的鼻子才管用,才能说出您嘴里发出来的是什么气味。”狮子没有办法,只好放兔子回家。不用说,兔子乘此机会逃之夭夭,一去不复返了。

    “狮子嘴里的气味是臭味”与“狮子嘴里的气味不是臭味”,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是臭味”真,则“不是臭味’假;“不是臭味”真,则“是臭味”假。排中律要求对二者必须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不能都否定。熊肯定“是臭味”真,结果被狮子吃掉,猴子肯定“不是臭味”假,结果也被狮子吃掉。这样,兔子就处于十分困难和危险的境地。因为兔子如果还像熊或猴子那样回答,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鉴于这种情况,机智的兔子避开了用“是”或“否”的正面回答,而是采用了另外的回答方式:我伤风了,鼻子不灵,等伤风好了再说,从而使狮子的诡计落空。由于兔子并没有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所以不能说兔子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真正违反排中律的,恰恰是那个蛮不讲理的狮子。因为他对“说话应当诚实”和“说话不应当诚实”这两个矛盾判断都否定了,即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兔子面对这样一个暴虐凶残、以强凌弱的狮王,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


如果您喜欢,请把《诡辩术逻辑分析》,方便以后阅读诡辩术逻辑分析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诡辩术逻辑分析五、违反排中律的诡辩术并对诡辩术逻辑分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